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影像再现
——《找到你》中的青年婚姻关系之思考

2019-01-15 01:58肖英
粤海风 2019年3期
关键词:夫妻丈夫家庭

文/肖英

有学者统计:“近年来,中国的离婚率迅速攀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离婚登记对数从1985年的45.79万对增长到2000年的121.29万对再到2015年的384.14万对,相应的粗离婚率也从1985年的0.44%上升到2000年的0.96%再到2015年的2.79%;另外一方面,再婚登记数量从1985年的50.48万增长到2000年的163.10对再到2015年的380.44万,结婚登记对数仅从1985年的831.30万对增长到2000年的848.50万对再到2015年的1224.71万对,离婚数量和再婚数量的增长率都远高于结婚登记数量的增长率。”[1]此处只是麻木冰冷的数字,但折射出中国当代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面临的严峻考验,而电影作为现实生活的影像再现,亦向我们揭示出当下中国式家庭关系的真实状态。2018年上映的现实题材影片《找到你》便对当代中国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进行了深刻描写。

《找到你》是由吕乐导演,姚晨、马伊琍主演的国产现实主义影片,2018年6月,该片入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并在2018年9月3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主题主要涉及当下青年父母夫妻生活中面临的离婚情境,且在角色挑选上选取三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生活环境的女性,身为母亲的她们为了争取自己的孩子而进行了一系列艰难挣扎。该片通过弱化男性强化女性形象,揭露了当下女性遭遇的生活苦难,以及在挫折中不屈不挠的博弈精神,亦在更深层次上表现了当下中国式家庭及青年婚姻关系的问题所在。

一、陷入困顿的“现代家庭”

《找到你》全片围绕三个孩子展开叙事,“孩子”成为影片将故事进行下去的关键线索,不过,该影片表面上看是女主角李捷(姚晨饰演)为了找到被保姆(马伊琍饰演)孙芳拐卖的女儿多多而展开的一系列惊险又曲折的情感故事,但细细剖析,孩子也牵引出当下中国家庭青年婚姻关系存在的症结,且无论是中产阶层家庭,还是底层贫民家庭,陷入经济的、情感的困顿是这些现代家庭的共同特征。

(一)中产阶层的家庭危机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中产阶级开始崛起并且成为我国人口组成中日益重要的一部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的研究报告,我国中产阶层人口规模或其财富,都已跃居世界榜首,我国中产阶级估计已占全国人口的23%,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占40%,并且这个已经数以亿计的群体还在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中产阶级作为有着优于一般民众的经济及文化资本的社会群体,亦是当下我国民众衷于奋斗及追求的目标。

在《找到你》影片中,李捷与其丈夫田宁便是典型的由知识分子组建的中产阶级家庭,一位是医生,一位是律师,物质条件相当充裕,但如此美好又充裕的生活条件并没有给他们的家庭带来“幸福生活”。在影片中具体表现为所谓的精英父母观念不和,最终以和平的法律的离婚形式结束了夫妻关系,而他们的孩子多多则成为了父母离婚的牺牲品——陷入被绑架拐卖的危险境地。

这种中产阶层家庭的危机主要体现为夫妻双方对话关系的失衡,导演利用对比的手法将男女主角塑造成不同性格和价值观念的夫妻,其中导演将李捷定位为精明强干的女律师,性格强悍,事业有成,其丈夫田宁是医院大夫,表面上两人算得上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然而中产阶级家庭表面的富足与风光,并不能掩饰其夫妻关系的狼狈。片中的田宁是个典型的“妈宝男”,作为男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妻子李捷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交流,即使在解决孩子的抚养权时,也是依赖自己母亲的见解。虽然影片为田宁设置的镜头不多,但是却通过人物语言充分完成了该角色的经典人设。比如片中为田宁设置的语言皆为“有什么问题你和我妈讲”“我妈说了,她离不开孩子”“我妈要来看孩子,你别把着”等,三言两语就将一个“妈宝男”的丈夫人设刻画出来。作为受过高等教育,从小家境优渥且事业稳定的成年男人,却在自己的婚姻感情上选择“失声”。而影片中映射的“妈宝男”如今也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流行词汇,我们常常将这种对于母亲的过度依赖称为恋母情结,而这种恋母情结源自古希腊俄狄浦斯王,在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其父母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3],“弗洛伊德利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一位名叫俄狄浦斯的王子无意识地杀父娶母这个故事的内容,证明俄狄浦斯无意识地杀父娶母,正是童年期愿望的达成,是小男孩所具有的情结,故称俄狄浦斯情结。”[4]而影片中田宁一切遵循母亲意愿的行为,明显暗示作为一名已身为人父的男人,他既没有表现出一个丈夫的成熟,也没有尽到身为一名父亲的责任而是停留在依靠其母的儿童“俄狄浦斯时期”。李捷与丈夫田宁,作为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高等教育背景,工作体面,物质充裕,却与我们想象的知识分子之间的理性沟通大相径庭。通过影片,可以明显看出,李捷作为女性独立强悍,雷厉风行,丈夫作为“妈宝男”怯懦柔弱,夫妻在面对矛盾冲突的时候没有选择恰当的沟通交流,一方过于强势,而一方选择逃避,影片从头到尾也没有为我们提供夫妻双方理性对话的镜头,而是展示了他们不断争执与博弈的瞬间。比如即使是同为父母一起寻找失踪女儿多多的过程中,最初也是互相猜疑怨恨,整个寻女过程缺乏默契与鼓励。虽身处中产阶级家庭的背景,然夫妻彼此在价值观上有所背离和冲突,又放弃对话与协商,最终导致夫妻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二)贫困阶层的“家庭阴影”

如果说李捷与丈夫田宁作为中产阶级家庭的夫妻面临的是双方观念的冲突与矛盾,那么身处底层贫困家庭的孙芳则是置于贫穷与暴力的“家庭阴影”之中。影片中的孙芳来自缺水的农村,作为一个没有文化、没有技能的底层边缘人,为了在城市安家落户屈从于一个冷酷残暴的嗜酒男人。她的悲剧性首先体现为身为一名母亲,却因为贫穷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于怀中,面对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女儿珠珠,高昂的医疗费用犹如一记重锤直接击垮了这位坚强隐忍的母亲。为了挣钱给自己孩子治病,她几乎可以付出一切,无论是身为啤酒女郎一口气喝下十余杯啤酒,还是出卖自己的身体以谋求高额利润,她已经用尽所有力气来挽回孩子生命,但最终还是因无法及时上交医疗费用被赶出医院。显然,她的女儿珠珠,这个生于底层贫苦家庭的孩子,一出生就被命运无情地扼住了喉咙,再加上凶横残暴毫无责任心的父亲,在父母恶劣的夫妻关系下,她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唯一温暖,就是她绝望的母亲深沉又无能的爱。而这个饱受疾病折磨的孩子离开人世的那一刻,也是该影片最让人动容又心酸的时刻。在影片的情节安排里,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孙芳抱着奄奄一息的珠珠在大雨里等待救护车的到来,偏僻的村庄导致打车失败,廉价的手机浸过雨水无法使用,路过的车辆疾驰而过,导演将所有一切以最坏的结果集中在一个故事情节里,结果就是孩子在冰冷的雨水里,在妈妈无力的臂膀里离开了人世。此处导演充分运用了符号隐喻,因为孙芳作为片中最悲剧的人物,无论是语言还是表情都无法深刻体现她的悲剧色彩,而电影描述沉重感情的方式就是利用电影的符号隐喻功能。电影符号学家麦茨在《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一书中提出符号学概念,之后电影常常运用符号学中的隐喻功能来呈现宏大的社会背景以及深沉的情感状态,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在相似的前提下感知、想象另一种情感或思想。[5]片中具体表现为孙芳抱着奄奄一息的女儿在路边打车前往医院时,天气正好是狂风暴雨,而这里的风雨恰恰暗示着孙芳风雨不定、极其悲惨的一生,尤其是风中的雨伞被吹倒在地,这个本应该为人遮风挡雨、给人安全与庇护的物件此时都已经随风而去,隐喻着孙芳已经失去她人生最后的希望与光明,果然,这个希望随着她怀中的女儿死去而泯灭。因此导演在特殊的情节上运用特殊的符号隐喻,将影片的感情尤其是孙芳的悲剧色彩推向高潮。

但贫穷还只是仅剥夺了孙芳作为一名母亲对于孩子的拯救能力,家庭暴力还使她失去作为一位妻子该有的尊严与权利。在影片中,导演将孙芳的丈夫刻画为该片最“烂”的人设,他嗜酒、好赌、粗暴凶狠,面对自己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女儿不管不顾,虽然最终被孙芳误杀,但是他生前带给孙芳的痛苦几乎是难以原谅的。影片是如何通过展现为数不多的家暴镜头来呈现如此恶劣的人设?首先是时间的选取上,他对孙芳的家暴始于原本是一个女人最美好的新婚之夜上,新婚之夜就家暴,这样的情节安排可谓戏剧性极其突出,其次就是孙芳怀孕之时,一个女人怀孕之时都得不到丈夫的怜惜与爱护,那么孙芳其他时期遭遇的暴力便可想而知。导演对家暴的呈现尤其掌握了关键节点,即通过这两个时间点就淋漓尽致地塑造了孙芳残暴无情的丈夫。然而影片中折射的家庭暴力是真实存在于现今千千万万的家庭之中,婚姻暴力作为家庭暴力的一种,尤其占据其中的主要部分。根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2011年10月21日公布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在整个婚姻生活中曾遭受过配偶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其中明确表示遭受过配偶殴打的为5.5%,农村和城镇分别为7.8%和3.1%。[6]另据统计,全国2.7亿个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高达30%,其中,施暴者九成是男性,每年有近10万个家庭因家庭暴力而解体。[7]除去在大众媒体上频繁曝光的众多家暴事件,我们无法真正得知在当下中国家庭乃至整个世界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孙芳”。而在中国,受数千年来“家丑不可外扬”“清官难断家务事”等传统观念影响,婚姻暴力长期被“合理化”“隐形化”[8],在诸如此类的婚姻暴力面前,更多的女性也如片中的孙芳选择了隐忍与沉默,而这样的苦痛不仅降临到作为妻子的她自己身上,同时不可避免地延伸到下一代。影片中的孙芳身处底层贫苦家庭的背景,饱受物质上的贫穷以及身心上的暴力的双重压力,如此恶劣的夫妻关系以及家庭阴影值得我们深思。

二、男性话语,还是女权主义?

如前所述,无论是中产阶级家庭下因双方观念冲突而导致的家庭危机,还是底层贫困家庭面临的贫穷与暴力阴影,最终都导致夫妻婚姻关系的破裂,以及下一代遭受苦难等一系列问题。而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下,都存在一个夫妻对话关系失衡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李捷家庭女强男弱,以及孙芳家庭男强女弱的话语争夺现象。

(一)女权主义的“微光”

我们已知,电影中李捷与丈夫田宁缺乏基本的沟通交流,一方强势,一方怯懦,面对双方价值观不和,任其发酵,长久下来,夫妻之间的距离与嫌隙愈发加深。即在李捷与丈夫田宁的话语关系中,是作为妻子的李捷走在了作为丈夫的田宁前面。从影片为角色设置的着装看,影片在造型与服饰上是有意塑造李捷夫妻双方的个性差异,田宁作为大夫身穿白大褂,戴上斯文的眼镜,犹如我们传统印象中温柔的“白衣天使”,李捷却往往身着简练的职业套装,基本只为简洁的黑白两色,且无时不在的高跟鞋似乎隐喻着她的强悍刻薄。如在片中李捷前往医院找田宁商量何时上法庭商讨孩子抚养权时,面对田宁开口不离妈的态度,她强力反问“田宁,你什么时候能像个男人一样自己做回决定”,而田宁又同样质问道“那你看看自己这个样子还像个女人吗?”。所以片中的田宁认为李捷过于强势和刻薄,根本没有一个女人该有的样子,他想象的妻子应是温柔、体贴;反过来,李捷认为作为“妈宝男”的田宁怯懦柔弱,失去一个男人该有的责任与主见,当然,也正是丈夫的羸弱造就了她独立坚强的个性。在影片中,李捷拼命工作,职场上精明干练,为的就是可以以一个强大母亲的身份争取自己女儿多多的抚养权,以至于当孩子丢失时,她永远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虽然影片在寻找多多的艰难过程中,安排了其丈夫田宁及其民警等系列男性共同寻找,但李捷不相信也不依靠任何人,坚信只能靠自己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她多次逃离警车,挣脱外在力量,独自踏上寻女旅途。按照正常逻辑,孩子的丢失本应当依靠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但是通过剧情可以发现,丈夫田宁的贡献微乎其微,全程都是李捷一个女性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努力促成问题的解决。比如最早前往孙芳家里找寻线索的是她,发现冰箱藏有孩尸的是她,最后关键时刻想起孙芳可能藏匿地点的也是她,影片将她的坚强独立与丈夫的柔弱无能进行鲜明的对比,有力地刻画了一位强悍精明的现代女性形象。

观照今年荧屏大热的女性主义电视剧《都挺好》,其中姚晨也是饰演了一位性格独立、事业有成的成功女性,而《找到你》中的田宁就类似于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成,他们从小在母亲的羽翼与庇护下长大,即使成人后结婚生子,也缺乏身为一名成人、丈夫甚至父亲的成熟与见地。从此层面出发,《找到你》通过弱化男性,强化女性,似乎是显露出了阵阵女权主义的微光。

(二)男性话语的“烈火”

然而,在孙芳与其丈夫洪家宝的夫妻话语关系中,却是典型的男强女弱霸权支配对话。孙芳作为来自农村前往城市务工的外来人员,一开始就被定格为这个城市甚至这个世界受人忽视的边缘群体,且不幸落于一个酗酒嗜赌、凶狠暴力的男人之手。作为妻子,她在这个冷酷残暴的男人面前,没有任何与之平等对话的权力。影片通过一个女人一生最重要的婚礼来展现她悲凉的婚姻。在结婚当天,有男人对她动手动脚,她反抗性地踹了对方一脚,作为一位新娘被他人欺侮,不仅没有得到丈夫的维护,反而得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而她话语权力的丧失也由此开始。独特的是,影片主要以李捷寻找孩子的视角一步步揭开这个看似普通的保姆暗藏的不堪经历,即是以第三方的角度去窥探她的人生,并不是以孙芳自己第一人称进行表露,导演刻意运用的他者叙事进一步隐喻了城市边缘人群被忽视的现实问题,她们不会主动表现,除非事情波及到她们自身。导演强烈地刻画了孙芳与丈夫不对等的对话关系,从婚礼当天的受侮到怀孕家暴再到孩子出生的抛弃,虽然这位善良单纯的女人曾经幻想孩子的到来可以为她争取对话的权利,但等来的却是一个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女婴。这一悲剧性的安排,可谓是导演有意为其悲剧性再添一笔的表现。从始到终,孙芳没有和丈夫沟通对话的资格,婚姻只是假借夫妻之名,而丈夫以明显的男权主义主导话语权力,孙芳无法发声,无法控诉,一直活在男强女弱的不平等的对话关系中。倘若说于宏观社会,存在统治阶级与从属阶级的霸权,那么在微观的、个体的家庭之中同样存在霸权。作为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安东尼奥·葛兰西曾提出著名的文化霸权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主要不是依赖政治社会及其代理机构,比如军队、暴力等来维持的,而主要是依靠他们牢牢占有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依靠他们广为宣传并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世界观来维持的。因此,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必须首先颠覆它的文化霸权[9]。那么在家庭关系中,同样存在霸权—支配关系,传统来看,男性在家庭中处于支配一方,而女性位于从属一方。在影片中,孙芳遭受的是典型的男强女弱的以男性为主导的霸权对话。而残暴的丈夫实现霸权的方式既包括葛兰西所谓的以暴力方式制约从属阶级,也包括以意识形态的方式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利。当然,孙芳并不是出于自愿的形式认同丈夫的强势,她反抗过,但是并没有带来实质性改变。

无疑,在家庭中,在夫妻关系中,不论是女强男弱还是男强女弱的对话关系,都将不利于家庭稳定、夫妻和谐,李捷家庭和孙芳家庭便是如此,原本平等的对话关系一旦失去平衡,最终就会导致关系的恶化和情感的破裂,就如在前段时间造成荧屏大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剧中塑造的是一个强势偏心的苏母和一个懦弱顺从的父亲苏大强,在苏母和苏大强的夫妻对话关系中,苏母是掌握话语霸权的强悍女性,位于家庭主导中心,而这种长期不平等的夫妻话语关系也随之为家庭埋下隐患。苏母话语霸权的存在表面上是维持家庭平衡的隐形双手,然而一旦这种霸权突然消失,原本风平浪静的家庭就会暴露出隐藏在这种平静之下的混乱。由此观之,从影视作品映照社会现实,当下中国父母夫妻对话关系的失衡是家庭动荡的关键因素,不论是传统的男强女弱霸权—支配还是新时代女强男弱的霸权—制衡,都不利于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夫妻双方平等对话,公正协商才是夫妻融洽、家庭幸福的必要前提。

三、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之间徘徊

在《找到你》中,影片中着墨不多的另一对夫妻——朱敏及其丈夫之间的问题同样颇有典型意义。作为名牌大学毕业、受过高等教育的朱敏起初事业有成,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应该婚姻美好、家庭幸福。但是她遭遇的却也是当下千千万万女性正在面临的两难问题——家庭与事业问题。片中朱敏最后的选择是放弃了事业,回归家庭,成为一名典型的全职妈妈,然而这样全心全意地付出换来的却是丈夫的不忠与背叛——婚内出轨。

可想而知,失去事业与婚姻的单身母亲,在缺乏经济来源的条件下是难以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的,而这个时候,作为一名母亲,唯一剩下的恰恰是对孩子的情感期待。所以,她在法庭上没能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这一致命性的打击最终逼迫她以煤气自杀的方式进行最后的抵抗。她的经历引起众多女性同胞的感慨,现代女性已经渐渐抛弃传统那种“女主内、男主外”的家庭分工观念,越来越多女性在职场上披荆斩棘,她们经济独立,精明干练,但最终还是要面对家庭与事业的两难抉择,不论是辞掉工作全身心回归家庭的全职妈妈还是奔波于工作与家庭之间的职场妈妈,所遭受的压力常人难以想象。片中的朱敏在选择回归家庭后,即使物质上优越,但精神上匮乏,与常年在外忙于应酬的丈夫交流甚少,久而久之,一个完全是职场状态,一位完全是家庭状态,最终朱敏遭遇丈夫情感的背叛。

片中为我们展现的仅仅是个案,于实际情况,可能更加严峻。迫于现实压力,绝大多数的妈妈是一手带娃,一手工作。国家统计局曾对各国的劳动人口总数和参与劳动的人口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达到了70%,在数目上显然不输男性。但是相比男性,女性除了事业的承担,还背负着家庭与孩子的重担。诚然,是否是由于此类原因导致夫妻关系的破裂还值得商榷,但是跨越婚姻的最后底线必将导致婚姻的失败。或许我们更多地是从大众媒体,甚至是娱乐新闻,以一名吃瓜群众的身份观望名人明星的婚姻笑话,尤其是近两年众多明星的出轨事件,但是这种娱乐成分冲淡了现实情况的严峻性,因为真正发生在普通家庭的婚姻越轨问题带来的就不是淡然一笑,而是如影片中朱敏表现的撕心裂肺的呐喊甚至生死一战。

回顾整部影片,无论是中产阶级家庭的观念冲突,底层贫困家庭的暴力施予还是全职妈妈遭遇的不忠背叛,都在一步步夫妻情感关系的破裂中,走向整个婚姻的尽头。离婚或许是双方结束夫妻关系,各自重新来过的最理性和平的方式,而此种方式在现实情况中愈加明显。通过电影,我们不禁反思,现实中离婚大军的背后或许就有影片中三个家庭的影子,片中呈现的沟通、家暴、出轨等原因也是只隐藏在众多因素中的冰山一角。固然,大多数中国家庭夫妻关系是以正常的逻辑发展下去,但是我们关注的是那些不为人知或被我们忽视的糟糕的情况,我们只有了解糟糕,才能解决糟糕。而电影与其还原不痛不痒的其乐融融的社会表象,更需折射真实的生活状态。从精英女性、农村妇女到全职妈妈,从“妈宝男”、暴力男再到出轨男,每一个人物,每一段关系都是现实世界的影子。电影不同于绘画、文学、喜剧等艺术题材,它的意义在于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再现与深层揭露。就如著名的标榜电影现实主义的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的本性在于再现事物原貌”[10]。因而《找到你》作为一部现实题材影片,可以说是小故事的叙述,大现实的反射,且不同的观影主体在观看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借用阿尔都塞的“主体性”来说,观影者总是依据一种已经确定或已经被设计好的主体位置来回答电影文本的召唤,这种主体性和观影者观看其他电影文本时建构起来的主体性可能是不相同的。[11]

那么该影片于夫妻中的妻子而言,在明白自身的艰难之处学会坚强;于丈夫,在理解女性的不易之处学会包容,如果说影片在反映现实消极之外的积极作用,大抵就是使中国父母对夫妻关系有进一步深刻理解。从影片播出后观众的反应即可看出,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对此部影片感受颇深,无论是豆瓣影评还是爱奇艺弹幕评论,有网友呼吁对女性的关注与爱护,呼吁丈夫对妻子的包容与体贴,以期双方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结 语

《找到你》作为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通过三位来自不同阶层的女性,以及他们与其丈夫家庭关系的书写,为我们展示了中产阶级家庭观念冲突的隐性危机,底层贫困家庭贫穷与暴力的沉重阴影,以及当下女性面临的家庭与事业的两难抉择,而这些问题又最终导致夫妻关系以及家庭关系的破裂。由影片折射现实,这三对夫妻之间的情感与婚姻问题,或许是众多中国夫妻正在经历的生活。从微观上孩子的立场出发,父母夫妻关系的亲疏关系到他们今后的成长,至少我们尚不希望有更多的多多与珠珠;从宏观的社会方面来看,家庭是社会制度的重要支柱与基石,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也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审视当下中国式家庭关系的现实情况便也具有重要意义。

贫穷与疾病、暴力与背叛,如果所有这些致命性因素存在于夫妻之中、家庭之中,对于夫妻关系的稳定、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的稳固都是相当不利的。所以,影片不仅只让我们停留在影院一时的唏嘘感慨,更多地是呼吁建立当下更好、更平衡有序的中国式家庭关系。诚然,电影无法改变世界,但是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当下中国家庭及青年婚姻关系的真实状况,当千千万万的人可以用这样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开始发生。

猜你喜欢
夫妻丈夫家庭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家庭“煮”夫
80后小夫妻
80后小夫妻
恋练有词
80后小夫妻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