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

2019-01-04 22:38雷玉英路明亮林凡榆蒋明远
中国临床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红细胞血小板抗体

雷玉英,黄 华*,路明亮,刘 嘉,林凡榆,蒋明远,陈 时

1.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昆明 650031 2.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危重症监护室,昆明 65003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血液科急重症,根据“五联征”或“三联征”诊断并不困难。但此病临床上少见,大多急骤起病、进展快、病情凶险、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容易误诊、漏诊。本病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首先考虑为脑膜脑炎或脑血管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且患者合并痛风结石破溃感染情况,而重症感染可解释血小板低的现象。现将该病例的诊治经过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1 病例资料

1.1 病 史 患者男性,37岁,因“左拇趾皮肤溃烂、渗液2周,呼之不应1 d” 于2018年11月18日来诊。患者2周前自行刺破左拇趾掌趾关节处痛风结节致局部皮肤破溃、渗液,伴左下肢活动受限,期间无畏寒、发热、寒战,无鼻塞、流嚏、咽痛、咳嗽、咯痰,无气促、心悸,无恶心、呕吐、反酸、嗳气,无尿频、尿急、尿痛、尿血,无腰痛等不适,未予特殊处理。患者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抽搐1次,表现为全身肌肉强直、角弓反张、双眼向上凝视,无口吐白沫、恶心、呕吐、大小便失禁,抽搐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意识恢复,遂至当地医院就诊(具体不详)。患者1 d前自病床摔下后再发四肢抽搐,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向上凝视、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抽搐持续约30 min后呼之不应,行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1.2 体格检查 为进一步治疗,患者至我院急诊科就诊,起病来精神、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未测量。既往无特殊病史,有长期饮酒史。入院:体温37℃,心率113次/min,呼吸15次/min,血压149/88 mmHg,血氧饱和度94%;昏迷,查体不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0 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不配合,皮肤、黏膜无黄染,左拇趾破溃、渗液;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1.3 实验室检查 11月18日初步辅助检查:pH 7.417, 氧分压(pO2)66.6 mmHg,二氧化碳分压(pCO2) 43.0 mmHg,碱剩余(BE) 2.8 mmol/L,碳酸氢根离子(HCO3-) 27.0 mmol/L,乳酸1.2 mmol/L,提示Ⅰ型呼吸衰竭;肌钙蛋白I(cTnI) 0.22 ng/mL,肌红蛋白(MYO)208.4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2 ng/mL,提示无心肌损伤及抽搐致骨骼肌损伤;超敏C反应蛋白(hsCRP)>5 mg/L,C反应蛋白(CRP) 81.29 mg/L,降钙素原(PCT) 2.49 ng/mL,提示细菌感染;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3 953 ng/L;白细胞13.46×109/L,中性粒细胞占比68.90%,红细胞2.16×1012/L,血红蛋白55 g/L,血小板26×109/L,提示细菌感染、中度贫血,血小板减少。急诊生化:K+4.29 mmol/L,Na2+146.1 mmol/L,Cl-108.1 mmol/L,Ca2+2.03 mmol/L,尿素6.04 mmol/L,肌酐109 μmol/L,提示高钠氯血症。急诊肝功能:总蛋白(TP) 72.6 g/L,白蛋白(ALB) 33.9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27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62 U/L,总胆红素(TBIL) 42.9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 12.5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 30.4 μmol/L,乳酸脱氢酶(LDH) 3786 U/L,血尿素氮(BUN) 10.25 mmol/L,血肌酐(CREA) 103 μmol/L。凝血4项:PT 16.3 s,APTT 41.3 s,FIB 5.15 g/L,TT 19.6 s,提示凝血功能稍差。术前梅毒检查:梅毒螺旋体抗体化学发光测定阴性、梅毒螺旋抗体TPPA法测定阳性。尿常规:尿潜血(±),尿蛋白(-)。左拇趾破溃处分泌物培养显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

1.4 心电图及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正常。CT:颅脑平扫颅内未见明显异常,左侧顶骨局部向内凹陷;右肺下叶及左肺感染,双下肺部分实变、不张,右肺下叶支气管内见片状高密度影,考虑痰栓;脾稍大;右肾多发小结石。头颅MRI:大脑皮层信号稍增高(可能由缺血缺氧所致);弥散成像未见明显异常。

1.5 初步诊断 (1)意识障碍待明确病因,中枢性感染、神经梅毒不能除外,缺血缺氧性脑病可能;(2) 肺部感染并Ⅰ型呼吸衰竭;(3)左拇趾破溃并感染,脓毒血症;(4)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5)电解质紊乱(高钠氯血症);(6)右肾结石。

1.6 治疗及疗效 结合神经内外科、呼吸内科会诊意见,立即给予悬浮红细胞3 U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氟康唑抗感染,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 mg 静脉滴注抗炎、适当脱水降颅压,左乙拉西坦控制癫痫,解痉平喘,促醒、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11月19日给予氢化可的松200 mg并行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呼吸,20日改为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 静脉滴注。复查血细胞:白细胞14.79×109/L,中性粒细胞占比78.10%,红细胞2.55×1012/L,血红蛋白68 g/L,血小板25×109/L,网织红细胞占6.83%,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174.2×109/L。患者仍昏迷未见好转,与家属沟通后转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进一步诊治。

1.7 ICU诊治经过 入ICU时昏迷,生命体征尚平稳,为明确诊断进一步完善辅助检查。抗核抗体(ANA)谱:重组Ro-52-(52) 阳性;抗ANA+抗双链DNA:ANA阳性,滴度1∶100,抗双链DNA阴性;NAP阳性率92%,NAP积分/100NC 196分。Coombs试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弱阳性,多抗、抗IgG弱阳性,抗C3d阴性,间接抗球蛋白试验阴性,患者自身对照弱阳性。贫血3项:叶酸 9.19 ng/mL,血清维生素B12488 pmol/L,血清铁蛋白981.90 ng/mL;排除缺铁性贫血。血细胞:白细胞数量增多,粒细胞比例增高,核左移;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破碎红细胞重度增多(占14%);血小板减少。骨髓穿刺活检:主要为脂肪细胞、成熟红细胞,少量偏成熟阶段粒系细胞及淋巴细胞散在分布,未见巨核细胞,网状纤维染色0级,造血细胞缺乏。脑电图监测:背景异常,无间歇期痫样放电波。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细胞数正常,蛋白和氯化物轻度升高。脑脊液墨汁染色阴性。脑脊液TORCH:巨细胞病毒IGG抗体阳性;血TORCH:弓形体IGG抗体、风疹病毒IGG抗体、巨细胞病毒IGG抗体、单纯疱疹病毒Ⅰ型IGG抗体均阳性。

患者颅内感染依据不足,结合皮肤科会诊意见排除神经梅毒。患者存在意识障碍、贫血,网织红细胞、间接胆红素及乳酸脱氢酶高,提示溶血性贫血。Commbs实验阴性,骨髓细胞学示增生性贫血,未见成熟性巨核细胞,排除自身免疫性溶血、Evan综合征。外周血涂片示破碎红细胞重度增多(占14%)、血小板减少,确诊为微血管病性溶血。考虑TTP可能。

11月23日立即给予血浆置换3 000 mL,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4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氟康唑、替考拉宁抗感染,丙戊酸钠控制癫痫,雾化祛痰,脱水降颅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密切监测血红蛋白、血小板、LDH变化。24日复查:血红蛋白72 g/L;白细胞接近正常,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偶见异型淋巴细胞、幼稚粒细胞;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裂片红细胞等异型红细胞可见,血小板80×109/L,形态无特殊。25日患者自主呼吸功能好,给予拔出气管插管,改为面罩给氧。随后患者血小板波动于41~145×109/L。27日患者睁眼,不能对答;体温波动于36.2~38.8℃,给予物理降温。29日再给予血浆置换2 000 mL,复查:血小板114~169×109/L,血红蛋白93 g/L,LDH下降。患者意识恢复好,出院。

1.8 诊 断 (1)TTP;(2)继发性癫痫大发作;(3)肺部感染;(4)左拇趾破溃并感染,脓毒血症;(5)电解质紊乱(高钠氯血症);(6)右肾结石。

2 讨 论

2.1 发病机制及分类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裂解蛋白酶ADAMTS13是一种金属蛋白酶,包含1 427个氨基酸,主要由肝星状细胞、足细胞、巨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合成,以超大vWF多聚体(uLvWF)的形式储存于血小板颗粒。ADAMTS13可切割vWF A2结构域的单个肽键(Tyr1605-Met1606)而使其具有止血功能。ADAMTS13功能减弱或缺失导致uLvWF增加,而uLvWF可与血小板表面 vWF 受体结合,在血流剪切力作用下介导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使血小板活化、聚集并形成微血管内血栓,致多脏器功能障碍[1]。

Hoirisch-Clapauch等[2]认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低也可触发TTP。虽然纤溶酶可广泛降解vWF,破坏血小板和血管壁之间的连接,但上述假说仍需进一步证实。Amin等[3]认为,HLA-DR1、HLA-DQ1及 HLA-DRB1*11等位基因可导致针对ADAMTS13的免疫应答。

TTP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其中获得性TTP根据有无原发病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遗传性TTP亦称Upshaw-Schulman 综合征,由ADAMTS13基因突变导致血浆ADAMTS13 水平下降引起。遗传性TTP患者多于幼年出现症状,易复发,其中女性经常在第1次怀孕时复发。特发性 TTP 患者大多存在抗 ADAMTS13 抗体,抑制其蛋白水解活性和(或)形成非共价循环免疫复合物并加速清除;而某些抗vWF抗体可干扰vWF与ADAMTS13结合。继发性 TTP多因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等)、胰腺炎、妊娠、器官移植及恶性肿瘤等导致高血流剪切力而发病[1-4]。本例患者有左拇趾痛风结石破溃、渗液,分泌物培养显示MRSA阳性,且感染梅毒,因条件受限未行ADAMTS13 活性检测,考虑继发性TTP可能性大。

2.2 临床表现 TTP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聚集消耗性减少,以及微血栓形成造成器官功能损害(如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为特征。本病例临床表现符合上述特征。(1)血小板减少:血小板26×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未见巨核细胞;(2)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涂片破碎红细胞重度增多(占14%),血红蛋白68 g/L,网织红细胞占比6.83%、绝对值174.2×109/L,TBLL、IBIL、LDH均升高,脾稍大;(3)神经精神症状:患者意识不清、抽搐,颅脑MRI示大脑皮层信号稍增高(考虑缺血缺氧所致),腰穿结果示脑脊液细胞数正常、蛋白及氯化物轻度升高、糖无异常,颅内感染证据不足;(4)肾脏损害:尿潜血(±),尿蛋白(±),BUN 10.25 mmol/L,CREA 103 μmol/L;(5)发热:低至中度。该患者具备TTP典型的“五联征”,可能由于基层医院或接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而延误诊治。

颅内微小血管形成透明血栓,脑组织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内皮增生、闭塞,进而引起多处局灶性出血、坏死,导致患者出现意识紊乱、性格改变、精神行为异常、视力障碍、构音障碍、全面性或局灶性癫痫发作、感觉或运动障碍等发作性、多变性的症状。症状多变与微血栓动态形成、颅内微小血管不完全闭塞、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导致的脑细胞水肿呈一定可逆性等有关[4]。神经系统症状是TTP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在某些患者中为首发或突出症状,其严重程度决定预后,但一般影像学无特异性改变。

2.3 诊 断 TTP为临床少见病,多数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且为多器官系统受累,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ADAMTS13活性检测耗时长且非常规检测项目,“三联征”或“五联征” 各症状间无固定顺序,导致不同专科医师易先入为主着重考虑本专科疾病,不能全面分析病情而延误治疗。对于以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或突出症状、病情进展迅速、无明显危险因素的患者,尤其当患者伴有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时,不强调“三联征”或“五联征”的完整性,而应怀疑TTP,并尽早行血浆置换治疗,避免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基于TTP的发病特点,一些评分系统被研发出来。French和PLASMIC评分系统均由易得的标准参数构成,可快速且可靠的识别重症ADAMTS13缺乏患者,在TTP诊断中有重要作用[5-6]。Tang等[7]验证了PLASMIC评分系统在中国TTP患者中的可行性,其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1%、92%、85%、58%。

2.4 治 疗 目前,血浆置换是TTP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将患者死亡率从90%降为10%~20%。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本病,应尽快进行血浆置换。若无条件进行血浆置换,则应尽快行新鲜冰冻血浆静脉滴注,同时应用大剂量激素、免疫球蛋白,并积极维护器官功能。

2.4.1 新兴治疗方法 随着对TTP发病机制的进一步发现,逐渐出现了一些新兴治疗方法。(1)抗vWF:ALX-0081 (caplacizumab; Cablivi○R)于2018年9月3日被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用于治疗TTP,是首个上市的纳米抗体类药物。多个临床试验证实,其能缩短血小板及器官损伤恢复时间,可减少血浆置换需求及住院天数;其可持续作用30 d,使TTP的急性发病率降低,进而减少早期微血栓的形成和器官缺血损伤[8-9]。(2)重组ADAMTS13 (rADAMTS13) :SHP655(BAX930)最近被应用于一项先天性TTP的Ⅰ期试验中,结果显示该药物安全、患者可耐受,半衰期为53 h[10],但结论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目前,指南建议,一般避免静脉滴注血小板,除非有危及生命的出血。然而,Abdelgawwa等[11]研究发现,血小板内吞rADAMTS13后仍可保持完整性、活性,并存储在α-颗粒;在人体和Adamts13-/-小鼠中,静脉滴注装载有rADAMTS13的血小板后,可显著降低血栓形成速率。(3)N-乙酰半胱氨酸 (NAC):在Adamts13-/-小鼠模型中,NAC可减少uLvWF,扰乱vWF A1结构域的二硫键,导致血小板与vWF结合减少[12]。(4)浆细胞抑制剂(硼替佐米)与vWF-糖蛋白Ⅰb/ⅠX相互作用的抑制剂(anfibatide):目前在实验阶段。

2.4.2 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改善其进行性缺血的主要策略。TTP有不同程度的微血栓形成。目前,阿司匹林常作为防止微血栓形成的首选,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不确定。Rock等[13]提出,所有血浆置换患者应至少接受双嘧达莫(400 mg/d)和阿司匹林(325 mg/d)治疗2周。研究[14]指出,TTP患者急性发作期接受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治疗可降低其死亡率,维持治疗可预防复发。然而,TTP血栓形成机制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不同。因此,该治疗方法对TTP的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2.4.3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可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vWF,有治疗TTP相关的微血管病变的潜在作用。有研究[15]表明,辛伐他汀可提高足细胞中ADAMTS13的分泌。他汀类药物在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但也有他汀类药物引起TTP的报道。目前缺乏TTP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数据。

2.4.4 预防复发 40%的TTP患者可经历1次或多次复发。预防复发是TTP治疗的重要目的。研究[16]证实,人源化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在急性或难治性TTP患者中有效。虽然TTP对利妥昔单抗的应答时间快,第1次用药至血小板恢复的中位时间为2周,但患者治疗前10 d的死亡率未降低[17]。利妥昔单抗减少抗ADAMTS13抗体的产生和快速恢复ADAMTS13的活性显著,能降低TTP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然而,随着时间延长及外周B细胞重建,患者仍可能面临复发的风险[18]。此外,目前关于利妥昔单抗治疗TTP的认识均基于观察性研究,且入选患者的数量有限,因此相关证据水平尚属低中等。

2.5 预 后 随着对TTP发病机制认识的加深,有效的治疗方法逐渐增多,TTP的总体死亡率目前已明显下降,但仍较高。抑郁症、轻微认知障碍是TTP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俄克拉荷马州登记的TTP患者中,44%发生中或重度抑郁症。此外,TTP可导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主要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19]。TTP诊断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5年、10年、12年后累计发生率分别为9.9%、13.5%、25.9%[20]。有学者[2]认为,TTP患者并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其t-PA活性低有关。另有学者[14]推测,ADAMTS13缺乏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能增加TTP患者的死亡,或通过导致微血管栓塞缺血而损伤终末器官。

综上所述,TTP属血液系统急症,发病率低、起病急、病情危重、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需要医务人员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对于以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并伴有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时,应考虑TTP,及时请血液科医师会诊,以减少误诊,早期诊断,并尽早行血浆置换治疗,避免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另外,40%的TTP患者会经历1次或多次复发,因此预防复发是治疗的重要目标,而且TTP控制后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该类患者,应长期随访。

猜你喜欢
红细胞血小板抗体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肌炎自身抗体检测在间质性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猪附红细胞体研究进展
Ro52抗体与其他肌炎抗体共阳性的相关性研究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MAP红细胞保存液与生理盐水混悬洗涤红细胞的临床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