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的诗意精神出发
——评陈桥生新著《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

2019-01-15 01:58徐肖楠
粤海风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岭南诗意

文/徐肖楠

一、深入经典文明脉流的学术风格

陈桥生的《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从古典时代岭南文明的朦胧身影起舞,穿越时空,深入岭南文明生长变迁的志向情怀,发现岭南文明的微妙深长意味,重述岭南文明的古典开端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关系,把岭南文明的古老开端与当代岭南生活相接,将唐前文明融入我们的血脉,在当代生活中挥洒古典文明的柔韧主题和悠然气质,从生命历程与精神源泉的更开阔宏大视角,去寻觅古典文明的魅力与中华文明的动力。

作者从灵动的当代学术思考方式出发,将学术见地的独到与文学表述的机敏结合,深入作为经典文明表现的岭南文明血脉,形成独特的文学学术风格,既不局限于重复性整理归纳以往文明,也不恪守从文献到考据、从资料到理论、从概念到观点的梳理整纳,更不停留在悬浮于生活之上的研究空间,而是走向能在当代生活中展开的更开阔久远的文明,由此能从一般文史材料中发现岭南文明的独特之处,从一些被忽视的情景中看到重要的中华文明启示,从蛛丝马迹般的细处找到更宏大的文明脉络、更深厚的文明根源、更悠远的文明未来。

于是这本书把岭南文明当作文明演进的独特状态进行描述时,有更高视点、更大心胸、更开阔视角,目光独具不凡,志向意味深长,既注重岭南文明广博的中华文明背景和依托,也有人类文明方向与主题的设定。人类依赖自己的存在品质而形成命运方向和文明品质,以此确定不同文明的共同主题,使不同文明有最终的方向、目标和脉络,这潜移默化地影响带动了岭南文明的演进,因此,书中的岭南文明在中华文明的带动下枝繁叶茂,并不是自由自在生长的客观情景。

作为中华生存精神血脉表现的唐前岭南文明,中华命运时时刻刻、点点滴滴流淌其中,书中的那些细节记载、那些事件回溯、那些人物表现,都表现出岭南文明品质就是中华生存品质。从春秋时代开始的中华文明的岭南迁移,延伸到这个时代时尚开放的生活文明中,书中层层透出从古典到当代之间的文明血缘联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典文明脉流不断萌发的生命力,它在岭南大地像在中华大地上一样遍布丛生。

书中对唐前岭南文明发展进程进行富于意味的描述,既关照普遍的文明演进:从广信作为最早的岭南学术中心对岭南文明发展所起的画龙点睛作用,到以刘熙为学术核心形成的学术集团推动了岭南第一个文化高潮的到来;也突出一些文化亮点人物:书中起始就将汉代流徙南越九真的梁竦作为一个岭南文明的重要亮点加以突出,梁竦在流放南越的途中,写了《悼骚赋》,有大气和正气,历经劫难,不改初心,批评贾谊的《吊屈原赋》、扬雄的《反离骚》败坏了屈原正道,对屈原的理想主义情怀进行肯定和张扬,这是后来在中国难得的,同时,这样的明志之作对于岭南文明有深刻影响。

这样,这本书从唐前文明出发,对岭南文明追本溯源进行论述,找到了岭南文明的核心之处,也找到了岭南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根本相似之处,同时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为什么在近代岭南文明首开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融合之风,从岭南文明迁移转化的根源上去发掘,就发现中华文明中潜藏着与西方文明融合在一起而能够变化万千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甚至书中的一些细处也体现了这样的岭南文明特质,书中谈到最早陆贾关于南越的记载,作者由此判断对于后来岭南文明特质非常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南越之地接受外来影响之早,二是南越之人对于花卉的欣赏喜爱,其判断极为精准,这对近代岭南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融合、对岭南生活风习的长期生长和成熟、对后来的岭南文明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于是这本书彻底改变岭南无文明源流的观念。从这本书的立场来看,岭南文明源远流长,细致地融合在岭南生活变迁中,处于这样文明源流中的生活自有它的文明特色,因此,从岭南生活的诸多细致之处,可以条分细缕岭南文明精华。作者没有把唐前岭南文明看作自生自灭的地域文明演进或者消亡过程,而是在风俗生活变化中、在人类命运带动中、在历史与生存的最终目标融合中,看待岭南文明的变化,给予岭南文明以特殊的主题表达和气质表现。

由此书中不是一个浮泛表面的岭南文明,而是细致深入的文明皱褶和鲜明生动的文明形象,真正能够让人们看到唐前文明表现的主题情景和深入形象,而这种主题情景与文明形象的核心之处,正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之处。这样,我们就能同时捕捉到久远中华文明的唐前原初形象和之后的变化形象,同时也能抚摸到岭南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根本联系,从根源上,以至从精神血脉和文化传统上,对岭南文明进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发现。

从这个角度贯穿全书,书中始终能看到中华文明品质以至人类文明方向的透彻影响。书中对唐前文明的描述使我们深入体会到,并不是岭南生活被动地跟随文明演进,并不是岭南文明把我们变成了现在这样,而是我们自己在引导着文明变化。岭南文明既不是自动发生到现在的文明,也不是被动跟随地域风俗或者中原文化的文明,而是随中华文明核心主导的演化而变化,是由中华民族让自己逐渐美好的命运带动而生成凝聚的文明。

追求生活和生命本源意义上的学术,追求实现学术与生活之间的密切交融,而不是将学术束之高阁,不刻意于漂浮在生活之上与生活并不能直接融合的那种学术——这样的学术表现风格,是能够影响生活的学术。学术研究和文明研究归根结底是对人类生活的研究,它应该与人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并与生活中的诸多人群和普遍生活结合起来,让人们能够去广泛接受。

二、诗意文明连接的大地与天空

对于岭南文明的论述和评价,要有发现而不仅仅是评述,这是陈桥生写作《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的一个主要出发点。既然是发现,那就要看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去发现、发现得怎么样。这本书并不简单把文明看作形而上的学术性、资料性、研究性的文明,而是从经典文明、生活文明、诗意文明、文学学术四个维度来重述文明。从这几个维度观察,这本书的首要特点,是给文明发展以强烈的诗意精神色彩和主题。人们通常谈论文明的时候,很少从诗意立场去谈论文明,但实际上,诗意是文明的精华。当作者在这个时代重述唐前文明时,是什么让遥远的唐前时期在今天不一样而又魅力四射?是什么让一切唐前生活都灵动起来,让凝止的唐前文明重新有了生命?是什么让古典文明有了在这个时代迎风起舞的意义?是作者自己对文明的诗意眼光,是书中的诗意精神表达和诗意生活体现。

重要的不是重述,而是怎么重述。书中从诗意文明与生活的关系出发,依托史料生发简洁生动的诗意思考,把准确鲜明的学术表述与诗意精神流畅地结合起来,不进行繁琐反复的刻板学术论证,而是从文人具体的生命活动和生活行为出发去描述文明,让文人们个人在岭南的经历、文人整体的经历与文明的历程相互影响重合,把诗意思考稳重地贯彻进整部唐前岭南文明叙述中,运用流畅自然生动的语言,从容不迫地进行生动论说,不时提出一些对文明精华的发现。

这样描述评价唐前岭南文明,让文明有非常强烈的诗意色彩,也包含诗意生存精神的思考,让这本书从头到尾时刻映现作者诗意思考的身影,产生了诗意文明的感觉和色彩,它们来源于或者分布于几个方面:

一是来源于唐前古典文人的生活和生命所形成的具体文明气质,书中突出描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意气质所形成的诗意文明表现及其对文明的诗意影响。二是来源于古典文人生活行为所形成的具体社会行为的改变,比如诸多风尚习俗的改变与文人雅士的生活形式密切相关。三是论说文人时有意无意融合了作者的文学气质和文学教养,由此发生的诗意气质贯穿在这样的文明叙述中,也激发了诗意文明的特质。四是由人类诗意生存方向带动引导去描述文明,古代文人的诗意生存感觉、生活情感、人生命运、活动行为、情趣志向等,从诸多方面形成诗意文明的感受,直接接驳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诗意生存品质。

文人气质和行为所表现的文明品质综合了多种时代文明因素,也包含了诸多生活情趣,其中有像汉代陆贾所著的《南越行纪》、晋代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记述岭南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这样的细腻之处,比如记载罗浮山上的胡杨梅和山桃。而这些文明因素和生活情趣跟中华文明气质以及人类文明方向是一致的,在文明的核心品质和最终方向的牵引下,看似零散的情景最终形成了唐前岭南诗意文明的精神血脉,书中透出的文明行为具体体现了这样的精神血脉。

这本书从这样的文明血脉的意义上,把岭南文明与中华文明结为一体,把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结为一体,给予人们生动的唐前岭南诗意文明的面貌、痕迹、状态和倾向,书中所有的那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诗意文明血脉中连为一体。是诗意精神让唐前岭南文明更有价值,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作者所有那些对岭南文明仔细地考察研究、思考发现才有了价值,假如这样的文明中没有诗意生存精神,那么文明本身就没有了存在和延续的价值。

人类生存和文明的最终方向是诗意生存,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中逐渐清晰的精神血脉。诗意文明是为了让人类美好生存,而不仅仅是为了功利生存,这在唐前岭南文人的表现,以及对文明的影响中特别明显。唐前岭南文明需要功利生存与实际生存的价值,但这并不是文明的最终价值,因此,唐前岭南文人们也在推动诗意文明的发展。

正是在人类文明命运一致的意义上,这本书中的诗意文明体现了时尚文明与古老文明的重合,体现了与我们今天生活的文明感觉的一致性。一切原发岭南文明和迁移到岭南的文明,从火药、医药、花卉、纺织、种植到日常生活的工具和装饰等,如果最终不是走向让人类诗意地生存,而是让人类非诗意地生存,那么人类就不会生存至今,所有文明必将在人类总体命运上一拍即合。

诗意文明更容易进入人类的宏大生存空间及身边生活空间,因为人类的诗意生存已经确定了文明方向和共同的生存感觉。这本书在时代生存感觉中将当代文明与古代文明融合在一起,将一切历史生活转化为当代生活,在这样的意义上,在具体的生存感觉上,这本书中的诗意文明就体现了岭南文明与中华文明、人类文明的一致,体现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一致。

三、文明与生活相互依赖融合的整体

生活思考与学术思考结合是陈桥生进行岭南文明研究的基本学术立场,作为具有时代生活风格的学术表现,《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在今天的特别意味,是能与当代生活密切结合。我们今天研究古典文明,是为了把当代文明提升到更高境界,为了让古典文明带动并且改变我们今天的生活,只有把古典文明转化为当代文明,文明才有发生和存在的意义。

这本书证明,作者由此发现中华文明和岭南文明的气质与风格,由此让岭南文明与岭南生活有诸多连接点:广西合浦是通往海外的始发点,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有关键性影响;像葛洪对于道教的贡献、嵇含对于岭南风土人情的发现等,不时穿插摇曳其中;岭南作为流徙之地特别适宜于隐士与官员互为映照,因此,对于儒家进仕退隐的文化是一个重要的集成发展、休养生息之地。

也就是说,这本书的学术思考的着力点在文明能不能对生活产生影响:唐前岭南文明作为生活的表现,是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在生活中产生文明,文明会反过来提升和引导生活。因此,书中的唐前岭南文明进程描述都从岭南具体生活演变出发,并让这种文明返回生活变迁中,再次发生演变而升华,从而再次引导人们的生活。

从生活文明的角度看,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生命表现,是人的生活形式,是服饰饮食医药等风俗文明历史,是人类的日常生活精神史,不是凭借一个形而上的主题就能确定命名的文明史。这本书中的文明史依托于人的生存与文明相互映照而存在,两者双向对映,相互容纳提升。这样的文明观察立场提醒我们,文明品质的根本之处,是我们的生命品质怎么样;而我们的生命怎么样,文明就会怎么样。这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注意自己的生命行为、生命品质和生活形式,这也让我们反观岭南文明对于生命水滴石穿的深刻影响。

书中表现的,主要是生命与文明相互融合而形成岭南生存品质,生命品质的形成过程就是文明的形成过程,所以,文明的形成最终是由于岭南生活的变化演进,同时文明要不断地反哺于岭南生活,让生活与文明相互促进融合,岭南生活在这样文明历程中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本书中的岭南文明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具体发生的,并且具体地影响人们的生活,然后生活再将岭南文明逐渐清晰化、形象化、生动化和丰富化。

描述唐前岭南生命与文明的对映互融形成的生动的文明过程,是这本书一个主要的表现立场。书中多具体生活事件的变化,而不流于抽象的概念化文明表现,不是历史主题的刻板说明,不是确定的文明主题的验证性的表现。这就表达出我们文明的真实形象和观念:一个真正的文明形象一定包含着具体生动的生命形象。唐前岭南文明是文明与生命的相互影响形成的,是在生活中形成的文明生命、风俗生命和精神生命,所形成的生活变化与文明不断融合。

为此,这本书中有诸多对不同生命——尤其是重要文人的细致描述,非常具体生动。书中对于谢灵运、谢超宗、谢纬、顾迈、沈怀远、张融、徐爰、范云、范缜、阴铿、徐伯阳、岑之敬、袁敬、江总以至张九龄等人对岭南文明的影响和贡献,以及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贡献,有生动细致的记载描述,充满了文学价值和文学感觉,因为这些人大多是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文人士子和文学家,由此书中的很多篇章自然而然地洋溢诗意生命与诗意生活情趣。

归根结底,这本书研究唐前文明是为了今天生活,如果唐前文明研究不能进入这个时代,不能被今天的生活所吸纳,不能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一切研究就都没有了意义。从岭南文明在今天生活中升华的角度看,岭南文明的重新表达和发现,对重新发掘中华文明的开阔悠远,从而与人类文明的命运相接,是有着深层意味的。

这本书在广东建设湾区文明和湾区生活这个时刻出现,具有深长意义。湾区生活和湾区文明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具体实现,也是中国更开阔地走向人类文明整体未来的一个象征。连接我们今天湾区的不只是表面的一桥相接,整个湾区三地连接的深处意蕴是与共同的中华悠远文明相接。古典文明的根基将会深入湾区的生活文化、文学艺术、学术研究、科学技术,深入精神深处和文明深处;古典的文明情怀和根系使湾区更加深度融合,从而展开更加可以想象和展望的文明未来。

这本书提示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仍然要时刻培育我们的生存品质,那就是培育当代中国的文明品质,这个品质最终与人类品质是一体化的。也就是说,文明是生命精华,我们有什么样的品质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命运。因此,生存品质也就是人类命运的最终方向,也就是文明的最终方向和终极表现,唐前岭南文明在这个意义上至今还在我们的生活文明中。

四、文学学术的文学性价值

《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这样的学术表现,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生活价值,也有阅读价值。这本书可以作为历史书籍,也可以作为文学笔记;可以作为学术研究,也可以作为通俗读物,雅俗共赏,相映成趣。

这本书并非是被动研究那些停留于历史文化典范文献中的东西,而是把停留于书籍、传说、野史、正史、传记、笔记、文学作品中的文明意味主动拽出来,拉进生活中,从抽象刻板的所谓纯粹学术性耙梳和逻辑中抽身而出,侃侃而谈却又集中于主题和文明思考的引导,把必要的学术研究和文明进程融合在阅读情趣和生活愿望中,走向广泛的阅读需求和生活情趣,由此体现古典文明的更普遍深刻价值。

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在时尚生活中尽力追求新的阅读状态,吸引人们新的阅读情怀,推动人们新的阅读情趣,让人们更加关注古典文明,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作者将学者素养、历史资料和一般生活情趣结合在一起,形成历史沧桑与时代变化、经典文明与普遍生活流畅结合的情景,在普遍地阅读要求中,体现精雅庄重而声情并茂的风格性文明描述,体现作者的文学素养而激发今天人们的兴趣。

把文学素养体现在文明表达中,对唐前岭南文明进行诗意认识和美学化认识,就生发了文明的诗意,这就把文学的诗意与文明的诗意结合在一起,把历史沧桑与时代精神融合在一起,把过去的一切转化为当代生活,作者在这一点上体现了学术探索、文学素养、文学情趣,以及表述技能共同形成的文学学术研究的特质。

这本书突出了既然对岭南文明进行文学学术的研究探索,就要体现文学学术研究本身的文学性价值。除了学术价值,文学学术的另一价值就是文学性价值,文学学术的特点是:并非只有学术性价值,也要有文学性价值。陈桥生作为文学学者与其他领域的学者有所不同,并不是因其文学博士的身份和文学知识的储备,也不仅仅在于能够做诸多文学知识与学理之间的连接,而是要做文学与诗意生活之间的连接;不仅是做知识的研究,而且要做诗意的研究,并且在这样的知识与学理的研究中体现出文学性来。

陈桥生作为一个文学学者的最重要之处、与其他学科学者的不同之处,不在于能不能做唐前岭南文明研究,换句话说,谁都能做唐前岭南文明研究,历史学者也能做,但做成什么样、做成现在这个样,并不是人人能为之的,这在于必须体现其研究的文学性价值。如果只是从知识到学理,那就什么研究方法、策略、理论、观点都可以套用到文学研究中,就失去了文学研究的特质,那么陈桥生所做的研究就可以被其他学科研究的方法和内容所覆盖替代。

这本书对岭南文明进程的描述体现了文学学术的文学性和陈桥生作为文学学者的价值。这既体现为文学性的语言描述和评价,也体现为作者怎么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已有的历史资料、把发生过的文明与今天生活进行诗意地结合,把自己的文学教养特质与今天的生活结合起来,让这本书发生文学性作用。

由此细致地体现和描述了文明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且突出了中国古代文学家或者文人对于中国文明和岭南文明发展的双重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家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是文人,而不是单纯的文学家,在他们身上综合表现着诸多文明要素和生活情志。书中特别提到广东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名将、诗人张戊父子,由此提到南越民歌对于文明的影响,“越讴是古越族人抒发情感的民歌,感情内容质朴,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南越子弟征战思乡时,便会形成他们讴歌的思乡方式。

也就是说,这本书要让人们感受到时刻渗透在文明中的诗意生活,让诗意生活进入现实生活,书中从关于岭南无雪但雪随杨孚而至的传说起笔,写杨孚对中原文明在岭南传播的贡献,显得十分奇异,令人印象深刻。未必一定要是文学作品才有文学价值和诗意生活感觉,这本书要把似乎深刻高尚的学术与俗常生活和文学表达结合起来,以文学性的文明描述让人们感受到文明的诗意,并且由此进入和影响人们生活,也由这样与生活相连的精神而影响其他研究,这就是文学学术表现的另一种价值。

在很大程度上,这本书对唐前岭南文明的文学化描述与文明的诗意化表现紧密相连,文明的文学化描述产生了文明的诗意性,这就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加之书中对诸多曾在岭南文明中发生过重要作用的文学家进行描述,让这本书更多地增添了文学色彩和诗意色彩,这种色彩变成了这本书的品质特色,也体现了岭南文明的文学品质和诗意品质,反过来,这样的文学品质和诗意品质又演变生成了这本书中所表达的普遍文明品质。

有意思的在于,文明已逝,文学还在,唐前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重大变化,但是作者已经进入那些古老的文学气质中,依靠文学,仍然能够抓住古老文明的脉络而进入今天的生活,那些古老的文学气质让这本书今天依然保持着岭南文明源流的原貌,存在于今天的生活中。我们在这本书中要看的,就是那些文学家在古老的生存状态中对于文明的长久影响。

这本书的文学性学术风格对于唐前文明的描述、诗意的发现都有独到意味,这也许是我们以后理解著述、发现文明的一个角度、立场、方向或者路径,其原因在于,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文学家,而不是单纯的学者,在从文学和诗意出发去看待文明的同时,作者能反过来将文明作为诗意生活和文学表现的一个映照,融进当代生活和生命中,更容易让人们感悟到唐前文明就在人们身边、在今天的生活中。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岭南诗意
忆岭南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冬日浪漫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