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悟心境拓本延情品人生

2019-01-07 01:36郭楠韩雪飚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承天寺空明夜游

郭楠 韩雪飚

背景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言短而意蕴丰富。文章通过叙事、写景、抒情为我们展现了苏轼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豁达的胸襟。在设计本课时,我从苏轼的名号入手,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从而更好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立足学生阅读的初步感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解文章大意。以品读作者的情感为主线,用咀嚼词句、结合背景、朗读体验、比较阅读等方式,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多维度感悟苏轼处逆境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课堂实录

一、识东坡,激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苏轼?

生: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大家有补充吗?

生: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合称“欧苏”。

师:同学们知道苏轼的号是什么吗?

生:东坡居士。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叫东坡居士吗?(生沉默,无人知晓。)苏轼在被贬黄州时,生活困顿,为了维持生计,他在黄州城东的一块坡地上耕地种田,这就是东坡的由来。居士是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人的泛称,同时也是文人雅士的自称。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记承天寺夜游》来感受一下苏轼自净其意的情怀。

二、读课文,晓大意

师:首先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停顿。(生自由放声朗读。)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已经置身于十月十二日的夜晚,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自己的体会朗读一下课文。(生读文。)这名同学读得非常流利,但是有一个字的字音不准确,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水中藻荇交横”中的藻字读得不对。

師:很好。同学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如果我们把语速读得再慢一些,语气再低沉一些,就会多一点文言的味道。谁还能读一下?(生读文。)要想把课文读得更流畅,富于感情,我们必须要读懂文意,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翻译全文。(生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下面我们找三名同学分别翻译文章的前三句、中间部分以及文章最后三句。

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来出去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生: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生: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师:三名同学翻译得很准确,但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仅要读懂文意,还要理解文章内容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析妙句,悟心境

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本文写了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师:这名同学概括了文章中的事件,文章除了写事,还写了什么?

生:还有在散步过程中看到的景色。

师:除了写事件和景色还写了什么?

生:苏轼被贬期间发出的感慨。

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把这三部分概括在一起说一下。

生:写了苏轼与张怀民夜游赏月的经过以及所见所感。

师:苏轼与张怀民夜游赏月,那晚的月色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生:从“庭下如积水空明”能看出月色很清澈明亮。

师:能否用这句话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月色的特点?

生:空明。

师:作者是怎样表现月色空明的?

生:用“水中藻荇交横”来衬托月色空明的。

师:刚刚这名同学说是用“水中藻荇交横”衬托月色空明的,有不同意见吗?

生: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月光照在树上,映射的影子像水中的藻荇,可以表现出月色的空明。

师:这句话用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从侧面衬托出了月色的空明。大家到文章中找一找还有没有描写月色的词句?

生:月色入户。

师: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表现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生:这句话表现了月光十分明亮,照进门里。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想一下,淡淡的月光能不能照进屋子里?

生:能。

生:不能。

师:光是沿直线传播,无论是明亮的月光还是淡淡的月光能都照进屋子里,只不过清晰度不同。大家再来想一想,这句话中哪个字能体现月色的特点?

生:“入”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师:这个字体现了月色怎样的特点?(生沉默。)同学们,正常情况下,人们在望、既望之日赏月,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每月的农历十五、十六日,而为什么在十月十二日这一天月亮却拨动了作者的心弦,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了写作背景,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到了黄州其他官吏没有与他交往的。

生:苏轼在黄州生活很艰苦。

师:老师也搜集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出示写作背景)请大家阅读一下幻灯片中的三段文字,从中你能看出苏轼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

生:从写作背景中可以看出苏轼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有职无权,是一个闲官。同时亲朋好久都远离他,可以看出他很孤单。

师:苏轼当时无权无薪,同时从“本州安置”这句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苏轼没有自由,所以苏轼当时的心境是孤独的。大家再来想一下,“月色入户”表现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生:月光不像苏轼的朋友那样远离他,而是主动去陪伴苏轼,不离不弃,给他温暖。

师:此时的苏轼是孤独的,可月亮却没嫌弃他,主动走进屋子陪伴他,他便有了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感受。此时的月亮在他的心中是那样温暖,那样多情,那样有人情味,所以他才会欣然起行。下面请同学们到文章中去找一下,哪句话体现了苏轼的孤独?

生:“念无与为乐者”这句话体现了苏轼的孤独,因为没有人与他共同游乐。

师:请你带着苏轼的那一丝孤独读一下这句话。

生:读“念无与为乐者”。

师:这句话中哪个字体现了苏轼的孤独?

生:无。

师:大家重读一下“无”字,试一试。谁来读一下?(生读文。)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苏轼的孤独。文章中除了这句话体现了苏轼的孤独,还有哪句话体现了苏轼的孤独?

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他人都忙于政务,没有人像我俩这样悠闲赏景。

师:大家想一下这句话中的“闲人”应该如何理解?

生:无职无权,很孤单的人。

师:无职无权,很孤单,这是指苏轼哪方面的闲?

生:指政治处境上的闲。

师:其实苏轼当时是不闲的,因为没有俸禄,苏轼当时忙于盖房子、耕地种田。同时他还创作了《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我们今天所学的《记承天寺夜游》等很多佳作。在生活上他是不闲的,但在政治上他是闲的,我们把这种闲叫做“赋闲”。苏轼在政治处境上是赋闲的,在他跟好友夜游赏月的心境上,这时的“闲”字应该怎样理解?

生:悠闲。

师:文章中哪句话可以体现作者的悠闲?

生:从“相与步于中庭”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苏轼和张怀民一起散步,很悠闲。

师:你抓住了“步”字,谁能说一下步是怎样的行走?

生:慢慢地走。

师:很好。在古代汉语中,徐行曰步,也就是说慢慢地行走叫做步。在上文中写到“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用的是“行”,而此处用的是“步”,把两个字调换一下位置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行,“行”字体现的是他着急找朋友赏月的心情,“步”字体现的是与好友赏月的悠闲。

师:苏轼被月光吸引走到户外,此时行走的速度是正常的,而与好友赏月,此時是何等的闲适,所以用的是“步”。哪位同学能带着苏轼闲适的心情读一下这句话?(生读文。)

师:我们已经分析出了“步”字体现了苏轼的悠闲,请同学们重读“步”字,试一下。

生:读“相与步于中庭”。

师:苏轼当时的心境是孤独的,可他与好友赏月时却是悠闲的,面对困境,苏轼为什么能欣赏到如此美好的月色?

生:苏轼当时的遭遇是糟糕的,但是他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所以他才能欣赏到美好的月色。

师:这名同学看到了苏轼的乐观。苏轼被贬谪后赋闲在家,为生计而奔波,可他却能有如此乐观豁达的心境,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怀。

四、延诗词,品人生

师:苏轼的豁达不是天生的,是在逆境中磨砺出来的。在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早于本文近一年,苏轼还写过一首赏月的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与本文的意境有何不同?

生:这首词表现了苏轼的寂寞,还有一种悲凉,意境非常的清冷。

师:从哪看出了苏轼的寂寞?

生:从“寂寞沙洲冷”这句话中读出了苏轼的寂寞。

师:你抓住了“寂寞”这个词,非常好。还有其他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吗?

生:“拣尽寒枝不肯栖”表达出作者感觉自己生不逢时,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还有一种看不起周围人的感觉,不跟其他人走一样的路。

师:作者要表达的是我不愿意栖息在那些寒枝上,我宁愿去选择寂寞孤冷的沙洲。这时更多的是不愿意与周围人同流合污,要走自己的路。谁还能再分析一下?

生:我从“谁见幽人独往来”这句话中的“独”字看出了作者的孤独。

生:“缥缈孤鸿影”中的“孤”字也能体现作者的孤独。

生:“有恨无人省”这句话可以看出苏轼因“乌台诗案”有许多怨恨。

师:这句话中“恨”字应该解释为遗憾,而不是怨恨,也就是说苏轼有很多遗憾,没有人能理解。通过分析,大家了解了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孤独、寂寞的。同样是缺月,作者写《记承天寺夜游》时与写这首词时有何不同?

生:这首词中写的是“缺月挂疏桐”,而《记承天寺夜游》中是“月色入户”,月亮主动陪伴苏轼,多了一丝的温暖。

师:苏轼在写《记承天寺夜游》时,多了一丝豁达与洒脱,所以此时的月亮格外美好。在一千年后的今天,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深深眷恋这位旷世奇才,不仅仅是因为他会写文章,更重要的是他在艰苦环境中所表现的豁达与洒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许你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这时请记住苏轼,记住承天寺那个与众不用的月夜。最后,送给同学们两句话,与大家共勉:愿我们的心灵一直像承天寺的月色一样澄澈明净,愿我们的心境永远像黄州的苏轼一样豁达从容!

(注:此节课获哈尔滨市第九届“烛光杯”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

课堂点评:

学习文言文,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还应有教之“为人”“为学”之道。本节课重于表现文言作品反映人物思想和人生态度。这节课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新奇的环节,但是教师在每一个问题的设计上都花了心思,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激起了学生探索的好奇心。本节课有两大亮点值得探究。

一、咬文嚼字悟心境

要读懂苏轼的心境,就必须能真正走入文本,真正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本节课教师抓住文中难理解的词句和学生一起分析,以问导思,设置了三个问题:“月色入户”中的“入”表现了月色怎样的特点?“行”与“步”的差别是什么?“闲人”应该如何理解?看似三个问题毫无关联,实则是逐层深入,由苏轼被贬黄州时孤独的心境,到赏月时的闲适,再到豁达的人生态度,环环相扣,简单化,达到了化整为零的效果。教师在分析“无”“步”两个字时还适时地做了朗读指导,采用重点字重读、渐弱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知作者贬谪的悲凉和赏月的悠闲。富有层次的版块设计让学生识人、晓意、悟情,最终品味人生真谛。其中之巧还体现在适时出示背景资料上。教师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教师巧妙地出示了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作者心境做了合适和必要的铺垫,学生可以结合背景进一步理解苏轼的孤独心境,从而感悟到月亮带给作者的温暖。

二、拓本延情品人生

把挖掘古文的人文思想和意蕴作为教学目标,是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提高学生对文章思想美和言语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净化心灵的途径。本节课巧妙地将学生设身于作者所处的历史生活之中,感受理解人物心境,领悟文本的精髓。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课堂上教师链接了同是苏轼身处人生低谷时所写的诗词,从苏轼的心境这一角度对两篇文本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源于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又跳出文本,通过其他文学作品体会作者的心境变化,学生自然而然对苏轼有了更深的了解。本节课教师擅长引导和点拨学生,以读为媒介,以感为目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关键词句入手,将学生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文本引向生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苏轼自净其意的情怀。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

猜你喜欢
承天寺空明夜游
“欣然”与“积水”背后的生命超越
江岚诗词二首
夜游蜡像馆
夜游清名桥古运河
夜游桃花江
宁夏承天寺重建年代考——以韦陀殿所见铭文为据
硬坛新秀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记承天寺夜游》文体确定的反思——兼与《小石潭记》相比较
信手“闲文”注“闲人”——《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