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协作网在医联体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2019-01-16 05:02杜杏利廖家智陈安民赵忻蕊沈婉婉
中国医院 2019年12期
关键词:联体基层医院专科

■ 高 欢 杜杏利 项 莉 廖家智 陈安民 赵忻蕊 沈婉婉

1 背景

2017年4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医疗联合体建设成为了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任务。《意见》将远程医疗协作网列为第4种医联体组织模式,提出要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及远程培训等服务。

自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大数据”“互联网+”“虚拟现实(VR)”“区块链”等技术词汇不断涌现,已在各社会领域得到深入应用。“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的兴起与发展,证明了信息技术可以融入医学领域并帮助医学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能。

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2016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2014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要将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作为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2009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要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

可见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络是连接城市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院,尤其是偏远、薄弱地区基层医院的优秀介质,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提升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的重要路径。当前医疗联合体的建设与发展更应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络。

2 远程医疗协作的现实意义

2.1 减少大医院的期望成本

建立医联体的目的是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和这些机构面向的病人而言,最大的愿望就是借助医联体,使大医院的专家能下到基层医院进行技术指导及坐诊[1]。但这种愿望没有考虑到核心医院或大医院的实际运营及成本支出情况,往往难以落地。能够被大医院派下来担任技术指导的专家通常都是科室的业务骨干,而当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大医院自身本就面临着巨大体量的临床业务工作量。随着医联体基层成员单位数量的增加,增加派出专家人数或是延长支援时间,更加不切实际。此时,通过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将大医院专家的知识和技能传输到基层医院,同样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减少了大医院的期望成本。

2.2 有效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

善用远程医疗协作网能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研究发现,通过建立远程重症监护网络,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症监护能力,使重症患者死亡率及住院天数下降、转院率降低[2]。在医联体中应用远程心电图或实施远程心电监测,能明显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及院前急救时间,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时间,提高满意度[3-4]。远程医疗协作本质上是以网络为介质及时传递信息,使医疗指导行为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基层医院在需要的时候就可获得大型医院的技术支持,有效提升其诊疗服务能力。

2.3 增加优质资源使用价值

建立医联体内部的医疗协作网络,节省大型医院下派专家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专家足不出户就能够及时为大量基层疑难病例做出诊断指导,避免了病人旅途奔波,提升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使用价值。同时,《意见》提出建立区域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医联体内部的心电远程协作平台、放射影像远程协作平台等,也可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使用价值。核心医院以医联体为平台,利用远程技术,可以扩大服务半径,增加疑难病例收集概率,加强学科建设。从广义角度来看,理想化的远程医疗协作网络能打通不同地区、不同水平、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组织界限,使优质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能够缓解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从而提高区域医疗整体水平[5-7]。

3 远程医疗协作建设途径

3.1 远程医疗协作内容

通过远程医疗协作网络,使医联体内部成员单位的资源进行共享和连接。目前通过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可以实现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疑难病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远程教学培训及双向转诊服务等。

3.2 重点建立“科对科”协作机制

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为例,首先是与基层医院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以法律条款的形式规定双方关系与支援内容。其次是建立沟通联络机制,重点建设科室层面的联络机制,通过下派临时指导专家、开展大型联合义诊、接受基层医院人员进修培训、邀请参与学术会议等方式,使大型医院与基层医院各科室建立稳定联系。三是实行“科对科”精准帮扶,各业务科室之间建立稳定的远程专科技术协作关系,通过远程信息技术网络实现远程技术指导,基层医院成熟的科室加入我院发起的各类专科医联体。四是开展人员培训工作,包括专家授课、学术会议交流、短期培训、专科进修、远程教学等。五是通过远程诊疗协作系统,发挥胸痛中心、病理、影像、心电、检验和特殊检查等专科联盟的作用。六是建立网络信息双向转诊平台,畅通危重症救治绿色通道。七是开展区域健康管理工作和科研课题协同研究,提升基层医院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八是定期开展大型联合义诊活动,宣传医联体建设实效,吸引周边病人到基层医院就医。

3.3 发挥专科联盟实效

对于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稳定的医院,建设专科联盟或许是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技术协作模式。院级医联体关系的建立,往往会牵涉院领导及主管部门领导过多的精力,而技术协作与资源共享最终又需要通过专科进行落实。从院领导参与确立协作关系,到具体分布任务到具体一线科室,任务会经过层层分解与传递。如此,倒不如由科室发挥主观积极性,以专科特色医疗技术或特殊疾病诊疗项目为核心,组成以“专科对专科”协作为纽带的特色专科联盟,能够更为集中地进行同行专家之间交流促进与学科培训,从而带动区域学科发展。

4 思考与展望

4.1 医联体内应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络

远程医疗协作网络是整合了现代医学、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等不同领域知识与技术的产物。它延伸了传统医疗模式的空间和时间,增进了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方式、增加了医学专家之间的交流途径,能有效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明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能力。在当前全面推开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中,主管部门及医院管理者应关注其效果,积极推进远程医疗协作模式,切实提高医联体建设及发展成效。

4.2 加快实现医联体内医疗信息数据共享

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信息系统自成体系、互不兼容,导致病人的医疗数据在各医疗机构之间难以互联互通,“信息孤岛”现状仍未得到破除,致使核心医院难以利用远程医疗技术为基层医院病人开展医疗过程质量管理。事实上,早在2008年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推动的“医联工程项目”中,就已经实现了临床信息在23所医院的跨医院共享[8]。当前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医联体建设工作为契机,加快推广医院信息系统应用标准化,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医疗数据信息共享。

4.3 推进绩效考核,激励核心医院员工积极性

在推进医联体远程医疗协助网络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指导位置的核心医院往往是三级医院。其日常工作量就非常大,加上对基层医院的技术指导任务,尤其是下派支援专家,更是增加了科室的工作负荷。各级政府在推进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应按照《意见》,建立“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对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有实效的单位或个人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补偿,以激励核心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猜你喜欢
联体基层医院专科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腹腔镜下胃袖式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心电医联体建设需求分析及意义
安徽省医学会专科分会战“疫”在行动
重庆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成立大会召开
对基层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分析和思考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基层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附52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