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韵律”的表达

2019-01-12 15:08陆丹妮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韵律感墨法墨色

◎陆丹妮

一、韵律在笔法中的表现

中国画中的“笔法”是对中国画线条的总结、概括,这“笔法”中的“线条”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倒如,白描是由很多单独的线条组成的有节奏感的画。对于线条,它则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之一。从古到今人们在追求审美的道路上,不断地创造和提高那一种纯粹的韵律美——线。对于“线”的提取,主要从万物中总结、概括出来。线条存在于大千世界中,它具有对称、间隔、连接、重叠、疏密、错综、反复、一致、交叉、统一、变化等等各种形式的规律,这些规律被画家们总结、概括后,渐渐地形成了中国画线条的韵律美。同时,线条不只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也是用来表达感觉的情感宣泄,这里也常常能够象征着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正如同音乐的旋律一样,有舒缓有激昂。对线的理解不单单是平面空间的对象,而更是一种共情情感和时间的过程。

中国画画家通过线条疏密、轻重、长短来表现物体结构,描绘出自然的形象,表达画家内心的情感,而线条的疏密、轻重、长短,这些都构成了画面中的旋律美,体现了韵律的特征。这种视觉性特征好似听觉型特征的旋律感,这与乐曲中节奏快慢、音的强弱力度、音值长短相似。绘画与音乐都呈现不同种类,但几乎有着类似的艺术特征——韵律之美。

中国画中的线条,不是静止的、格式化的和脱离现实的,而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和富有韵律感的。线条的艺术是富有韵律流动的自由美。线条有柔有刚,有方有圆,如同行云流水,使得画面张弛有度。线条的每一个笔触、每一个长短变化、每一个墨色的饱和度变化,都是富有创造性的,甚至是充满个性,不做机械的重复和格式化的僵硬。线条的高低起伏像是音乐中的音符,上下跳动的节奏韵律感非常鲜活,并且具有生命力。

《八十七神仙图》是一幅著名的白描人物手卷,画面上有描绘了八十七位神仙从天而降。在这一幅中国画作品中多处用白描,少处用墨渲染,其线条行云流水、圆润劲健,表现了图中人物的姿态柔美,刚柔并济。即便只是单独的个体——线条,它们在二维的平面空间里相互依存、又互不打扰,井然有序地画出了栩栩如生的天仙。这正是构成其最小单位线条的力量。潘天寿曾评论此画:“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这正是对线条的痴迷,画家对其线条韵律的灵活控制,才画出了震惊古今的《八十七神仙图》。

中国画中的线条犹如从自然界中提取的音符,在轻重缓急的点划、抑扬顿挫的情感中打造出一曲曲错综交织、扣人心弦的纸上音乐。正是这净化了如音乐旋律般的线条,使中国画更具有韵律感。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注重线条本身的流动性的同时,还要注意线条长短粗细、曲直变化,可以通过对描绘对象的特征变化,更多应用点这种灵活的构成元素,有点的大小、疏密及干枯浓淡的变化,与线条的巧妙结合,用来加强中国画中的形式感和韵律感,用点线面的组合来营造更为丰富的画面节奏。

二、韵律在墨法中的表现

中国山水画分“焦、浓、重、淡、清”这五色,而每一种笔墨的浓淡干湿体现了素描中的“黑白灰”——黑为墨色;白为“无”;灰色介于两者之间。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功,它是用笔用墨的方法。在这“黑”“白”“灰”三色之间,大致又分为“黑”与“白”。一个为实、一个为虚,即墨色为实、留白为虚,这二者相互在画面中依存。同样的,在古筝乐曲“战台风”中作曲家以曲子强、弱和次强这三个部分来构成整首曲子的旋律感。画面的“黑”好似乐曲中的“强”,“白”好似“弱”,“灰”好似“次强”,这跌宕起伏的韵律感,让中国山水画在虚实之间充实相依。一幅画就是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黑白灰,虚实相生、“墨韵”袅袅,韵律感恰到好处。黑白与虚实的处理宛如诗歌中的平平仄仄一般,抑扬顿挫,使人心灵上的情感丰富变化。笔墨随当代,为的是中国画的笔墨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作与发展,来适应当今的社会文化,表现不同的时代形象,体现其时代的精神。画面中的笔墨经常用留白、墨色相间,留白处虽然没有落下笔墨,但是这种虚白并非是“真空”的,载于墨色的内容深处,推动着整体画面构图韵律美的生气,这真是中国画的优美意境之所在!

龚贤的山水画正好解释了画面中黑白灰的韵律感。《寒山落暮图》是龚贤的作品之一,画面上所画的山河树木,用积墨法,层层加染,把留白放在最深的山石受光处。中间的湖用灰色来表达,化解了黑白之间强烈的冲突。画面中色调和谐,“黑白灰”这三种色调有强有弱,画面韵律感顿现。刘海粟先生在谈到“黑龚”画风时说:“苍黑,表现沉厚的力度、冷却的悲愤、壮阔的气度、寓动于静的韵律。苍黑,又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他的画面中“黑”又是一种大美,有一种傲视万物的魄力。龚贤在墨法上也作了大胆的尝试,他吸取了宋人的“积墨”法。在中国画着色方面,中国画不以客观环境为根据,注重人的主观感受,表现出以象征性为基础,介于自然色和自我感觉之间的固有色。中国画所表现的“固有色”,实则就是意象性的色彩,不追求事物的固有本色,不去客观地以真实感为目的,而是加上了人为的情感因素,使得中国画画面更有深度。

水墨画的墨色是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需要画家对于这幅画的节奏韵律的把握,知道哪处地方需深、需重、需浅,如同一篇乐章中有抒情、激昂、委婉……

三、实际创作中的韵律追求

韵律在画面中的重要性,也需要注重节奏感和韵律感在画面中的呈现。创作中应该先考虑整体空间的统筹安排,借用黄金比例的分割原理,把这种感性的艺术从审美规律上进行理性的分析,无论是在笔法还是墨法中都需要感性的布局。中国画其独特的造型以及表现方法,在或枯涩、或柔美的墨色变化中,在虚实相间、曲折相连的空间中创造出强烈的节奏感。立足于对万物的生长节奏的体验与把握,画家创作时将自己的灵魂律动融于物体的节律当中,就如郑板桥画竹,他心中的竹已经不是眼中所看到的竹,而笔下的竹也已然不是心中的竹。

在当今的中国画创作中,逐步诞生出一批极具富有韵律感的中国画作品。许多当代画家以个人独特的见解来审视社会,挖掘韵律感。吴冠中中国画作品《周庄》画面构图有浅浅的透视感,用高低错落的“青瓦”打破了这整齐的一排房屋。从线条上讲,线条的长短不一,有轻重缓急。在这错落有致、点线面韵律感十足的画面中,表现了江南的俊秀。墨色色块的大小不一、墨色的轻重层次错落。线条与墨色有张有弛,相互依存,使得画面的节奏韵律感倍增。韵律感是在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中国画中体现的“韵律”感,是作者与作品相辅相成、创造出的统一体。

猜你喜欢
韵律感墨法墨色
写意青蛙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观音送子图
杨佳欣作品
幼儿园小班幼儿韵律感的培养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辽宁本《洛神赋图》之内涵探析
渴望
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与中国绘画的“墨法”
影、音、情三花并茂,令音乐课堂芬芳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