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2019-01-07 14:39赵金鹏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8期
关键词:核磁胆管B超

赵金鹏

(辽宁省铁岭县中心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在临床医学中,肝外胆管结石作为常见病症主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就现阶段的临床数据分析来看,原发性肝外胆管结石的占比显著高于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其中肝外胆管结石的发病主要与感染有关,感染原因又包括胆道寄生虫感染和复发性胆管炎,其中感染细菌主要来源于肠道[1]。借此,笔者主要从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等方面对肝外胆管结石诊断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便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主体:我院收治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123例;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其中男性89例,女性34例,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58.7±5.6)岁;患者排除标准:单纯肝内胆管结石;未经过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确诊的患者。

1.2 方法:影像学检查:MRI检查均采用MRI扫描机,CT检查以螺旋CT为主,B超机。

1.3 疗效标准:金标准:以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P)确诊为主,通过有效的比较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检查中的数据为辅,判断标准以肝外胆管结石显示率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临床数据均以SPSS18.0软件处理,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等均予以为主计数资料χ2检验,表示方式以百分数为主;计量资料t检验,表示方式以(±s)为主,P<0.05表示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肝外胆管结石显示率对比:在123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中,所有患者均由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P)确诊;其中114例患者采用B超检查,检出结石49例,显示率占比为42.98%;62例患者采用腹部CT检查,检出结石34例,显示率占比为54.84%;83例患者采用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检出结石72例,显示率占比为86.75%。其中,B超检查阳性49例,占比42.98%,可疑15例,占比13.16%,阴性50例,占比43.86%;腹部CT检查阳性34例,占比54.84%,可疑5例,占比8.06%,阴性23例,占比37.10%;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阳性72例,占比86.75%,可疑2例,占比2.41%,阴性9例,占比10.84%。腹部CT检查与B超检查阳性对比t=2.815,P=0.093(P>0.05),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与B超检查阳性对比t=42.031,P=0.001(P<0.05)。

2.2 肝外胆管直径结石显示率(肝外胆管直径≤8 mm)对比:在123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中,采用B超检查确诊肝外胆管直径≤8 mm的患者共计25(阳性5例,占比20.00%;可疑1例,占比4.00%;阴性19例,占比76.00%)例,占总人数的20.33%;其中伴有胆囊结石者12例,占总人数的9.76%,胆囊移除者5例,占总人数的4.07%。腹部CT检查确诊肝外胆管直径≤8 mm的患者共计13例,占总人数的10.57%,其中有阳性3例,占比23.08%;可疑1例,占比7.69%;阴性9例,占比69.23%。核磁胰胆管成像确诊肝外胆管直径≤8 mm的患者共计18例,占总人数的14.63%,其中阳性10例,占比55.56%;无可疑例数;阴性8例,占比44.44%。肝外胆管直径≤8 mm时,腹部CT检查与B超检查阳性对比t=0.281,P=0.596(P>0.05),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与B超检查阳性对比t=26.897,P=0.001(P<0.05)。

3 讨 论

在临床医学中,肝外胆管结石的感染细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和厌氧菌两种。当这两种细菌感染时,所产生的B-葡萄糖醛酸苷酶与胆道内部所产生的带有内生性质的葡萄糖醛酸苷酶能一定程度的促使结合型胆红素水解生成带有游离性质的胆红素而沉着,并最终形成胆管结石。另外,胆汁内部所生成的一些黏蛋白、酸性黏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质以及相关的炎性渗出物等在结石的形成过程中均有较强的参与性[2]。

根据张晓红等[3]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由于肝外胆管下段结石与十二指肠曲相距较近,因此常常受十二指肠曲肠内的气体影响,同时由于结石周围缺乏胆汁、声影、成分等差异使得肝外胆管结石感染概率相对增加,再加上技术因素的影响,肝外胆管结石的漏诊与误诊概率就更高了。在本研究中B超检查对肝外胆管结石的显示率为42.98%,这与李春飞等[4]学者的11.5%~78.2%的显示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B超检查的优势为操作简单、无创伤、价格低廉、无射线辐射危害等。

根据本研究结果表明,腹部CT检查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虽然比B超检查相对高些(55.56%),但与国内相关的文献研究相比还是存在略微的差距。例如在进行肝外胆管结石层厚扫描时,由于胆管结石主要为X线色素性混合结石,使得腹部CT检查时常常遗漏一些细小的结石这就一定程度的降低了腹部CT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准确率。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由于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MRCP)均属于贵重检查范畴。无论是在常规的检查还是在特殊检查中,为了提升临床诊断率,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在急性B超检查后均应进行核磁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不能仅靠腹部CT与B超检查就对患者的病症下定论。根据本研究结果表明:核磁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肝外胆管直径≤8 mm时阳性占比55.56%,阴性占比44.44%,这与学者杨树东[5]的研究相吻合。这有效的说明了核磁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为了有效的提升患者诊断准确率,除了要进行常规的腹部CT与B超检查外,还应进行核磁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这也是确确保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检查准确率的有效途径[6]。

猜你喜欢
核磁胆管B超
上海某三甲医院CT、核磁大型影像设备的管理、配置和使用分析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基于低场核磁成像的银杏胚检测及分类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老人摔倒为何需要拍核磁?
腹腔镜下胆管腔内整形技术治疗北绕型右后叶胆管结石合并开口狭窄
B超机日常维修案例分析与保养
怀孕做阴道B超,会引起流产吗
写字的尴尬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