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西藏土著鱼类幼鱼水温耐受性的初步研究

2019-01-17 01:55曾本和张忭忭牟振波刘海平周建设王万良
水产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幼鱼土著摄食

曾本和,张忭忭,牟振波,刘海平,周建设,王万良

(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水产科学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32 )

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younghusbandiyounghusbandi)、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oconnori)、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dipogon)主要生活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占雅鲁藏布江渔获物的63.47%~85.54%(米林—日喀则)[1],是西藏土著鱼类优势种。雅鲁藏布江生态脆弱,加上高原河流饵料较少,温度低,鱼生长缓慢,性成熟周期长,若鱼类生态被破坏,将极难恢复。目前西藏土著鱼类生态正遭受严峻考验:首先,雅鲁藏布江上水电站的建成和生活污水的排入,导致水域环境改变,生境片段化极大威胁到土著鱼类;其次,随着经济、旅游业的发展和内地人口的迁入,近年对西藏鱼类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过度捕捞的现象;再者,近年来雅鲁藏布江外来物种入侵严重,本土鱼类生存空间大大减少,资源量严重缩减。20世纪70年代末,雅鲁藏布江的裂腹鱼体质量为500~1000 g/尾,2010年渔获物体质量为200~709 g/尾[1],说明西藏土著鱼类小型化严重。目前,有关拉萨裸裂尻鱼、异齿裂腹鱼、双须叶须鱼研究主要集中在年龄与生长[2-4]、人工繁殖技术[5-6]、个体生物学和种群动态[7-8]等方面,而水温耐受能力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笔者对这3种西藏土著鱼类进行了水温耐受力试验,以期丰富其相关生物学资料,并为其人工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

试验鱼为2017年3—4月西藏土著鱼类增殖育种场人工繁殖的幼鱼。拉萨裸裂尻鱼为3月龄,体长(20.43±2.03) mm,体质量(0.08±0.03) g;异齿裂腹鱼为2月龄,体长(13.58±0.53) mm,体质量(0.02±0.001) g;双须叶须鱼为3月龄,体长(21.79±2.06) mm,体质量(0.10±0.01) g。选取体质健壮、无病的鱼各90尾,分为3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设3个平行。其中,2个试验组为升温、降温试验,1组为对照。

1.2 试验方法

耐高温试验:选取试验鱼30尾,分为3个平行,放入带充氧装置的大圆盆内(直径50 cm,高度30 cm),静养24 h以上,使试验鱼适应环境。自试验鱼原来的饲养水温(12 ℃)开始,用LED FP-338自动恒温加热棒(温度波动±0.5 ℃)升温,并用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精确度0.1 ℃)校正恒温加热器和记录温度值误差。按每1 h上升1 ℃升温[13],适应3 h,观察并记录鱼的死亡率、摄食情况、活动情况及鳃呼吸频率等。以试验鱼死亡50%的水温作为临界水温[14]。

耐低温试验:选取试验鱼30尾,分为3个平行,放入带充氧装置的小盆内(直径20 cm,高度15 cm),静养24 h以上,使试验鱼适应环境。自试验鱼原来的饲养水温(12 ℃)开始,用上海胜卫SPX-250恒温培养箱(温度波动±0.5 ℃)降温,并用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精确度0.1 ℃)矫正恒温培养箱温度和记录温度值误差。降温按照每1 h降低1 ℃[13],适应3 h,观察并记录鱼的活动情况、鳃呼吸情况等。以出现试验鱼死亡50%的水温作为临界水温[14]。

试验过程中,投喂6次/d(2:00、6:00、10:00、14:00、18:00、22:00),按照试验鱼体质量1%~2%少量投喂,投喂0.5 h后吸出残饵。换水2次/d(使用和试验水温相同的水),pH 8.0~8.5,溶解氧>6.0 mg/L。

2 结 果

2.1 3种西藏土著鱼类对高温的耐受性

3种西藏土著鱼类对高温的耐受性见图1。对照组3种西藏土著鱼类均无死亡,活动正常。试验组拉萨裸裂尻鱼在水温低于27 ℃时活动正常,出现少量死亡,死亡率6.67%;水温≥28 ℃时不摄食;29~30 ℃时,少部分活动减弱,出现少量死亡,累计死亡率16.67%;31~33 ℃时,部分鱼侧游,呼吸加快,部分鱼反应急躁,累计死亡率73.33%;34 ℃时,鱼间歇性上蹿,呼吸急促,不久便死亡,累计死亡率100%;通过回归统计,极限高温为32.3 ℃。异齿裂腹鱼在水温低于25 ℃时活动正常,极少出现死亡,死亡率10.00%;水温26 ℃及其以上时不摄食;27~31 ℃时,少部分活动减少,呼吸加快,出现少量死亡,累计死亡率16.67%;32~33 ℃时,部分鱼侧游,呼吸急促,部分鱼反应急躁,累计死亡率56.67%;34 ℃时,鱼间歇性上蹿,呼吸急促,不久便死亡,累计死亡率100%;通过统计,极限高温为32.4 ℃。双须叶须鱼在水温低于26 ℃时活动正常,极少出现死亡,死亡率3.33%;高于27 ℃后不摄食;28~31 ℃时,部分鱼侧游,呼吸急促,部分鱼间歇性上蹿,反应急躁,累计死亡率96.67%;通过回归统计,极限高温为30.2 ℃。

2.2 3种西藏土著鱼类对低温的耐受性

对照组3种西藏土著鱼均无死亡,活动正常。试验组拉萨裸裂尻鱼逐渐降温过程中均未出现死亡,在水温8~11 ℃时活动正常;低于7 ℃不摄食;3~4 ℃时,部分鱼活动缓慢;0~2 ℃时,鱼基本不活动,呼吸微弱,无死亡。异齿裂腹鱼在水温8~11 ℃时活动正常;低于7 ℃不摄食;3~6 ℃时,部分活动缓慢;1~2 ℃时,鱼基本不活动,呼吸微弱,无死亡;0 ℃时部分鱼休克,死亡率60.0%。通过统计,极限低温为0.4 ℃。双须叶须鱼逐渐降温过程中均未出现死亡,在水温7~11 ℃时活动正常;低于7 ℃不摄食;3~5 ℃时,部分活动缓慢;0~2 ℃时,鱼基本不活动,呼吸微弱,无死亡。

图1 随着温度升高试验鱼死亡情况

3 讨 论

3.1 3种西藏土著鱼类对温度耐受性

水温是鱼类养殖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鱼类属于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其摄食和代谢等[15]。本试验通过对比各温度下西藏3种土著鱼类幼鱼摄食状况、活动情况及呼吸频率等各种行为特征,推断出拉萨裸裂尻鱼幼鱼、异齿裂腹鱼幼鱼和双须叶须鱼幼鱼摄食水温分别为8~27 ℃、8~25 ℃和7~26 ℃,极限最高温度分别为32.3、32.4 ℃和30.2 ℃,极限最低温度为0、0.4 ℃和0 ℃。极限温度与光唇裂腹鱼(S.lissolabiatus)[16]、虹鳟(Oncorhynchusmykiss)[17]及齐口裂腹鱼(S.prenanti)[18]等大部分冷水鱼类接近,较日本黄姑鱼(Nibeajaponica)[19]、鲫鱼(Carassiusauratus)[20]等温水性鱼类及南亚野鲮(Labeorohita)[21]等热带鱼低。

表1 几种鱼类温度耐受极限值

3.2 3种西藏土著鱼类温度耐受幅特征

鱼类具有一个温度耐受的下限和上限,它们之间的范围被称为温度耐受幅[24],它是评价鱼类热耐受特征的重要指标。拉萨裸裂尻鱼幼鱼、异齿裂腹鱼幼鱼及双须叶须鱼幼鱼温度耐受幅分别为32.3、32 ℃和30.2 ℃,较大部分冷水鱼类高[16-17,22],这可能与西藏高原特殊的水域生态有关。经笔者调查发现,拉萨河曲水段昼夜温差最大可达7 ℃,雅鲁藏布江周年水温温差可达24 ℃[25]。这可能是导致3种土著鱼类温度耐受幅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幼鱼土著摄食
“贵蚕1号”“华康2号”对人工饲料摄食效果评价
中华大蟾蜍幼蟾的摄食节律研究※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购买锦鲤幼鱼有诀窍
土著节
购锦鲤幼鱼有诀窍
投喂频率对网箱养殖长吻鮠幼鱼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