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无障碍环境建设导论*

2019-01-11 05:30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城市建筑空间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人性化设施性能

文/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薛 峰

1 我国与发达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差距

从主要发达国家无障碍环境调研情况可看出,当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针对城市和建筑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差距、要素差距、配置差距等。

1.1 规划设计理念差距

1)对无障碍环境是为每个人提供通用便利的配套服务功能认识不足 我国普遍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针对特定人群(如残疾人和老年人),或为弱势群体提供特殊帮助的服务设施,而发达国家则认为没有所谓的“特定”群体,城市和建筑都应具有包容性,设施应具有通用性。通用性的实质就是能为所有人提供更人性化的便利服务,因此发达国家的配套公共设施都具有通用的服务性能。其通用性能一方面指城市和建筑的公共空间可供健康者、老年人、残疾人、受伤者、孕妇、儿童、负重者和拖拉器具者等所有人使用任何非机动代步器具(轮椅、婴儿车、滑板、推拉车等各种代步器具)都能无障碍通行;另一方面指城市和建筑的所有公共设施均可提供各种人性化服务,为人们互动交往和方便使用提供无障碍保障(见图1)。

2)对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是城市所必须的基本功能认识不足 发达国家城市公共空间慢(步)行系统的无障碍性能如同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标准,体现为“少设施,多坡地”。无论是景观绿地还是城市广场的可行走空间均以坡地化为设计标准,受地形高差条件限制时才会采用坡道设施,有大高差处均会设置无障碍垂直电梯(见图2)。这是从城市性能标准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的提升,保证所有城市可行走和停留的公共空间能使所有人使用不同代步工具均可到达。由此可看出: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不等于增加很多设施,而应强调无障碍功能如何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相结合。

3)对无障碍设施是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关键要素认识不足 我国普遍认为无障碍设施是附属设施,不能占据主要位置,很多场所没必要都可达,而发达国家则认为解决无障碍通行可达是首要关注问题。到国外考察时,发达国家城市和建筑公共空间的人性化环境品质与活力给我们留下极深印象,随处可见儿童无障碍地奔跑或滑行,人们可无障碍地将儿童车或轮椅推进各种场地。城市公共空间都可无障碍地进入,所有人都能参与其内的各种活动(见图3)。而目前我国只注重道路及其相关节点设施建设,未将其外延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相结合,只将无障碍设施建设局限于设施的点位建设是否达标,近几年才提出系统性要求,这反而造成设施越建越多,实用性、便利性和美观性却不随人愿,与国际一流水平存在差距。

4)对城市和建筑人性化公共服务与无障碍性能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不足 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是服务功能和细节的提升,很多服务设施细节设计实际是无障碍设计的外延内容,而这些细节服务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发展而变化。无障碍设计的实质是提升人性化公共服务水平,要想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就必须将公共服务功能与无障碍性能紧密结合。如新加坡的公共空间座椅考虑到老年人支撑起身所需的助力辅具,在城铁每个车厢门口都设置4个通用性服务座位(见图4)。而我国很多大型公共建筑在建成后才发现只设置了硬件坡道、扶手和厕位,与其相配套的软件服务却未考虑,缺乏服务策划与无障碍设施整合专项设计,这种专项设计包括与服务内容相配套的设施、标识、家具、器具、辅具、色彩、挂件、按钮等细节设计,实际这才是与发达国家的重要差距之一。

5)对如何使无障碍环境与环境美学相结合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很多建筑师为应付强制性条文才考虑无障碍设施,未将其理解为城市和建筑的基本性能,更不会考虑如何使其作为建筑创作的手段融入环境(见图5)。在此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院校建筑学教学和注册建筑师培训只有相关强制性条文培训,仍在强调枯燥的强制性条文和具体尺寸规定,缺乏无障碍设计与环境融合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

图1 所有公共设施均具有无障碍通用性能

图2 无障碍设施以坡地化设计为主

图3 城市公共空间的可参与性和用地边界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图4 服务设施的人性化与无障碍设计紧密结合

图5 所有无障碍服务设施和路径都能与环境完美结合

6)对无障碍通用标识和智慧引导的作用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很多人仍认为无障碍设施是供残疾人使用的设施,这与其标识缺乏通用性有关。英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几乎所有的无障碍标识都是通用性标识,身体不便者只要一出门就去找寻这些便利路径,增加了全民对于无障碍设施的便利性、通用性和普适性认识。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电子标签通过大数据云平台,利用手机APP终端,可为公众提供各种出行无障碍路径的规划服务(见图6)。

1.2 标准和管理差距

1)城市和建筑无障碍性能的系统性配置标准存在差距 通过与国外标准规范的对标发现,我国(市)的具体技术标准与国外不存在差异,反而是无障碍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内容及所涉及的范围存在差距。发达国家城市和建筑公共空间服务设施的性能配置标准高于我国,如卫生间配置无障碍(无性别)卫生间、无障碍(老年人)厕位、带孩子厕位,公共建筑设置的无障碍餐位、无障碍观演席位、无障碍客房、无障碍电梯和相应引导标识等,都是必配的性能标准(见图7)。因此,提高我国无障碍性能配置标准,对提升城市品质和建筑性能将起到重要作用,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建筑性能的必要条件。应注意标准的提高不是仅提高具体设施器具的性能和尺寸,而是要提高其性能系统性配置标准。

2)缺乏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顶层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要素包括路径、座椅、植物、助力栏杆和标识等,我国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相关配套公共设施的管理割裂于不同部门,其项目各子项的规划设计又分属不同单位,造成有“道”无标牌导示,有“路”无休息场所,有“景”无法身在其中的现象,各种设施无法衔接(如场地与坡道、导示与设施、服务与器具等),这就是缺乏区域性顶层设计策划(或称专项设计)所造成的后果。

1.3 既有街区和建筑无障碍改造的差距

1)对无障碍环境提升是城市更新修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不足 在对发达国家调研中发现,通过近几十年的城市更新提升,其已将原有街区进行系统化坡地和标识引导改造,实在无法改造的也采用临时性可替代器具或服务进行补充(见图8)。而我国当前对于城市更新修补仍停留于环境整治和点位的“见绿留白”修补,对结合用地边界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的人性化无障碍品质提升缺乏思考。

2)对有障碍人士渴望户内环境人性化通用性认识不足 家庭无障碍改造是根据每个人不同身体状况进行的人性化改造,不可能统一标准。调研发现,有障碍人士并不希望家中布置大量与其他家庭不一样的设施,反而更渴望设施的通用性。不希望受到所谓“照顾”,认为家具和器具同样是助力设施,不希望其户内空间与其他人家有差异,但又能达到使用方便的要求。我们与台湾地区学者交流时,他们强调“最好的无障碍设计是没有扶手的设计”,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每件符合人性化设计要求的家具实际上都应是无障碍设施的替代物。这对住宅性能提出了更高的通用性能标准,对门(洞)体和路径宽度及坐姿操作尺度提出通用性要求,而如厕、洗浴则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提出适于助力和身体舒适的个性化改造要求。

图6 用通用标识引导服务

图7 建筑人性化性能配置标准高于我国

图8 历史建筑无障碍改造使用的可替代器具

2 达到“国际一流”的无障碍环境

1)应将无障碍文化建设作为对标“国际一流”的首要工作 要想使我国的无障碍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首先应以无障碍文化建设为基础。其重点工作是普及无障碍环境通用性知识,推广广义无障碍环境建设理念,让人们都认识到无障碍环境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是以人为本的关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

广义无障碍环境建设理念是关注全体身体有障碍人士和全龄使用人群的无障碍生活需求,倡导无障碍的通用性、包容性和便利性,使所有人都能无障碍地感受到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品质,推广“畅行城市”,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使全社会认识到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关系到全体百姓福祉和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而不是只针对特定群体的善事。

2)应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的主要内容 将场地高差坡地化及设施设计人性化作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使所有使用人群都能便利地使用各类城市道路、环境场地和配套服务设施。应将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规划设计管理的重点,编制重点区域无障碍专项城市设计,将城市街道、城市街边绿地(带)、街头广场、建筑底层开放空间、城市厕卫、配套服务设施、城市家具标识、建筑边界空间、公交站点等作为重点的系统性提升内容。

3)应将无障碍设施建设作为建筑性能提升的主要内容 使所有使用人群都能系统方便地使用建筑场地、内部空间及各类建筑设施,使各类设施(包括标识、信息器具和辅具等)与建筑内外部空间有机融合。其重点工作是编制提高建筑无障碍性能的标准或导则,将大型公共机构、交通枢纽和公共建筑的公共空间作为规划设计管理重点,特别是将建筑底层空间、交通枢纽、社区服务和公共机构各功能使用空间等作为重点的系统性提升内容。

4)应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提升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水平相结合 应拓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最终目标定位为“为所有人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文化提升。采用设施和信息无障碍手段,将所提供的人性化服务设施、器具和部件等都认为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以达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和建筑性能提升的效果。其重点工作是编制重点项目专项人性化服务与无障碍设施配置导则,保障所有人群在城市和建筑公共空间及相应私密空间中均可得到人性化服务。

3 广义无障碍环境建设导论的形成

3.1 不同有障碍者对广义无障碍环境的需求

1)肢体有障碍者的需求 轮椅通行和回转的空间尺度、连续坡地形(坡道)通行路径(减少台阶)、台阶辅助撑扶、地面防滑、卫生间无障碍厕位、自助或与他人坐姿交流的低位设施等。

2)视力有障碍者的需求 借助导示设施出行,包括:触摸引导、踩踏引导(铺装盲道、电子盲道)、行进导盲(机器人导盲、导盲犬安置)、卫生间无障碍厕位、使用私密设施和器具(银行)、声音提示、视觉提醒、求助呼叫、登记服务等。

3)语言和听力障碍者的需求 视觉引导、视觉提醒(闪光提示)、手语翻译、不同语言互译、手语与文字互译等。

4)体能弱者的需求 助力扶手或扶壁板、带有扶手和靠背座椅、使用轮椅和拐杖等助行器具的方便性、使用卫浴的安全性、紧急呼救等。

5)自理能力弱者的需求 需家长、子女及护理人员照顾,助力扶手或扶壁板,安全防护、紧急求助呼救等。

6)携带器物行动不便者的需求 需连续、方便的无障碍通行路径(不绕行)等。

7)骑行和滑行者的需求 需连续、方便的无障碍通行路径(不绕行)、方便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等。

8)信息障碍的智慧需求 无障碍智能政务服务和智能社区,方便所有人的WIFI网络,特别是针对老年人和残障人群使用的网络PC端和手机等,以及订餐、购物、叫车等网上购买服务的无障碍APP应用。

3.2 广义无障碍环境建设体系的建立

广义无障碍环境建设体系涵盖:广义无障碍适用人群、广义无障碍服务设施和广义无障碍文化环境三大体系,构建了我国和谐宜居国际一流的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体系和目标。广义无障碍环境建设将对我国建筑产业形成4方面的重大提升带动作用。

1)通过实施城市环境整治和城市更新精细化修补带动建筑产业提升。

2)通过建筑人性化性能提升带动建筑工业化制造业提升。

3)通过人性化社会服务无障碍带动智慧城市相关信息产业提升。

4)通过应对老龄化社会和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社会服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提升。

广义无障碍环境建设体系在认知层面集中体现为“一高、两全、三性、四化”的特点。“一高”即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目标相对应的高质量城市发展;“两全”即全龄、全部有障碍人群;“三性”即与所有获益人群相对应的无障碍设施应具有通用性、包容性、便利性;“四化”即系统化、人性化、精细化、智慧化。

在实施层面体现为“三大措施、四大提升、五大重点”的实施方法。三大措施指一体化设计、建筑师负责制、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四大提升指环境品质提升、建筑性能提升、人文环境提升、科技创新提升;五大重点指无障碍出行接驳、无障碍假日出游、无障碍社区生活、无障碍就学就业、无障碍信息交流(见图9)。

未来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将形成:由个别群体转向全龄群体的群体转向;由点位设施转向系统化设施建设的系统转向;由单一需求服务转向全面服务的服务转向;由空间设施转向智慧城市网络无障碍建设的科技转向。通过广义无障碍环境建设,增强百姓“可感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 我国无障碍规划设计管理建议

4.1 应设定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品质和性能系统性提升的管控条件

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品质与无障碍性能相结合的系统性提升上,提出城市环境功能和品质提升的系统性管控条件要求,作为规划设计条件、审批条件和评优条件。

4.2 应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的人性化功能配置标准

这种标准的提升不是简单地提高具体设施和数值上的标准要求,而是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的人性化设计要求,提高人性化要素标准。特别是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驻足休息场所和无障碍通行路径的系统性规划,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人性化设计等应提出更具体的要求和导则。

4.3 应制定责任建筑师机制,让建筑师走入街巷、建筑和乡村

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上,建筑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无障碍设计不只是针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而是提升城市品质所必备的功能之一,是方便所有人的设计。建筑师是实施责任人,承担必须履行的责任。建议制定街巷整治无障碍责任建筑师专家团队机制,让建筑师走入城市每个角落,走入街巷,使社区和居民更自主地在建筑师引导和管控下完成微介入式改造,做陪伴式设计。设计师也非万能,城市的无障碍应有公众参与,才能做到每个城市角落都有设计,满足无障碍的便利生活需要。

图9 广义无障碍环境体系构架

4.4 应开展重点区域的无障碍专项城市设计

应将通用设计理念及广义无障碍环境建设理念融入城市设计,将无障碍和人性化细节设计相结合,具体落实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城市重点区域和重点规划项目应在设计前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要点和专项城市设计导则,以指导具体设计细节的落实,避免出现宏观与微观“间隙”,将规划设计管理工作扎到实处。

4.5 应开展重点项目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的无障碍专项策划

重点公共机构项目均应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开展人性化服务与无障碍设施相结合的专项策划或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能与服务水平的提升相脱节,对于重点项目,应将专项服务策划与其配套的空间、设施、设备和器具模块进行整合,形成与国际一流标准相对应的服务模块。其具体体现形式为人性化服务+无障碍+……+通用配套服务设施。针对现状加入人性化服务和无障碍专项策划导则的要点制定十分必要。

4.6 应对重点项目实行顶层一体化规划设计管理

对于重点项目应强调城市、场地、建筑、室内、标识、器具设计和智慧服务等的一体化无障碍设计管理,解决城市公共空间、建筑场地及建筑内部空间三者间的无障碍设施系统性问题。当前,很多重点项目在涉及无障碍设计时都按国家和本市标准,但项目完成后却无法与国际一流对标。从设计流程上看,国外设计是场地规划、建筑、室内、标识、家具等一体化的建筑师设计总承包责任制,而我国近期还无法完全实现此设计管理模式,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实行建筑、室内、景观和标识设计分开招标实施,无法统一管理。无障碍设计的实质是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和服务细节的落实,不是仅靠做坡道扶手和加大尺寸就能解决。应建立专项策划+一体化设计的专业设计管理模式,由专业管理部门或机构(购买社会服务)牵头进行管理和审查,才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4.7 应针对未来智慧城市发挥智慧网络和器具的作用

应结合城市智能民生服务,打造以人为本、全时空服务的无障碍智能社区。应在城市更新修补中历史保护街区、公园和建筑难以实施改造之外,通过智慧可替代器具和设施解决相应的服务问题。应认识到无障碍的实质是人性化服务,只有解决了服务问题才是关键实质。应加大利用我国网络构建面广、手机应用人群多的优势,大力开展无障碍智慧服务机器人、无障碍大数据数字服务、可移动的智能代步工具的科技研发工作。

4.8 制定设计事前、建造事中、运行事后的监管服务机制和方法

应制定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服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确定材料器具性能标准,注重无障碍建设“事中”“事后”的验收监管服务机制和评价评估体系,保证无障碍设施长期运行管理的良好性及优秀无障碍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细化落实。

总之,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应以广义无障碍环境建设为理念,紧紧抓住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及建筑性能提升2条主线,提炼国际一流的无障碍环境要素实施于我国城市设计规划管理中。未来我国广义无障碍环境建设一定会达到“为城市提升品质,为百姓提升服务,为产业提升性能,为世界输出方案”的目的。

猜你喜欢
人性化设施性能
民生设施非“摆设”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提供将近80 Gbps的带宽性能 DisplayPort 2.0正式发布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Al-Se双元置换的基于LGPS的thio-LISICON的制备与性能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