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影像:经济与人文的互映共生
——兼论电视剧《澳门人家》创作心得

2019-01-15 03:34梁振华余思
粤海风 2019年5期
关键词:湾区澳门文化

文/梁振华 余思

“湾区”一词,多用于描述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和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而其衍生的经济效应则称为“湾区经济”。当今世界,发展条件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多在沿海湾区,如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湾区,不仅仅局限于地理范畴和经济发展范畴,还是一个区域文化概念。从最长板的辨识度来看,大家常说纽约湾区是“金融湾区”,旧金山湾区是“科技湾区”(因为有硅谷),东京湾区是“产业湾区”。文化发展与经济繁荣向来密不可分,形成规模效应的湾区经济,集中了世界最密集的人口、最繁荣的都市圈、最高额的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井喷点;影视剧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样式,伴随着湾区的经济勃兴,湾区影视创作同样取得了斐然成就。

上述三大湾区,因其区域、行业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诞生了一批具备世界影响力的影视剧作品,成为一道瑰丽风景。与经济繁荣相匹配,三大湾区长时间、大范围、大规模在全世界范围内输出高水平、高影响力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既与经济产业实体密切相关,同时也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某种意义上,因其品牌效应和文化向心力,反向对湾区的经济繁荣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东京湾区,作为当前亚洲唯一一个世界级湾区,城市精英大规模在此聚集,再加之日本民族细腻隐忍的情感特性,两性话题关注度高。于是,以城市精英白领情感纠葛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如一度风靡亚洲的爱情剧《东京爱情故事》,还有探索夫妻婚恋情感畸变话题的电影《昼颜》等。旧金山湾区,科技产业集聚,经济结构稳定有序,以极具互联网精神而著称。在谷歌、脸书等超级互联网企业的拉动下,旧金山湾区经济迅猛增长。与此匹配的影视作品,如讲述硅谷创业故事的美剧《硅谷》、讲述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创业故事的电影《社交网络》等,在获得世界范围声誉的同时,传播进而夯实了互联网行业的“硅谷精神”。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凯歌行进,经济特区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放眼当前的国内外情势,“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是顺应时代潮流而生的国家战略,肩负着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点的关键使命。文化和经济是发展之双翼,前者可以为后者赋能,文化锤炼可以避免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经济孤岛”;换而言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崛起的同时,急需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共同体生态,将“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人文影响力扩展到周边区域,辐射到整个华南、全国、全亚洲乃至全世界。

影视创作是传媒文化产业的重镇,影视剧庞大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更是嫁接经济与文化的重要文化载体。在内容与内涵上,在形式表达上,如何呼应国家战略,如何凸显粤港澳的区位经济优势,如何扎根于文化共同体的历史土壤又能对话未来……都对时下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及相关题材的影视剧创作提出了课题,带来了挑战。就上述问题,笔者在担任电视剧《澳门人家》编剧的过程中[1],积累了一些心得,也留下了若干源于创作实践的思索。

从纵向时间维度来看,自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广东地区领中国经济改革的风气之先,在影视娱乐内容生产上也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先锋”色彩。20世纪80年代末以降,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导致了人们从生存方式到思想观念的急剧转型。一时间,广东诞生了一系列应和时代脉搏的优秀电视剧——如《公关小姐》(1987)、《商界》(1988)、《外来妹》(1991)、《情满珠江》(1994)、《英雄无悔》(1996)、《和平年代》(1997)等。“外来妹”“打工者”“公关小姐”“个体户”等有着浓郁改革特色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电视史上留下了璀璨而令人难忘的记忆。

纵观上述作品,在影视文本的审美取向上,为契合世俗大众的情感逻辑和审美趣味,“通俗化”成为面向大众的重要叙事策略之一。与此同时,这些名噪一时的成功作品大多立足于现实和时代,聚焦改革开放中的人物命运,对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世道人心进行了书写;与此同时,也从情感、生活、职场等不同侧面折射出作者把握现实脉搏的意图,留下了关于人性与情感的时代印记。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地区GDP生产总值仍然名列全国前茅,但以岭南文化为内容主体的影视剧创作却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呈现出式微的趋势,被新崛起的“京派”和“海派”两大影视剧创作潮流所取代。在某种意义上,近20年来,粤语文化地区的影视剧创作渐趋沉寂,风光不再。

《澳门人家》构思之初,笔者确立了人文化与通俗化的创作主旨,力求扎根澳门这一方人文沃土,挖掘出故事的地域风情与本土趣味。

根据澳门饮食业、旅游业繁荣的区域产业特色,我们选取了具备普遍大众认知意义的食品业作为故事铺陈的舞台。仰望古迹沧桑,俯首都市繁华;美食享誉四海,人文厚重远扬。剧本聚焦“杏仁饼世家”的梁记三代人,着力凸显梁记饼家“有信,有心,有信心”的精神信条(百年店训),书写了三代人如何将“梁记饼家”光大为“澳门良心”的故事。剧本创作以小切口入手,专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对澳门人文风俗进行了细致考察之后,我们将极具澳门本土特色的建筑景观“梁家大屋”引入了叙事。

“梁家大屋”在剧中具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是具备文化传承意义的物证符号。

历经30年岁月沧桑,“梁家大屋”由得而失、再失而复得的产权变更成为全剧的“戏眼”,寓示着澳门的“失去”与“归来”。通过这条精神线索,我们将一个饼家、两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交织其间,在显性层面上,讲述了以梁家三代人为代表的澳门百姓在时代激荡中的酸甜苦辣和命运浮沉;在更深层的含义上,则折射了澳门回归祖国后,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的进程中如何寻回民族之根,又如何达成东西方文明自洽的内涵。

回到横向的视角,从1998年热播至2003年、讲述纽约曼哈顿四个单身女人爱恨情仇的《欲望都市》,构造了纸醉金迷、奢华热烈的都市印象;《老友记》是纽约下城区几位青年男女的青葱故事,这部风靡世界的情景喜剧,在NBC电视台播放了10年、长达236集。区域文化特色衍生而来的“精神内核”,是形成规模效应的世界级湾区的强烈文化属性。就“纽约湾区”而言,欲望与幻想交织的都市感是其独特地域特色。在某种意义上,上述经典美剧所传递的信息,恰恰参与了世界对纽约的想象性建构:繁华、迷醉、奢靡、欲望,以及对富有、浪漫、自由和梦想的追逐。如何在作品中营造具有独特地域标识的文化气质,是《澳门人家》创作过程中致力于解决的一个核心命题。该剧紧扣澳门本地风俗特色,选取“杏仁饼”作为行业背景,以“梁家大屋”产权变迁作为核心叙事线索;与此同时,笔者选取了过去30多年间最具历史节点意义的时间轴,将中葡签署联合声明、香港回归、亚洲金融危机、澳门回归、非典、北京奥运、澳门回归10周年、港珠澳大桥通车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尽量巧妙地融入故事之中。这些横贯30余年的“大事件”并非凌空蹈虚,而是独属于澳门的历史记忆,更与澳门三湾斜街平凡人家的生活息息相关。

澳门,是沉淀在时光里的一颗琥珀。过去几百年的世界风云中,它以华夏文明的原始根性立足,经历了受葡萄牙人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然而,中华基因顽强不灭,保留了东方文明的品质和神魂,并在种族融合、东西方文明融合的进程中达成了文明自洽,是大中华文明圈里一朵瑰丽的奇葩。回归祖国后,澳门人不仅找到了文明自信,更感受到祖国母亲的关爱,不仅在抵抗经济危机、自然天灾之时更从容自信,而且搭上了中华文明复兴的快车,实现了高速发展,大幅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福利优厚,国际地位日益增高,成为祖国面向世界尤其是面向葡语国家的一扇重要窗口。

《澳门人家》作为纪念澳门回归20周年的献礼之作,不仅应该是澳门廿载发展历程的见证,更应该像一段温情历史的人文回响。笔者庆幸,恰是这次创作机会,给了我们一个回望历史的契机,也为我们提供了感悟澳门、了解澳门的可能。

在我们的笔下,三湾斜街是一条古老的街道,它有三道弯,藏着澳门最朴素的生活伦常。这个故事,就从这条街的红尘生活入手。对生存在这条街上的梁姓一家人回归前后的变化,尤其是家庭成员命运变迁的描述,是故事的重要任务。梁家,永葆“中国心”的三代人,情缘纠葛,离合聚散;“梁家大屋”的失散与复得,夫妻情谊的破裂与弥合,家庭的分崩与团聚——无不蕴含着关涉“回归”的隐喻。

正如前文所述,回归20年来,澳门发生的具有历史节点性的事件,会点点融入我们的故事。20年间澳门百姓丰富而复杂的感受,也会以细腻的方式加以表达。尤为重要的是,回归20年,内地与澳门深有意味的关联是更重要的叙事基点。于是,有了“闯入者”文扬,一个有为有爱的内地青年,有了他在三湾斜街的足迹,以及他和澳门姑娘梁舒的情感经历。文扬给澳门的城建带来了他的学识、智慧,给三湾斜街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气息;甚至于在某种意义上,是他解开了梁家、马家隔代的恩怨。这位闯入澳门的内地客,对三湾斜街和梁舒的情感依恋,喻示了内地和澳门同胞过去20年心灵与感情的契合——真正的“回归”,是内在而久远的,是精神归宿上的共鸣。归根结底,澳门回归不是简单的在主权上回归祖国,而是澳门百姓、内地同胞双向互动的心灵回归。

诚然,在面向大众的叙事语境里,一切主题内涵的传达都需依附于形象生动的表达。《澳门人家》的故事里,也不乏“传奇”元素——家族恩怨、商战、情感纠葛;但这些元素都尽力服务于更贴地气、更有现实主义气质的民生细节、红尘琐事。宏大的历史演进,只是故事铺陈的舞台,在看似细水长流的平民叙事里,创作者尤其需要自省的是:避免概念化的说教,用有性格魅力的典型人物,用引人入胜的故事,用有感染力的细节和情节,还原过去20年澳门的人文气象,传达澳门人兼容并蓄、吐故纳新的人生哲学。

地域、气候、经济形态以及历史人文积淀使然,港澳文化和岭南文化气质大抵可以概括为开放兼容、重商务实、开拓进取,以及平民意识的普泛化。提炼出契合澳门地域特征以及澳门人人格特征的精神素质,是《澳门人家》创作中致力于探讨的课题。“有信,有心,有信心”——行事做生意讲究信誉,为人待人交付真心,直面风雨坎坷,对未来葆有信心——梁记饼家这七字店训,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股精神气质,它源自这片土地上悠久绵长的道德传统,也折射出平凡的澳门人沐雨栉风、豁达奋发的人生哲学。找到了这七字,无异于作品找到了精神之核,所有的故事、人物和情节也都有了精神的旨归和依托。

注释

[1] 电视剧《澳门人家》,梁振华编剧,刘逢声导演,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出品,将于2019 年 12 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献礼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

猜你喜欢
湾区澳门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谁远谁近?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
澳门回归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