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文本之正,出教学之新

2019-01-11 11:33商凯凯
学周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神秘主义韩军周朴园

商凯凯

摘 要:特级教师韩军在执教《雷雨》这节课时,独出心裁,以“周”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阐述了具体人物,又很好地梳理了故事情节、表现了人物命运。韩军老师对《雷雨》的解读不同于传统的解读,实质上却也是立足于文本、基于文本的阐释。

关键词:《雷雨》;神秘主义;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3-010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3.063

自从特级教师韩军老师公布他的教学实录《雷雨》以来,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有批评也有赞誉。从目前的学术论争来看,这种争议仍将持续,而且有扩大趋势。笔者认为韩军老师的解读,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自我投射文本之后的人生感悟,虽说韩军老师的解读不同于传统的解读,但是深入剖析发现如此解读实则是守文本之正,出教学之新的大胆尝试,并非是在刻意求新。

一、守正:对作者写作意图和文本的坚守

孙绍振先生指出:“要真正深入到经典文本的深层,就是要尊重文本的主体,联系作者主体也是瞄准文本主体。”[1]强调的就是文本解读要尊重文本主体,兼顾作者主体。韩军老师对《雷雨》的解读充分尊重了作者曹禺的创作本意和文本的主体性地位。

(一)回归初衷:立足作者的创作本意

无论现在我们对《雷雨》中周朴园是如何的愤怒,也暂且不说作为封建家长周朴园是何等伪善又专横冷酷等等。如果回头审视作者曹禺的创作初衷,就会有新的发现。曹禺自己是这样说的,“我并没有明显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2]作者曹禺讲得很清楚,他没有想过攻击批判像周朴园这样的人,而今天我们或许已经偏离了曹禺本人的初衷。

韩军谈到自己的《雷雨》一课,是在拂去社会学、政治学传统解释的尘灰,借作者本来创作的初衷来阐释全剧,韩军由此得到剧本的核心——“神秘”。曹禺曾经谈到,《雷雨》对他自己而言是一个诱惑,《雷雨》唤起了他对未知神秘事物的憧憬。[3]而韩军老师很好地在教学中抓住了这个关键点,因此,他所认为的“神秘作为作者写作的原点”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正好是把握住了作者创作的初衷。

(二)着眼文本:探析神秘主义思潮

韩军老师一反常态从神秘主义角度洞悉全文,有批评者会怀疑韩军这种神秘主义抑或是略带颓废的价值观念,会不会不利于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观念的养成?我认为这是杞人忧天。首先,这种神秘主义思潮并非韩军强加给学生的。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现世报的神秘之感,再到鲁四凤的毒誓“那——那天上的雷劈了我”、鲁大海的毒骂“姓周的,你发的是断子绝孙的昧心财”。[4]这两句话都准确地应验:鲁四凤被电死、周朴园最后果真断子绝孙,很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和深深的震撼。显然从这里就很容易看出文本是存在神秘主义思潮的,既然文本中这种神秘主义是存在的,那么从神秘主义角度解读《雷雨》是有理有据的。

其次,强调文本解读,并非只立足于学生,而更要立足于文本,最大限度地还原文本所蕴含的价值,才是应当追求的目标。文本中具有这种神秘主义思想或者略带伤感的思想,并非只会对学生产生副作用。通过对悲剧结局的深刻思考,学生或许会对丑恶更加厌恶,对真善美更加认同,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出新:将全文浓缩成“周”字展开教学

韩军老师独出心裁通过“周”字进行教学,是对以往按照统一的模板进行阐释课文的一种大胆创新,这也是与他所倡导的“新语文教育”[5]是一脉相承的。

(一)线索引路:“周”字作为线索贯穿教学始终

与传统的教学解读不同,韩军老师用“周”字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可以说“周”字就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周”字作为教学关键点,代表着“周朴园”,是鲁侍萍口中的“天、命”,是鲁侍萍30年后重返周家的“周而复始”,也是周朴园、周萍与鲁大海中的“周旋”,同时也是周朴园周密算计一生最后“狼狈周章”的结局。总之,剧中人,有周密、周详地进行谋划和盘算,剧中事,有钩心斗角地周旋与周折,剧终,人与事均逃不出周而复始的周期轮回,终归狼狈周章的结局。

周字的内涵十分广泛,在此处恰到好处地说明了剧本中主要人物的特点和主要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不仅能够很好地串联全文,还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韩军老师抓住了“周”字,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牛鼻子,对学生理解领悟全文有极大的帮助。

(二)聚力支点:“周”字作为着力点直指神秘思想

在《雷雨》教学中,韩军让学生对“周”字进行联想组词,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周期”“周而复始”“周遭环绕”等词语,最后得出了《雷雨》的悲剧结局,人人难逃宿命的圆周。[6]以具体人物鲁侍萍为例,鲁侍萍在辗转30年之后,鬼使神差地又回到了周朴园家中,侍萍尽管强烈想挣脱周朴园这个怪圈,但是到老也挣脱不了命运的枷锁。冥冥之中仿佛有一个锁链,一个更大的“周”,更大的“周遭环绕”,也就是鲁侍萍所说的命和天。侍萍的命运自己无法掌握,小周之外还有大周,侍萍被“周”紧紧地锁住了,而这种人无法超越的就是大自然的神秘之处,也是韩军老师提出的文本的神秘思潮的思想。以“周”为着力点进行探析文本,是韩军对《雷雨》课文高度浓缩之后的深化和升华,既阐述了具体人物,又很好地梳理了故事情节、表现了人物命运,是解开文章主旨的关键所在。

韩军的《雷雨》并不是千篇一律刻板的语文课堂教学,而是活灵活现的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墨守成规的语文教学,更是一种突破和超越。《雷雨》可以用“周”字贯穿教学全过程,而且能够如此完美地契合文章的主要思想及作者的初衷,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看似比较新奇,不同于传统教学,实则是立足文本,紧密结合文本之后的真诚流露。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3][6] 韩军.《雷雨》课堂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5(4):34.

[4] 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 韩军.“新语文教育”论纲——兼论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的三重误区[J].语文教学通讯,2000(17):4.

猜你喜欢
神秘主义韩军周朴园
Recent advances in two-dimensional layered and non-layered materials hybrid heterostructures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西方汉学界关于庄子哲学之神秘主义性质的论辩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culture research
《雷雨》(节选)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好课堂让人思绪万千——基于韩军老师《老王》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
破解周朴园的“真情”之谜
解读《时代》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