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艾肯菌引起肝脓肿及邻近皮下组织脓肿1例

2019-01-06 21:41魏丹丹杜芳玲万腊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皮下组织上腹皮下

魏丹丹, 刘 洋, 杜芳玲, 万腊根

侵蚀艾肯菌(Eikenella corrodens)是人类黏膜表面的常居菌之一,当机体免疫力低下、黏膜表面外伤导致防御能力破坏,可入侵周围组织而发生感染,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肺炎及手术后软组织脓肿等[1]。我们自1例肝脓肿及邻近皮下组织脓肿患者的穿刺液中分离出侵蚀艾肯菌,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41岁。因“左上腹部疼痛伴皮肤包块1个月余”于2018年3月10日收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 患者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部疼痛,为胀痛,活动时明显,呈阵发性,每天发作3~4次,持续10 min~2 h,可忍受,后逐渐加重,伴皮肤包块,呈渐行性增大,伴夜间发热、出汗,体温未测,稍咳嗽,无咯痰、畏寒,无腹泻。3月6日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腹部CT示:皮下脓肿及肝左叶脓肿,未行特殊治疗,症状未见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入院诊断为“肝脓肿,皮肤和皮下组织局部感染”。入院查体:体温37 ℃,心率112 次/min,血压128/87 mmHg(1 mmHg = 0.133 kPa),皮肤、巩膜无黄染,左上腹皮肤发红肿胀,可见一大小约9 cm×6 cm包块,质韧,有压痛,活动度差。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11.12×109/L,中性粒细胞占0.877,血红蛋白 120 g/ L;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 11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 63 U/L,碱性磷酸酶152 U/L,γ-谷氨酰转氨酶80 U/L;白蛋白34.2 g/L,C反应蛋白9.11 mg/L,红细胞沉降率60 mm/h。查腹部CT:肝左叶外侧腹壁下占位,考虑肝脓肿,邻近皮下感染性病变(脓肿)。患者平素健康状况良好,无免疫缺陷相关病史。分别于3月12日行皮下脓肿切开排脓引流、3月16日超声引导下行肝穿刺引流,并作引流液常规、细菌培养,结果皮下脓液及肝穿刺液细菌培养均为侵蚀艾肯菌,临床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 g,1次/8 h,联合莫西沙星0.4 g,1次 / d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患者左上腹疼痛好转,左上腹仍可见包块,较前缩小,提示抗感染治疗有效,7 d后感染得到控制,患者无特殊不适,一般情况可,出院回当地医院继续抗感染2周,复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均恢复正常,复查腹部B超示脓肿腔消失,患者痊愈。

2 细菌培养及鉴定

无菌操作下分别于3月12日行皮下脓肿切开排脓引流,3月16日再次超声引导下行肝穿刺引流,分别取引流液注入血培养瓶(需氧和厌氧)进行增菌培养,结果仅需氧瓶分别于28.2 h和21.6 h报阳,通过分离培养,经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 2-Compact NH卡鉴定为侵蚀艾肯菌,鉴定可信度为99%。同时用VITEK MS MALDI-TOF仪对鉴定复核,鉴定为侵蚀艾肯菌。参照少见细菌/苛养菌的药敏指南CLSI M45-A3,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唑均敏感。

3 讨论

侵蚀艾肯菌是艾肯菌属中的唯一菌种,属于变形杆菌门,β变形杆菌纲,奈瑟菌目,奈瑟菌科,是人类黏膜表面的常见定植菌群之一,常与口咽部的其他微生物混合存在,尤其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该菌是机会性致病菌,当免疫力低下、黏膜表面外伤导致防御能力破坏时,可引发心内膜炎、脑膜炎、骨髓炎、脓性关节炎、肺炎及手术后软组织脓肿等,通常与链球菌、肠杆菌科细菌等一起引起混合感染,也可单独感染,此类感染常发生在头颈部或腹部,在动物咬伤感染的标本中经常分离到此菌。侵蚀艾肯菌感染国外报道较多[2-3],国内报道较少,仅见侵蚀艾肯菌引起口腔颊膜脓肿、颈部脓肿、脑脓肿等感染的报道[4-10],尚无引起肝脓肿及邻近皮下组织脓肿的报道。本例患者是肝脓肿合并邻近皮下组织脓肿,分别取引流液作需氧、厌氧菌培养,结果显示仅需氧瓶培养出侵蚀艾肯菌,未合并其他菌感染,属于单一感染。

侵蚀艾肯菌属于苛养菌,对营养要求较高,且生长缓慢,血平皿与巧克力平皿上生长,麦康凯平皿不生长,若染色不当易染成革兰阳性杆菌,常被认为是污染菌而弃之,在临床工作中易忽略。此外该菌无论从营养要求、染色特性、菌落形态及气味都与嗜血杆菌相似,容易误认,但嗜血杆菌卫星试验阳性,鸟氨酸、赖氨酸脱羧酶均阴性,可通过上述试验加以区别。侵蚀艾肯菌生长缓慢,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对少见菌及慢生长菌的分离,应行涂片染色镜检,一方面以免误判为阳性杆菌造成漏检,另一方面与培养结果比对,如有差异应考虑有慢生长菌 、苛养菌或厌氧菌的存在,以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

目前,临床上分离的侵蚀艾肯菌对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的药物大多敏感,尤其是分离自伤口部位的艾肯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高度敏感,故一般被用于经验治疗,但是对于来自无菌部位标本如血液、深部组织脓肿、植入假体装置的分离株,特别是免疫缺陷患者,需要进行药敏试验。本患者的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回示临床后,改用高度敏感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感染治疗,患者左上腹疼痛明显好转,左上腹仍可见包块,但较前缩小,提示抗感染治疗有效。7 d后,感染得到控制,回当地医院继续抗感染治疗2周,复查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复查腹部B超示脓肿腔消失,患者痊愈。

猜你喜欢
皮下组织上腹皮下
高频超声对带状疱疹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经上腹右胸两切口施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临床分析
胃病多久才算老胃病
4640万
复方樟柳碱两种注射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比较
腹部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乏脂肪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误诊1例
引起上腹部疼痛的有关疾病
肿胀麻醉小切口皮下剥离加搔刮法治疗腋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