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黎族自治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资源禀赋特色及发展潜力探讨

2019-01-08 19:46吴协保宁小斌杨克仁林新军刘庭威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4期
关键词:陵水绿化森林

吴协保,程 鹏,宁小斌,杨克仁,林新军,刘 伟,史 伟,刘庭威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森林城市监测评估中心,长沙 410014;3.陵水黎族自治县林业局,海南 陵水572400)

森林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已成为我国城镇的重要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根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森林生态安全建设,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1-2],森林城市建设已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实现生态福祉共享的重要抓手,在全国掀起了森林城市建设热潮,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批复国家森林城市达165家。海南省地处祖国南端,自然资源禀赋突出,生态环境良好,但至今没有1个县级以上行政单位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于2017年底经原国家林业局批准同意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备案,亦是目前海南省唯一获批同意创建的县级行政单位。本文针对陵水黎族自治县良好的资源禀赋特色和县级森林城市建设重点任务与要求[3],分析其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发展潜力,为各地加快森林城市创建步伐提供借鉴。

1 森林城市创建概况

“十三五”期间,陵水县委县政府明确“生态立县”“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提出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构建县域良好的森林、湿地复合生态系统。建设森林城市是实现陵水生态立县的重要抓手。2017年4月,陵水黎族自治县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对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行了系统评估,在确认各项主要评价指标基本达标的条件下,县人民政府向原国家林业局宣传办递交了《关于申报陵水黎族自治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请示》(琼林﹝2017﹞173号)。2017年9月30日国家林业局复函(宣管字﹝2017﹞62号),同意陵水黎族自治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对该县创建森林城市所做的工作给予肯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用2~3 a的时间加强森林城市建设,早日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2018年,组织编制了《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8年)》,2019年1月提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县人民政府印发组织实施。同时组织编写了《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总体实施方案(2018—2020年)》及单项工程规划设计材料,为森林城市创建提供了行动指南。

陵水主要经济指标目前已位居海南全省前列, 2017年生产总值(GDP)149.4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31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185元,其年增速位居全省首位。2017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74亿元,连续多年财政收入稳居全省第三,经济基础相对雄厚,为森林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2 资源禀赋特色

陵水位于海南岛东南角,属中国北纬18°以南仅有的三个热带滨海城市,紧邻三亚市,区位优势突出,集森林(雨林)、绿地、阳光、海岛、沙滩、海水、潟湖、温泉、黎苗与胥家风情等特色资源于一体,区域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和谐,具备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资源条件。

2.1 热带雨林资源典型独特,系统保存完整

陵水县有森林面积67 947.58 hm2,林木覆盖率为61.35%,其中有林地面积达65 770.62 hm2,初步形成以乔木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尤其在吊罗山、牛岭等区域保存着原始、典型的热带雨林及热带季雨林,其中吊罗山是中国乃至世界极为珍稀的原始热带雨林区,森林覆盖率达96.26%,共有种子植物1 955种、脊椎动物337种,是海南省四大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中物种多样性最高、两栖爬行动物最丰富的地区,其热带雨林资源极为稀缺,保护价值重大。目前,陵水已区划国家生态公益林面积6 616.4 hm2,地方生态公益林面积2 352.20 hm2,重要森林资源均已纳入保护范畴,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安全。

2.2 全国乡镇与村庄绿化的典范,特色鲜明

陵水城乡绿化美化发展迅猛,县城建成区平均绿化覆盖率为33.6%,建成了包括陵水河南北带状公园、文化公园、廉政公园等城区公共绿地,人均公园绿地达12.6 m2,城区道路林荫率达到76%,县城绿化水平跃居海南前列。尤其是随着陵水清水湾、香水湾和土福湾“三湾”滨海高档住宅小区及景观大道的建设,如雅居乐、绿地、富力等开展小区楼盘绿化率均超过40%,树种丰富,地表有机物覆盖,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花园式宜居家园,具有典型热带滨海景观特色。而建成的清水湾大道、文旅大道等生态景观大道,道路宽度超过30 m,道路绿化率接近50%,全部按海绵式、近自然化设计,体现海南热带地域特色。道路全面林荫化、景观化,实现车移景换,人在景中游的生态公园式效果,已成为全国道路绿化的典范。而陵水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10余处,主要选择具有海南特色的椰子、三角梅、槟榔、榕树、芒果、龙眼、菠萝蜜等地带性植物进行乡村绿化,地域特色鲜明。

2.3 潟湖、红树林等资源独特,湿地生态良好

陵水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包括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四大湿地类和浅海水域、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岩石海岸、沙石海滩、红树林、海岸性咸水湖、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库塘、水产养殖场等12个湿地型,湿地总面积为9 477.51 hm2(不含农田湿地)。近海与海岸湿地是陵水最突出出的特色,有陵水“双眸”之称的新村、黎安潟湖,潟湖中有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三大海洋生态系统,在全国极为罕见。同时,陵水积极实施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在新村与黎安潟湖周边已完成约400 hm2退塘还湿地,在新村潟湖滩涂完成红树林修复近200 hm2,有效提高了海湾生态环境安全。

2.4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开发价值高

陵水自然旅游资源概括起来为“三湾三岛两湖一山一泉”,即:香水湾、土福湾和清水湾;南湾猴岛、分界洲岛和椰子岛;新村潟湖和黎安潟湖,以及吊罗山和高峰温泉。自然资源禀赋高,已成为海南省重要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其中南湾猴岛有猕猴2 000余只,是世界上唯一的海岛型狝猴自然保护区,属国家4A级景区;分界洲岛有着明亮的海沙、湛蓝的大海、热带原始岛屿特有的地貌及稀有的海洋生物资源等,是海南最知名的海上娱乐之岛,也是海南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人文分界线和自然地理边际线,是中国首家海岛型国家5A级景区;吊罗山拥有湖光山色,峰峦叠嶂,飞瀑溪潭,巨树古木,奇花异草,岩洞怪石等众多天然旅游景观,是一座理想的“天然空调区”,集神、奇、古、野、幽特色于一体,是海南热带雨林资源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清水湾--会唱歌的沙滩、香水湾--会跳舞的海、土福湾--幸福的港湾、原生态的野生椰子岛等滨海景观令人称手叫绝;新村、黎安潟湖水面宽广,岸线自然,虾蟹成群、鹭鸟翱翔,水天一色,让人迷恋;而高峰温泉含有硫、钠、锌、硫化钠、硫酸钠、碳酸氢钠等药用元素,是理想的医疗、保健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2.5 生物多样性丰富,保护地体系初具规模

陵水县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多样。自然环境孕育着丰富的热带森林植被,县域记录有维管植物239科959属2 116种,大型真菌16目35科112属281种,仅兰花就多达250种,仅吊罗山境内有种子植物171科846属1 900种 (裸子植物4科5属10种、被子植物167科841属1 890种)[1]。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桫椤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陆均松、坡垒、子京、野荔枝等。陵水县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众多,珍稀保护物种丰富。据调查统计,仅吊罗山有脊椎动物360种98科36目,其中兽类46种22科10目、鸟类166种40科16目、爬行类72种14科2目、两栖类33种6科2目、鱼类43种16科6目。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46种,其中有云豹、圆鼻巨蜥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有猕猴、黑熊、水獭、虎纹蛙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40种。

陵水海洋生态系统典型,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境内有海洋鱼类700多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有40多种。主要品种有马鲛、金枪、鸟鲳、白蝶贝、海参、海马、鲍鱼、海胆、海龙、美腿螺、琵琶蟹等。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资料显示,新村潟湖珊瑚礁发育良好,仅珊瑚礁种类多达 24 属 53 种,目前有海神草、泰来草、海菖蒲、卵叶喜盐草、单脉二药草等海草5种,保存有我国典型的热带澙湖海草床,其中有浮游植物3门40种、浮游动物15 大类共 75 种、底栖生物7大类38种。现有红树植物10余种,还保存全国仅在海南陵水、三亚有自然分布的极度濒危植物——红榄李,保护价值重大。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加大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建设,已建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部基地(吊罗山片区及吊罗山国家级自然区、海南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海南陵水海草床海洋特别保护区(国家级)、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海南南湾省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牛岭省级森林公园、陵水九所岭森林公园等不同层级的自然保护地,保护地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2.6 林业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效益较高

陵水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林业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热带经济水果产业,打造了以菠萝蜜、芒果、槟榔、荔枝等为主的热带特色经济林基地,是成为农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托橡胶、槟榔等经果林基地,积极发展林下种植(牛大力、紫珠草等)、林下养殖(蜜蜂、鸡、鸭、鹅等)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种养业,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积极引导、扶持林木种苗产业的发展,2011—2017年,共育苗1 820万株,年育苗量达260万株,产值达3 640万元;依托森林生态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社会、经济等条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海南旅游热带地区。

2.7 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宣传手段多样

陵水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主要有黎苗文化、疍家文化、特色滨海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等。黎族是海南岛上最古老的名族,民俗文化一般与黎族生活习惯相关,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共有6大项37小项,其中南海珍珠养殖技艺、陵水酸粉、黎族织锦、黎族长调、疍家调、钱铃双刀舞、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7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红色文化有陵水黎族自治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陵水农民协会旧址、三昧寺等,其中陵水黎族自治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有:石贡贝丘遗址、桥山、莲子湾、岗山、走风史前遗址等,并建成主要历史文化村有;文罗镇坡村红色文化村、三才镇大港村史前遗址文化村等。

2.8 生态福祉共享的实践地,环境良好

陵水全县林木覆盖率61.6%,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的年平均值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左右,生态环境优越,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五,在沿海市县排在首位,其中吊罗山森林旅游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达12.5万个/cm3。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占92.8%,陵水黎族自治县6个主要近岸海域海水监测点中香水湾、陵水湾、土福湾度假旅游区水质为一类,开发出多种走进自然的亲水特色活动,培育健康、养生、度假、旅居等康体养生产品,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建成我国生态福祉共享的试验田与实践地。

3 森林城市建设潜力分析

结合陵水县域现有资源基础,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国家森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中相关指标要求查漏补缺,针对性地补齐陵水森林城市创建的资源短板,提出了森林建设创建的实施途径及发展潜力。

3.1 提升林木覆盖率及森林质量

根据陵水县林业局森林资源更新数据,现有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面积约2 000 hm2,到规划期末,如果上述地类通过人工造林或封山育林等措施,以陵水黎族自治县的光、热、水条件,则可增加1.89%的森林覆盖率。尤其是陵水加大了新村与黎安潟湖还湖高位虾塘的退塘还湿地力度及滩涂红树林修复,现已完成红树林修复近200 hm2,下阶段恢复面积不小于400 hm2,森林面积增加仍有空间。

根据陵水县林业局森林资源更新数据,有林地按龄组结构分,以中幼林为主,幼龄林面积12 253.69 hm2,中龄林面积23 524.54 hm2,二者合计35 778.23 hm2公顷,占全县有林地林面积54.4%,乔木林平均蓄积量为51.59 m3/hm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95.44 m3/hm2)的54.05%。因此,加强森林抚育经营,中幼林森林质量提升改善空间大。

3.2 强化县城建成区绿化增量

针对县城城区绿化覆盖率不到40%的实际,提出了陵水县城区绿化增量潜力对策:① 现有城区适宜绿化而未绿化的成片土地面积近199.23 hm2,如将此部分土地全部实现绿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将接近40%;②通过开展森林进机关、学校、社区、街道、营区、医院等,强化机关事业、学校等区域绿化美化,同时针对老城区采取“见缝插针”式的小型街头绿地建设,增加绿化面积,实现县城绿化质量全面提升;③积极推广墙体、屋顶、围栏、阳台、立体花柱等为主体的立体绿化,增加绿量和绿化覆盖面积;④对老城区单排行道树绿化区域,增加地表灌草绿化比重,提升绿化面积与质量;⑤积极开展公园绿地建设,调整县城建成区红线,重点建设面积近40 hm2的南门岭公园和金聪河带状公园,强化陵水河两岸带状公园的海绵式改造,实现近处自然、立体化改造升级,增加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公园绿地的绿化水平。

3.3 发展乡镇与村庄绿化

陵水乡镇绿化率目前均达到30%以上,除英州镇外,其他乡镇绿化面积分布不均衡,绿化质量不高,通过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查清镇区适宜绿化区域,加强绿化美化,全面提升绿化率,改善绿化质量;同时依托学校、政府机关或休闲广场等建设1处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休闲绿地。陵水除已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庄的绿化覆盖较好外,大部分村庄绿化覆盖率均达标,但普遍存在绿化档次不高,绿化布局不均,但农村农户均为每户1宅,每户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四旁绿化美化可利用空间大;依托村委、学校及小型广场等公共用地建设1处公共休闲绿地,满足村民休闲之用。

3.4 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建设

陵水县已建立了含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近10处,县域重要保护对象均得到了有效保护,但以苏铁群落、鹭鸟栖息地、河流湿地、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等为保护对象的低等级、小范围的保护地建设潜力仍很大,通过设立保护小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方式进行保护,完善保护与管理机制,全面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3.5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陵水具有“三湾三岛两湖一山一泉”的良好自然旅游资源,森林生态旅游条件得天独厚,已建成分界洲岛、南湾猴岛、吊罗山森林公园、大里生态旅游区等重要旅游景区,但旅游基础设施滞后,旅游网络不完善,生态旅游游客量与其资源条件仍不匹配。依托紧邻大三亚旅游圈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三亚旅游客源,随着陵水海洋大型主题乐园--海洋公园的开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持续推进、文旅大道等基础设施及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完善,并开发与三亚互补的生态旅游产品,加大宣传推荐力度,陵水生态旅游业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3.6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陵水具有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的种质资源和人均土地面积较大的优势,积极发展槟榔、荔枝、芒果等传统热带经济水果,重点发展市场需求旺盛、在中国仅在北纬18°带以南大面积生长的菠萝蜜、榴莲等特色热带名优水果品种;同时依托经果林、橡胶林下空间,积极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林药、林木种苗等复合型生态经济,提升土地利用空间,增强土地价值,加快农村林业产业发展。

3.7 丰富生态文化建设

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地开展森林文化体验活动,建立了相应的科普宣教场所与设施,构建生态文化教育平台,强化自然课堂教学与生态文化科普教育;通过生态文化节庆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宣教活动,寓东于教,强化森林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为内涵,加快生态文化理念的普及;同时结合县域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当规划建设森林文化展示互动区、生态科普区,生态康养区、森林步道等生态文化体验场所,挖掘森林文化功能,发挥其精神价值、审美价值以及休闲游憩价值,提升生态文化内涵,加快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4 结论

陵水黎族自治县主要指标基本符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评价标准要求,是陵水县委县政府长期重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森林城市创建备案仅是拉开了森林城市建设的序幕,取得了森林城市建设的资格,现阶段应对标问诊、查找差距、正视问题,明确推进对策与具体途径。同时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力争尽快完成森林城市创建目标。

猜你喜欢
陵水绿化森林
朱屺瞻《绿化都市》
海南陵水樱桃番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在陵水错把大风吹过的地方当成故乡
陵水共青团组织青年学习红色书法文化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海南陵水:用丰厚文化家底为旅游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