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路径研究

2019-01-04 16:44郭婷婷李丹丹刘常晟
种业导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农技河南省科技

张 颖,郭婷婷,李丹丹,刘常晟

(1.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2.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河南省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强省建设。2017年河南省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9.1%,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7.0%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80.8%,农药、化肥使用量均已提前实现零增长。

1 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的举措及成效

1.1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新世纪以来,为适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形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07年在农业部、财政部的主导下,国家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继成立,共涉及112个主要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打破原有科研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集聚优质人才资源,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技术用户提供服务,为种植户提供技术示范。探索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开展大联合大协作的农业科技发展新机制,为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河南省参照农业部、财政部的做法,于2010年启动了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逐步建成了小麦、玉米、水稻、花生、棉花、大宗蔬菜、食用菌、大宗水果、生猪、肉牛、淡水鱼等11类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和1个产业技术经济评价体系,现有专家成员91人。其中,首席专家11人,主要负责整个体系科研任务制定、组织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工作,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等省部级科研教学单位的行业领军专家担任;岗位专家45人,分别按照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储藏加工、农机农艺结合等产业链相关学科进行设置,均由省市农业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担任;综合试验站站长35人,主要负责主产区内的综合试验工作,同时承担首席和岗位专家下达的试验示范、信息采集、技术培训和服务等任务,由市县级科研推广及龙头企业副高以上技术人员担任。体系专家带动近千名科技人员围绕河南省11类农产品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开展协同攻关、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引领科技创新。专家成员先后审定通过作物品种192个,筛选引进品种319个,集成配套技术206项,制定地方标准151套,研发产品装备48项,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5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小麦体系茹振钢教授的“矮抗58”选育及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3项及省级科技奖励65项。二是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加速成果转化。体系专家分布于河南省40家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企业,挂牌建立试验示范基地480个,对接服务乡镇(区域)农技站和新型经营主体400个,创建多个高产方(万亩方83个、千亩方75个、百亩攻关方184个),累计培训技术人员和种植户33万人次。三是为政府决策和生产应急提供依据和技术指导。专家成员陆续提供政策建议、调研报告205份,发布技术规程166个,参与编制产业规划、指导意见52项,建立农产品种质资源、有害生物监测、土壤肥料等基础数据库22个,制定抗灾减灾应急方案21个。

1.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河南省紧抓2012年中央提出农技推广体系“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机遇,推动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豫政〔2013〕1号),在全省规划新建了1 031个农技推广区域(乡镇)站(其中区域农技推广站911个,乡镇农技推广站120个),作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向基层延伸技术服务平台,实行人、财、物“三权归县”的管理体制。据统计,河南省现有农技推广机构4 632个(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等4个行业),基层农技人员32 958人。其中,种植业农技推广机构3 601个(县级机构722个,乡镇机构2 879个),农技人员12 947人。同时,利用国家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普遍建立了“包村联户”的“专家+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省级年均组织遴选推介农业主导品种150多个、配套适用技术模式50项,县级年均推介发布先进适用技术1 200多项。平均每年培训农技人员1.1万人,建设试验示范基地354个,遴选培育科技示范户近4.4万个,辐射带动农户87.4万个,全省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

1.3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农业绿色发展拥有新进展

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是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确保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在3 720亿m3,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达标;“两减”是指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要求,着眼减量增效、节本增效,认真落实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计划,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绿色发展。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高效缓释肥集成模式示范。2017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37%,测土配方施肥入户率达82%,同比分别增长1.0%和3.9%。二是以果菜茶为重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创建,积极推广“有机肥+水肥一体化”、“自然生草+绿肥”等技术模式,建立示范区3 413 hm2,示范区化肥用量较2016年减少15%以上。三是充分发挥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农药利用率。2017年全省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达1 153万hm2,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5.4%,较2016年提高1.8个百分点。建立325个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示范区病虫害综合防治效果达9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全省平均农药利用率达37.7%,较2016年提高0.8个百分点。

2 河南省农业科技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科技战略储备尚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重大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相比,河南省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研究较多,对乡村发展、生态宜居的技术研究较少;聚焦农业传统功能的技术储备丰富,在拓展农业功能、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上明显不足。在现代生物技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智能农机装备、农业物联网加、废弃物资源化等领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而在农业新型业态和农村生态宜居相关技术方面的研究等尚属空白。

2.2 农业科技发展的主攻方向与市场需求错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表现也比较明显。短缺经济时代一味追求数量的掠夺式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加重。农业现代化大幅度提升了种植水平和养殖规模,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另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膳食结构调整、消费能力增强,对优质生态安全的果、瓜、菜、肉、蛋、奶需求量逐步提升,优质农产品生产成为农业提质增效、种植户增收致富的必然选择。因此,调整农村种养结构、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绿色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但河南省农业科技围绕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解决行业发展瓶颈问题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3 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严重偏少

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是组织高水平基础与应用研究,聚集、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河南省是重要的农业大省,是全国第二粮食生产大省、第一油料生产大省。其中,小麦、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蔬菜、中药材种植面积均居全国前三,食用菌产量居全国第一,畜牧业产值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销售总额居全国第二。但河南省所拥有的农业相关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国家级的创新平台数量明显不足,不利于聚集、培养创新人才以及产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解决,也严重影响了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2.4 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财政投入明显偏低

农业科研投入是农业科技投入中用于科学研究的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科研活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种种原因限制,中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GDP总量的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据统计,2017年中国科研投入占GDP总量的1.63%,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陕西等省(市)均超过2.00%,河南省仅为1.23%,处于第16位,还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此外,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常态化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资金投入总量偏低、投资规模偏小的问题暂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2.5 领军人才尤其是青年后备领军人才缺乏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河南省是内陆农业大省,但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匮乏。目前,拥有的农业领域院士仅有2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仅有5人。涉农高校每年招收的博士生不到70人,毕业的涉农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留在河南省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人数更少。人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可担当领军重任的青年后备人才数量更少,存在“断代”风险。

2.6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河南省每年科技成果数量庞大,但真正能够在生产实践中被转化应用的较少。2010—2017年,全省农业科研系统育成的小麦、玉米、水稻、花生、大豆新品种数量分别为61、28、26、59、25个,但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大面积种植推广的品种很少。其中小麦累计推广种植面积在66.7万hm2以上的新审定品种只有3个(4.9%),玉米累计推广种植面积在40万hm2以上的新审定品种只有4个(14.3%),水稻累计推广种植面积在20万hm2以上的新审定品种只有2个(7.7%),花生累计推广种植面积在26.7万hm2以上的新审定品种只有8个(13.6%),大豆累计推广种植面积在13.3万hm2以上的新审定品种只有7个(28.0%)。

2.7 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与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首先在农业科技体制方面,河南省目前拥有优势科技力量的农业科研与教学单位的管辖以行政区划为主,但因隶属不同,受管理体制机制的束缚较大,主要体现在农业科研与教学单位之间,特别是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之间缺乏清晰合理的定位与分工,研究内容同质化严重,缺少协同创新机制,仪器设备购置重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多、散、小”问题的出现,竞争无序、低水平重复、缺乏创新合力。其次在评价机制方面,农业科技评价的考核指标带有较强功利性,更多强调的是获得成果奖励的等级和产出论文的数量,导致项目承担者将完成课题作为首要目标,盲目追求职称评定、奖励获得等,并无考虑科研成果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不能形成完整的“科研活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链条。

3 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的路径

今后一段时期,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应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强化示范引领和人才支持,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3.1 突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增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能力

持续抓好种养业新品种新技术科技创新。实施种养业“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河南省优质小麦、花生、草畜、果蔬产业技术创新。推进生物育种中心建设,提升生物育种能力和水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部种业产业集群。

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重点开展面制品精深加工技术、绿色高油酸花生油、芝麻油及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加快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技术创新。推进面源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生态修复及农产品绿色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宜居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快农业互联网和智能装备技术创新。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及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

3.2 打造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培育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以“四优四化”为主线,以农业科技园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载体为抓手,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增强科技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打造一批星创天地等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农村创业服务体系,为科技特派员和种植户在乡村创业提供服务。

3.3 统筹科技创新资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聚焦农业需求,加快实施中原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创新柔性招才引智机制,培育一批农业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继续推进科技特派员下乡支援脱贫攻坚的工作,引导科技人才下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

4 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及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政策,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制定并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带动作用。抓好已出台的县域创新意见等相关政策的落实。按照国家整体战略布局进行分类并重点支持,例如,国家将河南省定位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可加大对河南省粮食全产业链的支持,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方面对河南省进行倾斜支持。建议科技部与河南省联合实施“新技术·新产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新品种选育、果树瓜类产业提质增效、智能农机等领域共同出资、共同组织、共同管理,启动实施一批部省联合重点研发专项,探索协同推进、接续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新机制。

4.2 加大农业科技园区支持力度

于政策、资金、人才、项目、平台等方面加强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支持力度。结合国家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布局,建议指导支持信阳市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支持河南省创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探索农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支持河南省建设国家级星创天地、科技示范村,为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人才搭建开展工作的平台。

4.3 加大培育人才队伍力度

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河南省人民政府人才培养联合基金,扩大基金规模,拓展学科领域,聚焦地方需求,强化人才培养;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及“万人计划”推荐中加大对河南省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在基层建立一支爱农业、懂农业的农业科技管理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4.4 加大创新引领型平台建设力度

支持河南省在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果树生物学等领域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河南大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支持河南省在果蔬健康食品、落叶果树种苗等领域组建一批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河南省组建生物育种中心,建议国家协调相关领域高层次专家开展战略规划和专业咨询,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支持。

猜你喜欢
农技河南省科技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