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2019-01-04 16:44赵雪娟张金安
种业导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卷叶螟食心虫乳油

赵雪娟,张金安

(开封市祥符区农业农村局,河南 开封 475100)

大豆是豆科属1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我国,素有“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美称。随着我国大豆振兴计划的推进,河南省大豆生产面积逐步扩大,主要集中在豫中东平原区和南阳盆地,包括周口、商丘、许昌、漯河、南阳等地市,此外豫北平原、豫西山地也有小面积种植。大豆在生长期间常常受到病虫害困扰,鉴于此,详细介绍大豆主要的病虫害及防治技术,以期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有效推进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的实施。

1 大豆主要病害及防治

1.1 花叶病毒病

花叶病毒病在河南省常发生于7月中旬至8月上旬,其中在豫南发生较重。该病防治困难,素有“植物癌症”之称。

大豆花叶病的危害症状多种多样,如老叶上出现不规则黄色斑块,叶不皱缩,但上部嫩叶多呈皱缩花叶状;植株顶梢及侧枝芽呈红褐色或褐色,萎缩卷曲,最后变黑色枯死,并发脆易断;叶片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并皱缩呈畸形,沿叶脉呈泡状突起,叶缘向下卷曲或扭曲等。患病植株的共同特点是植株矮小、开花迟缓、易落花、不开花、荚果小而少、畸形、变色等。

防治方法:由于蚜虫是花叶病毒后的田间传播媒介,因此需及时喷药进行防治。常用药剂有50%抗蚜威、3%啶虫脒乳油1 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1 000~2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2%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等。药剂防治时应注意交替使用,避免蚜虫产生抗药性。

在花叶病毒病发病前或初期进行防治,可使用的药剂有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1.5%植病灵1 000倍液。两者交替使用,每7~l0 d进行1次,连续喷施3~4次。

1.2 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从大豆苗期到结荚期均可发生,盛发期为7月至8月,多雨年份发病严重。霜霉病主要危害幼苗、叶片、荚和籽粒。症状表现为苗期(第1片真叶展开后)叶片基部呈现褪绿斑块,天气潮湿时斑块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成株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黄绿色星点,扩大后成为多角形病斑,中部褐色,边缘深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受害豆荚内有灰色霉层,病粒表面有块状灰白色霉层。

防治方法:使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的0.5%进行拌种。发病初期可使用乙磷铝300倍液或甲霜灵800倍液进行全田喷药防治。

1.3 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在大豆整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和成株期。发病症状表现为豆苗茎基部出现浅褐色乃至黑褐色病斑,呈椭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叶柄基部缢缩,叶片下垂,但不脱落。

防治方法:种植之前,翻整土地,适当喷洒杀虫抑菌的药剂;使用58%瑞毒霉锰锌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用量均为种子质量的0.3%~0.4%。对已发生大豆根腐病的田块,可在发病初期使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8%锰锌·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进行灌根,每7~10 d进行1次,连续防治2~3次。

1.4 立枯病

大豆立枯病主要集中在幼苗期,为害大豆植株的茎基部或地下根部。症状表现为初期病斑多为椭圆或不规则,呈暗褐色,幼苗和幼株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有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初期发病的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正常。

防治方法:可使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百菌清500倍液。

1.5 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从大豆苗期到成株期均有发生,盛发期在开花、结荚后。症状表现为病发地大豆上部出现茎腐,也会出现苗枯、叶腐、荚腐等。一般病部先表现为深绿色湿腐状,潮湿条件下可进一步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逐渐使病部变白,进而在被害部位内外产生黑色粪状菌核。

防治方法:可使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0 g/hm2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750~1 000 g/hm2,对水喷雾防治。

2 大豆主要虫害及防治

2.1 大豆蚜

大豆蚜又称腻虫、蜜虫,在大豆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主要取食大豆植株的生长点、嫩叶、嫩茎、嫩荚,造成叶片卷曲或形成大小不一的枯黄色斑点,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导致植株矮小、结荚数减少、产量降低等。

防治方法:苗期预防可使用35%多克福种衣剂进行拌种。田间发生蚜虫时,可使用50%辛硫磷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 000倍液进行均匀喷雾防治。

2.2 造桥虫

造桥虫种类较多,主要为银纹夜蛾。幼虫主要为害豆叶,可取食嫩尖、花器和幼荚,严重时造成落花落荚,籽粒不饱满,严重影响大豆产量。

防治方法:可使用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2.3 食心虫

食心虫又名豆荚虫、小红虫。初孵幼虫黄白色,渐变橙黄色,老熟时变为红色,头及前胸背板黄褐色。成虫体长5~6 mm,翅展12~14 mm,黄褐至暗褐色,前翅暗褐色,沿前缘有10条左右黑紫色短斜纹,周围有明显的黄色区;老熟幼虫体长8.1~10.2 mm。食心虫的成虫于8月上旬羽化出土,8月下旬进入产卵盛期,8月末至9月初为卵孵化的高峰期。食心虫一般从豆荚合缝处蛀入,蛀食豆荚,被害豆粒被咬成沟道或残破状,品质变劣。

防治方法:在8月下旬食心虫的成虫盛发后7~10 d,即幼虫入荚前,可使用50%甲胺磷乳油2.25 kg/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喷雾防治。

2.4 豆天蛾

豆天蛾又名豆虫,盛发期为7至8月,幼虫不仅蛀食叶片,造成缺刻或空洞,还可蛀食豆粒,使大豆籽粒部分或全部被吃光。

防治方法:在豆天蛾幼虫1~3龄期,可使用5%高效氯氰菊酯1.5 kg/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喷雾防治。

2.5 大豆卷叶螟

大豆卷叶螟在7至9月均可发生,以9月危害最重。大豆卷叶螟的成虫多产卵于下部大豆叶背面。初孵幼虫可取食叶肉,3龄后将叶片卷起,在卷叶内取食。幼虫活泼,有转移为害习性,受惊后迅速倒退逃逸。

防治方法:在大豆卷叶螟卵孵化盛期,可使用灭多威乳油2.25 kg/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喷雾。也可使用50%杀螟松800~1 000倍液、80%敌敌畏1 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 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大豆病虫害种类很多,一旦发生若不能有效控制,就会导致病虫害大面积传播,从而影响大豆的生长,导致减产甚至绝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种植户遇到大豆病虫害时,关键要摸清病源,同时结合土质、大豆品种等因素,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综合防治,以确保大豆丰收,助推我国大豆振兴计划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卷叶螟食心虫乳油
“60%敌畏马乳油”农药对家蚕残毒性调查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两种敌敌畏乳油对家蚕的毒性和残毒期比较*
甘肃河西一带果园食心虫种类调查初报
运城市梨园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规律与迷向效果调查
北方大豆食心虫病防治措施分析
10%啶虫脒乳油防治黄瓜蚜虫效果试验
食心虫真能吃人心脏?
10%稻笑乳油对苗床稗草的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