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新品种青菜豆3号的选育

2019-01-16 05:02李全辉邵登魁侯全刚
中国蔬菜 2019年1期
关键词:菜豆株距区域试验

李 江 李全辉 邵登魁* 侯全刚

(1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2青海省蔬菜遗传与生理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 810016)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L.)起源于中南美洲,营养丰富,根据菜豆茎的生长习性可分为矮秧型和蔓生型两种(肖靖 等,2016)。近年来,许多科研单位积极开展菜豆育种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培育出的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有地域特色且已经通过鉴定并报道的新品种约 33个(杨仁健 等,2013;陈新 等,2015;郭伟民 等,2015;张红梅 等,2018)。当前青海省主要栽培的菜豆品种为西宁架豆,属于蔓生型品种,品质虽优,但结果期需要分批采收,生产周期长,不便于集中采收和长途运输,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笔者根据青海省冷凉的气候特点、地理条件和产品的市场需求,将高产、早熟、抗病、适合集中采收、省工作为菜豆主要育种目标,选育出矮秧型菜豆新品种青菜豆3号,生育期短,结果整齐,适宜一次性采收。从播种到采收需要68~75 d(天),产量高,适宜在青海省大部分地区一季栽培,同时,可作为黄河谷底贵德、尖扎、同仁、循化、民和等地粮食作物收获后的主要复种蔬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对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条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1 选育过程

青菜豆3号是从委内瑞拉引进矮秧菜豆材料A2007-1在2008年进行隔离鉴定评价时,发现变异单株,经过6 a(年)6代系统选育而成的矮秧型菜豆新品种;2013年在菜豆成株期进行农艺性状和纯度鉴定,株系0803纯度达到了100%,遗传稳定性优良。2014年进行春季新品系比较试验,0803结果集中,便于采收,产量水平表现优良。2015、2016年参加了青海省菜豆新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2016年12月23日经青海省第10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审定,命名为青菜豆3号。主要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乐都县,西宁市湟中县、大通县,海南州贵德县等地进行复种和间作示范,累计示范面积超过80 hm2(1 200亩)。

2 选育结果

2.1 品种比较试验

2014年开展青菜豆3号品种比较试验,试验地点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3号试验基地。试验于5月初进行,露地平畦点播,行距40 cm,株距20 cm,每穴2株,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0 m2。试验结果表明:青菜豆3号每667 m2产量1 862.3 kg,比对照青菜豆2号增产9.3%,差异达显著水平。

2.2 区域试验

2015~2016 年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试验基地,大通县 、互助县、乐都县、平安县、贵德县等地参加了青海省种子站组织的10点次青海省蔬菜新品种区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0 m2,露地平畦点播,行距40 cm,株距20 cm,每穴2株,试验于5月初进行,7月中下旬采收。试验结果表明(表1):青菜豆3号每667 m2平均产量1 976.4 kg,比对照青菜豆2号增产6.83%。

表1 青菜豆3号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2.3 生产试验

2015~2016 年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试验基地,大通县 、互助县、乐都县、平安县、贵德县等地共安排了10个点次的生产试验,对照品种青菜豆2号,试验点面积226.8~2 134.4 m2。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0 m2,露地平畦点播,行距40 cm,株距20 cm,每穴2株,试验于5月初进行,7月中下旬采收。试验结果表明(表2):青菜豆3号两年平均每667 m2产量为2 009.7 kg,比对照青菜豆2号增产4.67%。

2.4 抗病性

2016年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3号试验园的春季露地栽培生产试验中,以田间自然发病为准,在菜豆采收期对病害进行调查,田间未发现枯萎病和菜豆锈病。但在日光温室冬季生产试验田中发现青菜豆3号灰霉病发病率为15%,对照青菜豆2号为60%,表明青菜豆3号田间对灰霉病的抗性强于对照青菜豆2号。

表2 青菜豆3号生产试验产量结果

2.5 品质

2016年8 月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检测,青菜豆3号鲜荚中干物质含量 433.80 g·kg-1,总糖 27.30 g·kg-1,蛋白质 16.90 g·kg-1,淀粉 4.66 g·kg-1,纤维素 10.80 mg·kg-1,VC 88.80 mg·kg-1,分别较对照青菜豆2号蛋白质含量高4.97%,VC含量高11%,纤维素含量低5.26%,总糖含量低11%。嫩荚绿色,质地脆嫩,风味独特,适宜生炒或蒸煮后凉拌,豆粒适口性好,商品性优。

3 品种特征特性

矮秧型菜豆青菜豆3号属有限分枝类型,植株矮生,直立性好,紧凑,株高50.32 cm,开展度47.47 cm;主茎绿色,茎基部为淡紫色,主茎粗0.56 cm;叶色深绿,花色淡紫色,单株花序数9.86序;荚簇生,长圆棍状,荚面质地光滑,嫩荚横切面近圆形,嫩荚绿色,微弯曲。嫩荚长15.57 cm,宽1.05 cm,厚0.62 cm,平均单荚质量6.59 g,单株荚数23.7个。种子肾形,种皮黑色,种子长1.40 cm,宽0.63 cm;每荚种粒数为6粒,百粒重37.8 g。适合一次性集中采收。从播种到采收需要68~75 d(天),全生育期120 d(天)左右。平均每667 m2产鲜豆荚2 000 kg,高产田产量可达2 500 kg。适宜在青海各地日光温室周年栽培及海拔1 650~2 300 m的地区春夏或夏秋茬露地栽培或复种。

4 栽培技术要点

播种前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3 000~4 000 kg、磷酸二铵30 kg、氯化钾15 kg,结合整地深翻入土壤中。采用平畦点播,行距40 cm,株距20 cm,每穴点播种子2~3粒,出苗后每穴定苗2株。全生育期灌水3~4次,初花期结合浇水追第1次肥,每667 m2施入三元复合肥(N-P-K为15-15-15,下同)20~25 kg,结荚期追肥1~2次,每667 m2施三元复合肥20 kg。嫩荚初长足为商品采收期,荚表面转为淡黄色时为种子采收期。主要病虫害有枯萎病、锈病、叶斑病、疫病、蚜虫、豆荚螟、斑潜蝇、螨类等,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猜你喜欢
菜豆株距区域试验
云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甘肃省冬油菜区域试验现状及应对策略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
巧解“植树问题”
菜豆娃娃
菜豆之音
2008年襄樊市中稻品种区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