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发展的区域定位与对策思考

2019-01-15 03:34路海波
粤海风 2019年5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影视

文/路海波

在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推进过程中,影视产业具有什么样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影视产业在全国的影视文化发展布局中,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区域定位?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影视产业发展,或者说它的影视产品在文化表达和艺术形象塑造上,其个性特色如何(如果有的话)?而它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影视产品在文化表达和形象塑造上又有什么共性?这些,无疑都是需要认真考虑和回答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现在所说的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以及珠海、佛山、肇庆、惠州、东莞、中山和江门九个城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总人口已达7000万的广大区域。它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历史文献证明,在中国5000年的漫长历史中,粤港澳大湾区一直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到了19世纪中期,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分别使得香港和澳门在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下被强制性地“租借”去,近百年后它们才重新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回顾历史,省视当下,是为了要特别强调一个问题,即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特点是非常特殊的。它具有全中国其他地域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特点:首先,广东省曾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思想解放得最早,改革步子迈得最大,它率先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改革开放成果。至今,它仍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广东也是最具有革命精神的。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虎门的禁烟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以广东为根据地、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从广东兴起的北伐战争,之前毛泽东在广州兴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其后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培养大批干部等,都证明广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中国现代化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香港和澳门分别被西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100多年。特别是最近暴露的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殖民统治香港遗留的种种负面影响造成的暴乱,深刻说明香港年轻一代人存在严重的国族身份认同问题。有舆论指出,香港年轻人存在的国家身份认同问题的根源,一是英帝国主义长期的殖民统治和奴化教育使港人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意识淡薄,二是回归前后都存在媒体舆论及学校教育严重忽视甚至故意轻忽对港人进行国族认同的宣传和教育,甚至在大是大非面前故意误导青少年。此次暴乱过程中甚至有十几岁的青少年参与其中,就暴露了这样的严重问题。当然,这也特别令人担忧。有鉴于此,回看国家此前就推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决策,真的是远见卓识。该战略决策中包括“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在担负和完成上述伟大神圣历史使命的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影视工作者应该秉持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态度,坚信我们的影视创作可以为解决粤港澳中华主流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加强香港青少年及年轻观众的国族身份的认同贡献力量。众所周知,自电影诞生至今,它一直是最有影响力的、跨越语言障碍的文化传播媒介,甚至是全球性的传播媒介。对内,它能熔铸社会良俗,提振民心;对外,它堪称超级公关能手,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美国好莱坞就深谙此道。正如美国电影学者刘易斯·雅各布斯在其《美国电影的兴起》一书中所说:“由历史上最大规模娱乐工业所缔造的、并当作商品的那些‘好莱坞明星’,把银幕上的美国人形象,演成都是最有魅力、一帆风顺、凌驾一切而成为横扫世界的新大众文化的主要人物。

从某个单纯的实用意义上说,不管在国内还是放映机能够达到的远方,电影中的美国就成了大多数人心中设想的国度。”[1]对所谓自由民主的美国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表现为自美国建国后一直持续不断、延续至今的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而在美国人及好莱坞的这份骄傲背后,是他们以全球5%的电影产量,却占据了全世界75%电影市场的霸气。这或许可称为美国式的文化自信。

在地球的另一端,在具有全球性影响的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也敏锐地观察到电影的重要作用。1921年1月29日,他“在谈到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组织构成时建议艺术部总委员会下设电影分部”。“1922年2月,在同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谈及电影事业时,明确提出‘你们必须牢记,在一切艺术中,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电影’”。[2]正是在列宁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电影如《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保尔·柯察金》《乡村女教师》《共产党员》《州委书记》等曾经是那样地风靡全球,并曾经鼓舞着全世界向往社会主义革命的人们勇敢斗争。

70年来,中国电影也在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担负着精神武器的伟大作用。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九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改革的伟大号召,更具体推出了一系列诸如精准扶贫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举措。与此同时,国家延续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其中包括对电影电视事业的重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文艺界代表的讲话中,对电影工作提出了更加振奋人心的伟大目标:提升国家软实力,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在这一伟大历史使命面前,粤港澳大湾区影视的战略定位,首先无疑应该是认清使命,加强文化自觉,深深认识到自己是从属于这一伟大战略部署的。特别是应该重视在影视作品中采用各种手段强化对本区域尤其是港澳青年的中华民族国族身份的认同。当然,应该采用形象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和风细雨的、感人至深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耳提面命、生硬的标语口号的方式。在用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影响港澳青年一代加强中国国家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除了在市场上用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等文化产品直接从思想和感情上引导青少年的国族身份认同和中华民族自豪感以外,还应注意和采取在港澳学校教育中通过开设影视实践课程,引导学生拍摄爱国爱港题材的短视频和微电影,通过影像传媒的有效传播和独特影响力,使爱国爱港在港澳青少年中蔚为风气。长此以往,只要将中华民族国族身份认同在港澳的青少年一代的思想和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人才和思想的保证。这是百年大计,万年大计。

其次,应该进一步加深港澳和内地影人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港澳年轻影人的交流与合作。近些年来,许多资深香港影人立足于内地庞大的电影市场,依靠他们本身的勤奋学习和与内地的深度合作,在利用香港电影经验创作面向全国观众的主旋律商业电影大片方面成绩斐然。如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狄仁杰传奇》系列,吴宇森导演的《赤壁》,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及其正在拍摄中的《李娜》《中国女排》,成龙导演的《辛亥革命》《十二生肖》,周星驰导演的《功夫》《美人鱼》,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及其拍摄制作中的《紧急救援》,陈国辉导演的《烈火英雄》,李仁港导演的《攀登者》,刘伟强导演的《中国机长》,等等。这份成绩单极其耀眼,不仅题材丰富多彩,类型风格也非常多样化,关键是它们还都非常符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时代要求。这体现了这些香港导演对于中华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和完美表达,说明他们不仅拥有高度的艺术水平,同样也拥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文化自觉。但是相对来说,目前内地与香港年轻影人的合作还不够。这固然是因为香港年轻影人还没有成熟并形成规模,不具备较强竞争力,一时还难以物色到既符合市场要求又能带来良好口碑的合适的合作对象;也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培养机制,优秀的年轻影人比较稀缺。虽然近几年也出现了像以《七月与安生》和《少年的你》而闻名遐迩的香港青年导演曾国祥,但这样优秀的年轻香港导演毕竟太少。正因如此,假如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比如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学院,从联手培养爱国爱港、具有坚定的中华文化主流价值观的年轻电影人才开始,继而通过他们将来创作的具有以中华文化主流价值观为底色,同时兼具多元文化色彩的电影作品,那么对于用电影和电视艺术的形式,潜移默化引导港澳青年的中华民族身份的自觉认同,必将大有裨益。关于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学院,这里要多说几句。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和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中国电影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已成为电影强国。中国也拥有全球最好的高等影视教育,拥有像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香港演艺学院等优秀的专业戏剧影视演艺院校。但相对来说,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还没有一所规模覆盖面更大,能够把整个大湾区适龄优质戏剧影视类生源覆盖在内的戏剧影视院校。香港演艺学院历来只是主要面对香港的。如果我们能够在例如广东佛山(黄飞鸿、叶问、李小龙家乡)这样的地方成立一所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学院,向整个大湾区生源打开大门,并采用大师工作室或兼职教授的灵活方式,把内地和香港著名导演延揽到该教学体制中,为大湾区有志于从事影视工作的年轻人提供影视专业深造机会,那么积几代人之功,将来必能出现一大批爱国爱港的优秀影视人才,拍出更多符合中华文化主流价值观的影视产品,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多正能量的助力。假以时日,这样一幅远景,完全是指日可待的。

第三,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发展专项扶持基金。设立向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影人倾斜的各种专业专项青年电影扶持计划,例如编剧扶持计划(一剧之本、内容为上,没有剧本就没有电影)、导演扶持计划等。举行各种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甚至中学生为创作力量的以爱国爱港为主题的年度短视频微电影节、电影展和电影大赛。这样的扶持基金、扶持计划和电影节展与电影比赛应该常态化。世界性的经验证明,这样的平台特别有利于年轻影人的成长和被发掘。长此以往,必能发现和培养出一大批新秀影人,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可能由此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一个中国软实力桥头堡。它既能通过大湾区年轻影人创作的优秀电影所彰显的爱国爱港内容及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展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吸引和征服世界观众,展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更重要的是,这些优秀的作品必将深深影响一代又一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在他们的心中形成深厚浓郁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

第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且不说中国有那么多少数民族,他们有多彩灿烂的不同文化和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方式,即便在广袤的汉族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在风土人情、人文性格、文化生态方面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差异性和丰富性。鲁迅也曾论述过所谓“北人”和“南人”在地域文化和人文性格上的不同。这其实能够让我们创作出以正确导向为前提的更加多姿多彩的具有中国气派的电影作品。这里所说的多样化,尤其是指题材内容的多样化和类型风格的多样化,其实并不存在不可表现的题材内容,关键是怎样写、如何表现。曹禺大师的《日出》是描写旧社会交际花的陨落的,但《日出》写出了旧社会的堕落和灭亡的必然性。电影的多样化是由电影作为一门现代工业、始终伴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而不断进步的工业化属性所决定的。近年来中国电影的繁荣也有力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前述提及的徐克、陈可辛、林超贤、刘伟强、周星驰等香港导演的切身经历,包括内地的几代导演如张艺谋、冯小刚、郭帆、韩延、黄渤、陈思诚等创作的《影》《夜宴》《流浪地球》《动物世界》《一出好戏》《唐人街探案》等工业化程度高的作品都有力地说明,无论是内地导演还是香港导演,他们所拥有的丰富的商业电影经验,可以拍出水平很高的寓教于乐的主旋律商业电影大片来,使得观众的观影经验不仅充满娱乐,也借此获得了爱国主义情感的极大提升。

中国电影持续繁荣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除了国家持续不断地提供各种扶持电影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及我国高等影视教育不断培养出优秀电影人才等因素之外,各地区贯彻中央指示,本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理念,抓经济发展,同时也抓包括影视业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实现物质和精神比翼双飞的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粤港澳大湾区在这方面承担着艰巨的历史使命。而选准定位,制定合适的对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事业的持续繁荣和持续进步,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注释

[1] [美]刘易斯·雅各布斯著.美国电影的兴起[M].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15.

[2] [苏]列宁.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