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这个“坑”

2019-01-10 06:48宫学萍编辑Autumn美编劳秋勤
幸福 2018年36期
关键词:等会儿奶嘴奶瓶

文|宫学萍 编辑|Autumn 美编|劳秋勤

又一个心理学术语被误用的典型案例。

前两天路过一家早教机构,看到外墙上大幅贴着什么 “提高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课程推荐,就想赶紧回家写篇文章澄清一下,这所谓的“延迟满足”的能力,根本就不需要(也不可能)在课堂中被人为刻意培养出来。

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延迟满足”这个术语的大意是说:那些可以在幼儿园时期有效地hold住自己想吃糖果的意愿,按照老师的要求暂时不吃的小朋友们,长大以后的自控能力也更好,最终取得的人生各个方面的成就也更高。

但是,这里最大的问题,也是被许多教育机构滥用最广泛的一个结论,就是当年的研究人员,实际上只是发现了数据上的“相关”,而并没有论证其中一定存在的“因果”。

简单地说,生活中是有这么一类的孩子,他们具备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做到为了得到更多的糖果,暂时让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不去吃糖,而且,等到他们长大以后,自然也可以把这种自我管控的优势继续发挥,创造出更为辉煌的人生——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就此认定,只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让本来不想放弃糖果的小朋友忍住不吃,就能提高他们所谓的“延迟满足”能力,确保他们从此走上灿烂美好的人生之路。

永远别忘了自然成熟这个关键因素

当一个小孩子可以做到延迟满足,通常是因为他在内心中十分确信,延迟以后自己在将来一定会被满足。

为什么绝大多数3岁的小孩都做不到延迟满足,都是一看见糖果就要放进嘴巴里,而大多数5岁的孩子都能做得到呢?

那是因为小孩子大概要等到5岁前后,才能完全理解“等会儿再吃” 是什么意思,才有区分“现在”和“未来”的认知能力。

而那些在实验中做不到“等会儿再吃”,且理解力没有问题的大孩子们,如果我们更为深层地分析,也许这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宣布规则的实验人员(权威象征)的不信任,体现了他们内心中对得到满足的不确信。

高级教育就是刻意给孩子增加麻烦?

希望不要再有更多的父母,误以为故意不给孩子糖吃,故意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给他们增加麻烦,才是对孩子有好处的高级教育。

完全不需要。我的小女儿在几个月大的时候用奶瓶喝奶,有一款奶嘴回弹功能不是很好,只能暂时把奶瓶从她嘴里往回撤,甩一甩,等到奶嘴重新鼓起来之后,再送回到孩子嘴里。

一开始的时候,小丫头对此非常不满,反复几次之后她好像突然明白过来了,原来,等着妈妈甩一甩之后,就可以更加顺畅地喝到奶水了,立刻就变得配合起来,发出“啊,啊”的声音,提醒我赶紧行动。

这不就是延迟满足吗?

等一等,是因为“我知道等一等之后,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猜你喜欢
等会儿奶嘴奶瓶
SPECTRA婴儿奶瓶消毒器
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奶瓶设计研究
智能的婴儿奶瓶
我和“奶嘴”的断舍离
我是谁
奶嘴如何清洁消毒
宝宝可以用安抚奶嘴吗
小雪花,等会儿下
小赛和奶嘴
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