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疾病观概览

2019-01-12 17:56马凤岐
养生月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邪气情志饮食

◎马凤岐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诸子思想空前活跃,他们在论述自己学说的时候,对疾病的发生亦表达了看法,并且内容颇为丰富,这可能是由于疾病的发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是需要立刻解决的问题。

早期的医学是和巫术密切相关的,这一点目前已为学术界所公认。殷人对于致病因素的认识大多笼罩在鬼怪、祖先神灵以及蛊等超自然因素的阴影之下。殷商以降,人们开始不满足于这种超自然的解释,而从现实的自然因素中寻找原因。于是出现了“六气病因”“饮食哀乐”以及“女室”等说。《左传·昭公元年》中,秦国良医医和在诊治晋平公时曾指出:“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这可能是最早的、颇具系统的医学理论。郑国大夫子产也有“若君身,则亦出入饮食哀乐之事也,山川星辰之神又何为焉”的论断。之后的齐国晏婴也说疾病是“纵欲厌私”所致。这些有关疾病病因的认识对医学理论突破巫术的藩篱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庄子》中已有关于情志致病的描述,如《在宥》篇说:“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指出大喜会伤阳,大怒则伤阴,阴阳俱伤,人即生病。还指出过劳尚可致病,认为“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

至《管子》时,对疾病病因的认识开始变得系统起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外感邪气影响。《度地》篇说:“大寒、大暑、大风、大雨,甚至不时者,此谓四刑。或遇以死,或遇以生,君子避之是亦伤人。”由此认为“邪气入内,正色乃衰”是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其二,饮食不当而致。《地数》篇说:“恶食,无盐则肿。”指出食物的粗劣,以及饮食长期缺少盐会导致浮肿病。其三,地理环境因素。《地员》篇说:“其泉白青,其人坚劲,寡有疥骚,终无痟酲。”提示地理环境会影响到人体的发病,可以引起皮肤病、头痛、消渴、酒病等。其四,情志因素致病。《内业》篇中云“思索生知,漫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思之而不舍,内困外薄”“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如果这些不加以重视,就会导致“疾困乃死”,或者“生将巽舍”。

《吕氏春秋》同样重视以上四方面因素,并且论述更加细致。《十二纪》讨论了四时气候的异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谓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等。《尽数》则指出,五味、五志太过均可致害为病。如甘、酸、苦、辛、咸过甚,“五者充形则生害”,喜、怒、忧、恐、哀过极,“五者接神则生害”。同时,不同地理环境中水源的差异是导致地方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如《尽数》篇说:“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指出不同的水源引起的疾病也不尽相同。其中还提到了瘿病、足肿等的发病。《吕氏春秋》还提出了精气郁滞致病的理论。《达郁》篇有云:“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斯居而恶无所生矣。病之留,恶之生,精气郁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因郁致病的重视程度,开了郁证病机理论之先河。

《淮南子》虽然是西汉初年的作品,但是其内容综合了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精华部分,从中亦可一窥先秦时期的疾病观。

外感邪气方面,《地形训》说:“风气多聋。”认识到外界风邪的侵袭会导致耳聋。《俶真训》说:“是故形伤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苑而神壮。”指出寒暑燥湿之邪可以伤及人的形体。饮食方面,《精神训》说:“五味乱口,使口爽伤。”《诠言训》曰:“渴而饮水非不快也,饥而大飧非不澹也,然而弗为者,害于性也。”地理环境方面,《原道训》“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枳”的著名观点指出地理环境对于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论及人体时,《地形训》说:“坚土人刚,弱土人肥;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秏土人丑。”提示不同地方的人,其形体也各不相同,由此可以推断其所患疾病也会有所差异。情志方面,《本经训》曰:“人之情,思虑聪明喜怒也。”《俶真训》曰:“神伤乎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余。”这里把思列为情志之一。《原道训》曰:“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瘖,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指出情志因素可以影响到脏腑病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与上文所述《庄子》中的有关思想相近。另外,《淮南子》还提出了过劳致病的观点,《精神训》曰:“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这显然是受到了庄子的影响。同时注意到社会因素对于人体发病的影响,论述了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人们所生的疾病也有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淮南子》还就正气和邪气做了论述,解释了两者的含义,提出“邪与正相伤”的论点。《诠言训》说:“内便于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这里主要是就人的欲望而言,虽然与《黄帝内经》中所言的正邪二气出入较大,但是此说法正气与邪气的提出则无疑影响到了《黄帝内经》中正邪发病的疾病观。

猜你喜欢
邪气情志饮食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幸福来自感动
别轻易拔罐刮痧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