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游”之事 赏“游”之景 悟“游”之心

2019-01-07 01:36王雨冰邹兰春孙长翎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空明闲人黄州

王雨冰 邹兰春 孙长翎

编者按:

《记承天寺夜游》(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来自哈尔滨市风华中学的王雨冰老师和哈尔滨市第87中学的郭楠老师分别从“理‘游之事、赏‘游之景、悟‘游之心”与“识东坡、激情趣;读课文、晓大意;析妙句、悟心境;延诗词、品人生”几个角度设计教学,不同的执教思路、同样的精彩纷呈为教师执教此课提供了参考与范本。

【设计背景】

2019年10月底,“第七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暨《中学语文教学》创刊四十周年名师论坛”在陕西省渭南市成功举办。在初中组赛课活动中,我省来自哈尔滨市风华中学的王雨冰老师独占鳌头,荣获一等奖第一名的骄人成绩。

为了探索《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如何在统编版教材文学作品教学中真正落实,展示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实践成果,从而深化对语文课程的理解,让学生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激发想象能力,增强说事能力,提高审美境界,培育家国情怀,王雨冰老师选择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从题目“游”字开始,以“游”贯穿,通过这一设计使学生读懂一件事,赏析一处景,体会作者的幽微难言的心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和互学,借助注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学生能够了解写景句的特点,感知“凡景语,皆情语”的作用。

3.学生能结合背景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体会“闲人”心境,领会苏轼“安闲从容”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结合背景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体会“闲人”心境,领会苏轼“安闲从容”的人生境界。

【教学方法】

1.以学生提出的疑问为课堂主体,以“游”贯穿课堂始终,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搭设学生与文章、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有效联系,学生能够感悟、生成。

2.合作探究式学习。

3.借助联想和想象、情境创写等方法赏景、析情。

【教学环节】

一、“游”字进入

师:同学们,屏幕上的字(“游”)认识吗?人常说“字如其人”,猜猜看写这个字的人,性格如何?(学生根据“游”字来猜测。)同学们,这个“游”字就是北宋文豪苏轼挥毫而就的,字如其人,是否也“文也如其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老师写板书,同学们来做笔记。

师:请同学们朗声齐读这一题目,并说说看到题目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为什么是“夜间游”?什么原因要去夜游?会看到什么景色?苏轼一个人吗(作者和什么人一起)?游赏时发生了什么事?作者夜游时有怎样的心情(心境)?为什么要将夜游记录下來?本文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教师在副板写一字概括:如,夜?因?人?事?景?情?意?理?

师:同学们的问题就是今天课堂的主体,而抓住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方是高效的课堂,来!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书,一起来释疑解惑。

二、理“游”之事

1.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先请学生听读课文,标准读音、标清停顿。(师配乐朗读。)

2.朗读是阅读理解的“翅膀”,通过课前预习,请学生自学、互学,明确朗读目标。(学生进行过程操练,老师适时关注“学”的过程。)

①个人练读,做到读音准确,语流顺畅。

②个人结合注释,读通文意,不明处标画出来,组内解答。

③根据文意,组内有感情地练习诵读,推荐一人展读。

3.通晓文意,有感情诵读。只有读懂意思,才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教师检验学生自学互学的效果,找三名学生一人一句合作,有感情地诵读这一部分。(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做必要标注,提高朗读水平,为理解文意做必要的准备。)

PPT显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引导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你语调上升,读出了欣喜的情感,你为什么这样读?带着大家读一读。

引导2:“月色入户”,月色“入”户而不用“照”户,能将月亮人格化想必没有几人,亲切的感觉你能用声音传达吗?

引导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找。“念”字处停顿,为什么这样读?“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语音延长,才能体现思考的过程,而且一经想到,不找旁人,就找怀民,心意相通的只有怀民一人,人生的感慨、知音的难觅尽在其中。

引导4:“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这个句子可以读得更好吗?这句话的意思知道吗?“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夜行只是匆匆地走过,夜游却是从容地行走,语速平缓的朗读能够感受到两人漫步的悠闲。

师:让我们带着更深的理解有感情地齐读这一部分。

师:通过反复朗读,“游”之事,呼之欲出,谁来简要概括事件?(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漫步赏月。追问:“发生了什么事”“知道了吗”?擦掉黑板上的“事”字。“和什么人游,不言自明了吧”?擦掉“人”字。“夜间有月,月色入户,所以欣然起行”。擦掉“夜”字……)

三、赏“游”之景

师:于是赏游的人开始庭院中散步,就这样慢慢地走……他们停住了,看到这样一番景色。

PPT显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请同桌间互相读,反复读这一句,并结合这句中所给的注释,说说看“如”字的前面省略了什么?

生:省略了“月光”。

师:“月光如积水”,18个字却未着一个“月”字,你能感受到它如诗如画的美境吗?根据你的理解,要怎样处理重音和停顿呢?想象画面,缓缓读出……(音乐伴奏,学生试读。)

预设:学生可能在“空明”处重读!追问:“为什么你要这样读呢?”学生可能会从“空明”意思分析,说出月光的特点。“月光像水一样澄澈,使人看了内心平静(陶醉)”……

师:“空明”也是佛教用语,黄州期间的苏轼受到佛教思想影响颇深,“空”即是心中放空一切执着的俗念,这样方能领略“明”即清亮、明洁的景象。“凡景语,皆情语。”空明之景,更是空明之心啊!

预设:重音有了,如何处理这一句的停顿呢?学生可能在“盖”处停顿,追问:“为什么你要这样读呢?”学生可能会说“盖”是“大概是”的意思,其实是苏轼惊喜的感觉在其中,或者如有所悟的感觉在其中。若学生不能体会真切,则有感而发,引导学生通过进入情景,从观景视角,朗读体会。

师:此时,你想象自己就是苏轼!来,我们一起做出俯视庭下的姿势,做出手势,看到了什么?读出来!(学生读前两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再做出仰视松柏的姿势,做出手势,读出来!(学生读后一句:盖竹柏影也。)

师:你嘴角带笑,读出了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读出如有所悟的顿悟感。)

师:是啊!只有拥有空明之心的“闲人”(板书写“闲人”二字),才能心细如发,洞察一切,赏此美景。

四、悟“游”之心

师:你能在“闲”字前面加一个字或词,说说这是个什么样的“闲人”吗?

(学生可能会说到:“清闲人”“悠闲人”等。)

师:“清静闲暇”谓之清闲,“闲适自得”谓之悠闲。按常理推测,生活状态应该是衣食无忧,蒸蒸日上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PPT显示:

背景一: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苏轼被捕入狱,130多天后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实际是以流放罪犯的身份来到僻远的黄州,政治上不得志,空有官职(闲职)却无权,无事可干,人身自由还要受到限制。

曾想致君尧舜的苏轼,现如今却是八品小官,难有作为。

曾想生活无忧的苏轼,现如今却是生活窘迫,难以养家。

…………

黄州日日阴雨天,没有吃的,没有住的……穷愁潦倒……

师:再按常理推测,这样生活处境下的苏轼能有闲情赏景观月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学生可能会说到消极、自暴自弃等词语,或这种表现。)可是,尽管生活境遇凄苦,苏轼从此沉沦了吗?

PPT显示:

可是——

1.苏轼却可以做百姓农夫,面对瓦片丛生的50亩“荒地”,他却取名“东坡”,自称“东坡居士”。

2.苏轼却可以做书法画家,自建的房子在大雪中完工,取名“东坡雪堂”,房外无景,就亲手画了带有森林、河流、渔夫的雪景。

3.苏轼却可以做文人墨客,黄州期间作品甚多,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先后涌现。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联系以上的背景资料,如果你是苏轼,你愿意用怎样的语气、断句、重音来朗读这句兴叹之语呢?(学生结合手中背景内容,朗读练习、体会。)

预设:学生如果语气低沉,适时追问:你为什么愿意这样去读?如果学生此时不能读出自嘲语气,老师要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并了解自嘲其实是无奈之下更加悲涼的表现,闲人不“闲”。学生如果语调较高,适时追问:你为什么愿意这样去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苏轼那份自得、自喜、自我欣赏的心境。朗读体会之后,老师提升并板书。

师:苏轼在黄州遭受挫折,磨难重重,而他却能用悠闲自得的心境赏游一方景色,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闲人一个却能“安闲”其中,这多么难得,多么可贵啊。(板书:“贬谪之身”、“安闲人”之心。)

师:若你是苏轼,假如面对刚到黄州,又含有“贬谪悲凉”心情的张怀民,你月下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联系背景,合理想象,写几句话。(学生创写,教师巡视点拨。)

预设:教师如果受到感染,展读写给怀民的话:怀民兄,世事无常如白云苍狗,你我为官一时,正道而行,不成想,沦落至此,人生悲苦。然乱心者乃是自乱,你看!这月光澄澈美好,竹影摇曳婆娑,你我就做个闲人,就做个悠闲自得、坦荡放达的闲人又怎样?

师:同学们,这里有贬谪的悲凉,有赏月的悠闲,有人生的感慨,还有那旷达坦荡的胸怀!苏轼用“安闲从容”的气度完成了他人生中的蜕变!

五、认“游”之人

师:(ppt显示“游”字)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一起看苏轼写的“游”字时,你对他又有了怎样全新的认识?(学生发表看法。)

师:“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人生无常无定,而心却有常有定,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愿同学们都能拥有像东坡居士一样的“安闲从容”的心境,若这样,你也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预设:怎样的景色?如何的心境?了解了吗……老师擦掉“景”和“情”字。

这节课我们的疑问都解答了吗?我们读懂苏轼了吗?我们真读懂苏轼了吗……

或许这一串省略号告诉我们,这只是一个开始,你我的思考将向深远处延伸……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虽然只有85个字,但是越简省的语言越难以品读,摆在我面前的设计难题很多,如何处理“文”与“言”的关系?如何使学生真正对写景句有一定的审美体验?“闲人”的心境学生能体会得那么丰富吗?学生对黄州期间的苏轼了解多少,背景资料给多少,给什么合适呢?为此,我一次次研课,一次次修改,多次试讲查找问题,改进方法,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的邹兰春老师和孙长翎老师来学校听我试讲,并提出了切实的指导意见,邹兰春老师指出课堂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定教”,如在明确了文章题目之后,可以让学生对题目产生问题,然后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走进文本,师生共读,邹老师还指出课堂设计要让听课者听出设计的逻辑是合情合理的,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简化教学流程,不能过于复杂化。孙长翎老师在充分肯定和鼓励之后,提出课堂中主问题的设计,避免碎问,使得课堂有支离感。

在得到市教研院两位老师的指导后,我和同组教师再次明确了此节课的改进方向,在课堂设计理念上要敢于创新,在课堂行为上要大胆尝试,于是在很多的教学环节上做了修改,如课堂第一板块中尝试让学生对题目发问,由学生的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如赏景板块中采用进入情境,体会视角的方法,体会“盖”字的佳妙,观照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如在“闲人”心境的理解上,不求全责备,根据学生能理解的程度,教师给予学生理解上的提升,借助背景资料的引入,借助教师的示范朗读,真正在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起到主导作用,深化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真正能与作品、与作者有心灵上的“沟通”。

“放棄舒适区,一个人才能真正成长”,通过赛课,我清晰地认识到做老师始终要不忘初心,躬身前行,平时的每一节课虽然不能像大赛课这样反复试练与修改,但是思考不应该停止,总要问一问自己,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突破了吗?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了吗?我们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想要参与的意识了吗?这堂课哪里别扭……然后向书籍和身边的人学习,增加自己的“功底”,增加教师上课的“底气”,我们说,这样的教师怎么会惧怕赛课呢?

当然课无完课,在课堂内容的设置上如何简化,当学生发言不正确需要老师开启教学机智加以引导方面我仍须不断钻研,不断反思,实践探索……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

猜你喜欢
空明闲人黄州
“欣然”与“积水”背后的生命超越
多情最是黄州月
忙人与闲人
在水边
江岚诗词二首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