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堰通济堰

2019-01-12 17:56缪士毅
养生月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古樟拱形丽水市

◎缪士毅

我游览过四川成都的都江堰,感觉颇为震撼,曾断想“都江归来不看堰”。可不久前,我来到浙江丽水市的古堰景区,近距离接触千古一堰通济堰时,才感到自己原来的断想有些偏颇。其实,都江堰、通济堰各有千秋,通济堰同样令我惊叹。

通济堰地处丽水市莲都区,距离丽水市区仅二十余公里。从“千古一堰”牌坊进入景区,沿着一条小街慢慢往瓯江支流松阴溪方向走去,但觉松阴溪水的流淌声离我越来越近,忽然间,松阴溪畔的一座阁楼扑入眼帘,走近一瞧,阁楼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通济堰”。哦,这岂不是我心中久仰的通济堰!登上阁楼,但见拱形坝横卧于松阴溪两岸之间,松阴溪的上游水流经拱形坝时,由于拱形坝上下游落差大,溪水似脱缰的野马从拱形坝奔腾而下,浪花飞溅,那轰轰的水声,又似万马奔腾发出的嘶鸣声。据介绍,展现在眼前的这条拱形坝,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坝。它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最初为木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现存坝体保持着拱坝原有古老的结构特色。千百年来,这条拱形坝任凭汹涌的溪流撞击,仍岿然不动横卧于此,为拦截溪水,灌溉农田而默默奉献。

从写有“通济堰”三字的阁楼下来,伫立阁楼旁的松阴溪边,但见被拱形坝拦截的部分溪水,乖乖地流向通济堰的渠首,并由此流向坦荡广袤的碧湖平原,灌溉着二万余亩农田。从通济堰渠首走向文昌阁附近,但见通济堰主干渠两岸古樟参天,浓荫蔽日,树立在干渠旁的一块指示牌子似乎正在悄悄地告诉游客,这里就是华东地区最为壮观、树龄最长的古樟树群,现存树龄1000~1500 年的古樟就有10 棵。这些古樟历经千余年岁月沧桑,默默地捍卫堰渠,成为通济堰历史的见证者。观赏古樟时,发现主干渠北侧沿路上有许多古民居,还有“贞节牌坊”、文昌阁等等,这些建筑为古堰景区平添了几分魅力。

离开周边古樟掩映的文昌阁,再往前走,映入眼帘的就是素有“水上立交桥”之称的石函。石函俗称“三洞桥”,为二墩三孔石平桥,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并沿用至今。从石函旁的指示牌子中得知,石函的建成,破解了当地一条叫泉坑的坑水冲刷所带来的泥砂淤塞通济堰主干渠的难题,成功地实现了立体交叉排水,即下层流通主干渠的渠水,上层引走泉坑的坑水,使下层渠水与上层坑水互不干扰,宛如当今的立交桥确保上下层汽车通畅一样。别小看石函结构不那么复杂,但简单中蕴含着玄机,充满着智慧,它可是我国最早的立体排水工程实例,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这着实令人惊叹。

徜徉古堰旁的文化公园,不时可看到一些用石头雕刻而成的古代人物像,走近瞧瞧,但见每尊人物石像旁边都有牌子对其进行介绍。有趣的是,这些人物石像的主人公与通济堰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看,这两尊并列站在一起的,分别是詹司马、南司马,早在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 年),詹司马奏请在松阴溪与大溪汇合处筑堰坝,朝廷又遣南司马共治其事,使通济堰终于得以建成,泽被后世;瞧,这尊是宋代诗人范成大,他曾任过处州(今丽水)知府,首立堰规二十条,是世界上最早的农田水利法规之一,至今仍有使用价值。当走近这些石像人物时,许多游客收住了匆忙的脚步,或驻足观看,或合影留念,有的还竖起大拇指为其点赞。

游走通济堰,触摸到了让人肃然起敬的我国古代水利文明,感受到了古代水利工程恩泽后世的景象。我赞叹通济堰,也赞叹为通济堰贡献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

猜你喜欢
古樟拱形丽水市
丽水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Woman embraces her“unibrow”
建筑中的数学美奇妙的拱形
拱形桥的承受力大吗?
坚固的拱形
“天下第一樟”
古樟
千年古樟
丽水市特色足球展示
丽水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