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标本真菌涂片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2019-01-07 14:39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8期
关键词:念珠菌涂片病死率

刘 雯

(本溪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 本溪 117002)

真菌感染在近些年的发病趋势呈升高之势,其中以白色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曲霉菌最为常见[1]。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是一种因真菌感染肺部而出现的疾病,不包括真菌过敏或真菌寄生引起的肺部过敏反应或炎症,严重情况下可造成肺组织坏死或经血行播散发生转移[2]。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常常不能早期明确病原学诊断,从而延误了治疗,影响疾病的转归与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痰标本真菌涂片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84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均符合《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其中男47例,女37例,年龄27~66岁,平均年龄(40.52±9.88)岁。

1.2 方法:所有受检者均采集晨起空腹留取咳出的第一次痰,具体方法:首先将注射用糜蛋白酶(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113)4000U溶于0.9%生理盐水10 mL中进行雾化吸入,用一次性吸痰管(杭州美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吸痰,对痰少的患儿轻叩胸骨柄上方,以促进痰液排除。用标本瓶收集痰液,避免痰液内有唾液、鼻涕、胃内容物。半小时内送检,以避免原始菌死亡或变质。经判断所有痰标准均达到合格标准。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0°下将痰标本在培养基(济南百博生物技术公司)中培养24 h,在电子显微镜下挑出真菌孢子,然后鉴定菌种,以ATCC14053白色假丝酵母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为质控菌株。每天观察培养结果,真菌培养2次以上均为阳性判断为真菌培养阳性,如果至5 d后仍无真菌生长则为阴性。

2 结果

84例痰真菌培养阳性69例(82.1%),共分离出真菌77株,其中白色念珠菌38株(49.4%),光滑念珠菌19株(24.7%),光滑念珠菌11株(14.3%),克柔念珠菌7株(9.1%),热带念珠菌2株(2.6%)。

3 讨 论

肺组织具有高容量、低压力、低阻力的特点,十分容易发生真菌感染。侵袭性真菌感染常是一些肿瘤、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及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患者的并发症。据文献报道,急性白血病患者继发急性白血病的比例达到10%~25%,病死率高达60%[3]。研究表明,高龄、≥3种广谱抗生素使用超过2周、侵入性操作、多脏器功能障碍、低白蛋白血症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4]。

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一般只能“疑诊”或“拟诊”,常常对于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而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后无效的患者,采取的是经验性用药,病死率高,感染念珠菌的病死率达到30%~40%,而感染曲霉菌的病死率更高大50%~100%[5]。痰标本真菌涂片是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将痰标本真菌涂片作为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证据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84例痰真菌培养阳性率为82.1%,共分离出真菌77株,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最多。念珠菌是人类口腔中的正常定植菌,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的痰标本中有20%~55%可分离出少量念珠菌,主要通过吸入与血源性播散进行感染。其次,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痰标本中还可分离出光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分别为24.7%、14.3%、9.1%。可见,痰标本真菌涂片可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临床意义价值高。不过,留取痰标本的时间对培养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晨起留取痰标本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是晨起空腹唾液少,以及无呕吐,因而能够减少影响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夜间迷走神经兴奋,产生的痰液量较多,清晨交感神经兴奋,所以更便于痰液的排出,痰液比较黏稠,其中含有的细菌数较多,所以有利于提高真菌培养的阳性率[5]。而其他时间留取痰标本容易受到唾液、呕吐物等的污染,从而阳性真菌培养结果。选择适合的标本采集时间有助于提高真菌培养阳性率。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痰培养、血培养、胸腔积液培养等的阳性率整体较低,以及真菌G试验和GM试验的特异性也不高,应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自身危险因素等进行综合的判断,以达到早期诊断。

猜你喜欢
念珠菌涂片病死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论少见念珠菌在口腔念珠菌感染病例中的分布及其致病性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广州地区生殖系统念珠菌病的菌型及其体外药敏结果分析
血培养分离出212株念珠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华东地区某医院眼部标本涂片结果分析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无菌部位的念珠菌属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