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刊的噪音化设计

2019-01-28 18:36□文│应
中国出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康平书刊噪音

□文│应 艳

噪音化设计是当今书刊设计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亚洲传统视觉文化和美学为基础而建构的理论体系,吸纳了欧洲现代设计理念,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东方书刊设计学说,是对以欧美为中心的书籍设计体系的挑战,彰显了亚洲美学理念、哲学在书籍设计领域中深厚的文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广泛的共鸣,深刻地影响二战以来世界书籍设计的潮流。噪音化设计是当代日本著名设计大师和理论家杉浦康平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全新的书籍设计理论与方法。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设计艺术实践中,杉浦康平实践并不断完善了这一理论,使其成为20世纪以来全球书籍设计领域最重要的建树之一。正如中国书籍设计第一人清华大学教授吕敬人所说:“杉浦康平是现代书刊设计实验的创始人,视觉信息设计的建筑师。他将西欧的设计手法融入东方哲理和美学思维之中,赋予设计全新的东方文化精神和理念。他在书刊中注入现代编辑设计的生命和手段,形成了引领平面信息载体的独树一帜的杉浦设计语言:悠游与混沌与秩序之间。”[1]

一、噪音化设计的文化语境与渊源

噪音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辞典学意义上是指杂乱无序的声音,与音乐学中的乐音是反义词,在美学意义上与有序、比例等审美范畴是对立的概念。杉浦康平把这一概念运用于设计领域,来说明书刊的视觉表达是在驳杂共生的信息共同体中,蕴含着深层的有序化美感。古希腊以来的西方艺术观念,是以逻辑思维方式建构的审美体系,其审美范畴是以秩序、比例、匀称等建构的,柏拉图认为“‘尺度与比例的保持始终是美的’,……亚里士多德也保持同样的观点,他主张,‘美在于大小与有秩序的排列’,而美的主要形式便是‘秩序、比例与确定性’”。[2]在书刊设计乃至整个设计领域,话语主导权始终是由欧美来把控的,西方的审美理念与设计方法被视为金科玉律。噪音作为审美的对象,在西方乃至全球艺术史和美学史亘古未有。而噪音原本是一个听觉概念,何以引申用于书刊设计的视觉表现领域?这与杉浦康平的东方宇宙观和艺术思维观念有直接的关系,这一概念本身也具有浓厚的亚洲文化背景与审美传统的烙印。

1.噪音化设计最初来源于音乐的灵感

杉浦康平虽然是视觉艺术设计大师,却有着精深的音乐造诣,尤其热衷于现代音乐研究。西方文学和艺术大师哥德、雨果和贝多芬都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在西方美学观念中早已发现建筑与音乐尽管形式不同,但是却有共通的审美律动。因此,现代西方音乐的实验性创作,启迪了杉浦康平产生了噪音化设计的灵感。法国现代音乐探索者埃德加·巴雷斯和皮埃尔·夏凡尔等人,在创作现代音乐时,把自然界的声音与乐器的声音糅合在一起,创作出全新的音乐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杉浦康平意识到,古典时期的秩序已经被工业化时代喧嚣与无序所取代,由此决定了当今视觉艺术环境的特质,作为审美主体的受众,在缤纷繁杂的视觉信息语境中,建构全新的审美接受范式。亚洲与欧洲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截然不同,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形成了盘根层叠的状况,这种繁杂与秩序的有机统一,正是延续几千年文脉的亚洲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噪音化设计的文化渊源。因此,书刊的视觉设计与表现必须适应这种视觉语境的变化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表面的无序之中创造出深层有序的视觉语言和视觉形式。

2.噪音化设计植根于中国和亚洲传统文化的设计哲学理念

杉浦康平几乎走遍了亚洲各个国家,深入地考察了亚洲文化的发展脉络,这对他提出噪音化设计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噪音化设计理念尤其受到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杉浦康平对道教有深入的研究,把道教哲学视为人生的圭臬。他认为宇宙运行的“道”在于繁杂与秩序的相互依存和转换,设计也是这一宇宙规律的反映。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杉浦康平醉心于研究亚洲设计的语法,1984年在《银花》杂志连载他的“万物照应剧场”的研究论文。他从《周易》和佛家的哲学中汲取了思想的营养,将阴阳互生与循环往复的思想与视觉设计联系在一起,提出“一即二,二即一”,太极就是由阴阳而生的两仪,蕴含了生命本源的“道”,彼此对立转化,《周易》云“物相杂,故曰文”,杉浦康平认为设计也适用于宇宙间这一普适性的原则,这正是噪音化设计的哲学基础,因此书刊的噪音化视觉设计正是在无序中能够发掘出有序的美感。吕敬人说:“杉浦大胆地发掘出一大批图像群,它们曾是亚洲许多名不经传的民众心中拥有的共同图腾,也是人们长久记忆中遗留下来的神话;如今,这些渐渐被遗忘的固有文化传统又重新焕发出奇异的光彩。”[3]

3.噪音化是设计的理念,也是设计的方法

噪音化设计首先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强调书刊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书刊本身,而是要从设计的社会语境和文化传统出发,发现隐藏在繁杂现象背后的“隐喻”性内涵,挖掘出设计中多样性的统一。同时,噪音也是一种运用多元化的设计元素和设计语言的方法。吕敬人教授总结出了噪音化设计的十种方法。他认为人的眼睛能够有效地感受到微尘噪音的可行性方法,视觉能够直接感应到噪杂纷乱的图形作为主题,这就是噪音化设计的本质。在书刊设计中,将不同的图形、文字、符号组合与拼贴,就会产生异化的视觉形态;将色彩三原色通过剥离、填充、抽取等不同方法,就能产生五彩斑斓的噪音化色彩效果;噪音化设计是一种“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视觉效果,通过打破原有的设计思维定势,创造一种新的设计语言,在混沌中彰显新的视觉秩序。

二、噪音化设计形成与发展的轨迹

噪音化设计的提出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这是杉浦康平在书刊设计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这一理论仍然在完善中,但其基本框架已经比较成熟。通过对噪音化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梳理,我们把杉浦康平的这一理论形成与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噪音化设计的实践;上世纪60年代在西德乌尔姆造型大学任教,吸纳了欧洲的设计理念,丰富了噪音化设计的理论;上世纪70年代,杉浦康平进行了“噪音编排设计”实验,在噪音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上世纪90年代初,杉浦康平用东方的生命观照的哲学思维,来重新审视视觉设计蕴含的生命活动的内涵,赋予了噪音化设计以丰富的东方哲学的思想内涵,把噪音化设计理论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1.“自我增殖”与噪音化设计的形式探索

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历了二战的失败,整个社会弥漫着压抑与悲观的情绪。在美国占领下,日本的书刊设计全面转向商业主义和实用主义,亚洲的文化特色被逐渐消解和边缘化,人们期待着在书刊设计界有全新的视觉体验,来点燃内心深处蕴藏的活力。这一背景触发了杉浦康平开始噪音化设计形式的最初尝试,即用抽象的几何图形和透明的混合色彩来表现噪音化组合的效果,他连续获得日本宣传美术会奖等系列大奖,引起了设计界的关注。噪音化设计方法基本定型后,杉浦康平将它运用于其他平面设计中,他运用直线条进行黑白的视觉处理,通过切割、分解、连接整合成新的图像,产生了混搭的噪音效果,并结合印刷工艺,创造出“自我增殖”的噪音设计方法,把“投影”效果融合到图像设计中,通过凹凸的视觉效果形成了噪音化节奏感,形成了富有层次和律动感的视觉表现效果,给人以全新的审美体验。这一设计方法至今在平面设计中仍被广泛采用,成为一种视觉设计的重要法则。

2.“复眼”与噪音化设计的理论思考

1964年和1966~1967年,杉浦康平两度赴西德乌尔姆设计学院(Ulm Design School)任教。这是德国二战后试图恢复包豪斯运动的实验中心,它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从大处着眼,从细节着手”的乌尔姆模式。杉浦康平认为,乌尔姆的设计理念至少领先世界20年。他以欧洲文化为参照系,对比亚洲与欧洲在设计文化上的差异,在吸纳了欧洲设计领域的先进理念的同时,进一步用亚洲文化本位的视角对噪音化设计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即如何把噪音化设计由过去的句法层面转换到语义层面,通过对宇宙中噪音现象的形而上的思考,延伸到设计领域,使书刊的视觉表达能够呈现出宇宙普适性的意涵。西方的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受到了西方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似乎只有非此即彼的Yes或No。但是在亚洲的文化传统中,更多表现出多元化的兼收并蓄和复杂性中的有序统一,在书刊设计领域中也是如此,任何视觉现象往往并非一目了然,而是充满了驳杂与繁复。于是杉浦康平创造出“复眼”的概念,用以深入地阐释噪音化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他对西方的“少即多”的“减法”设计理念反其道而行之,采用“繁复”的“加法”设计。因为“减法”更能表现西方的“秩序、规则”的审美理念,而“加法”更符合亚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文化传统。杉浦康平说,“‘它将喧嚣赋之以形’这是我以亚洲为主题的设计核心”。[4]因此,杉浦康平开始自觉地将汉字和亚洲传统文化中的图形运用于书刊设计中,以表现具有东方审美意味和哲学理念的噪音化设计的内涵。

3.噪音化设计的转向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杉浦康平开始了“噪音编排设计”实验,代表着噪音化设计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转向与提升。在早期的噪音化设计中,杉浦康平主要着眼于形式上的“繁杂与秩序”的统一,或者说是形式化的噪音化设计。为此,他提出了“自我增殖”的概念,即通过驳杂多样的设计元素的组合,以形式上的繁杂与秩序凸显视觉传达的审美张力,达成“自行演变繁殖图形”的效果,充满了几何图形变幻的形式美感,其代表作有《音乐艺术》杂志和《永井正一》图书等。自西德乌尔姆设计学院回国后,杉浦康平从形式上的繁杂与秩序,转向了内容上的繁杂与秩序,把形式化视觉引申到视觉的内涵语境。这是噪音化设计理论的一次重要蜕变,即由以视觉主导的形式设计转向内容设计。为此,他开始了“噪音化编排设计”实验,将视觉的噪音化元素与文字直接呈现在封面上,创造出“能够阅读的封面”“会说话的编排设计”(talking typography),在1968年1月号的《SD》杂志上作为一种实验性尝试,第一次开始了这种“内容主导”的噪音化设计。此后,在《银花》杂志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设计原则,由此“噪音编排设计”实验取得巨大成功,也标志着噪音化设计从实践到理论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对日本乃至全球的书刊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4.噪音化设计与生命哲学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杉浦康平将生命哲学引入到噪音化设计之中,他所说的噪音概念已经脱离了视听感知的范畴,延伸到了生命和宇宙的领域。这种思考方式本身带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设计领域,把设计置于宇宙或人类生命活动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噪音化设计理论走向了哲学的高度。他有一句设计名言“一本书不是停滞某一凝固时间的静止生命,而应该是构造和指引周围环境有生气的元素”,充满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这一时期杉浦康平的噪音化设计思想称之为“喧闹与低语”。将噪音化设计与生命哲学联系起来,与亚洲文化对杉浦康平的深刻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与繁荣于工业革命的欧洲文化不同,亚洲文化延续了几千年来“万物有灵论”的传统,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文字与图像也不例外,都是有神性感应的存在。尤其在日本佛教、儒教和神道教都浸染了这种千年传承的神性思想,其核心就是生命主宰着世间万事万物,包括设计也是如此,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杉浦康平对生命的这种迷思来自于印度宗教身心同一的实践心法,即从物质的束缚中寻求生命的自由,从身体投射出来的“宇宙像”中感受世界的图像。而这种神性的生命形式集中表现在以汉字和亚洲图像之中。基于这种生命哲学的感悟,杉浦康平在1997年出版的《造型的诞生》一书中,提出了噪音化设计的“万物照应论”。他说,“感受‘造型’之美,并为之感动。这种感受力的源点必然受作用于无数生命体为生存不惜一切的真挚勇敢的行为,以及由这种行为培育起来的深刻的审美意识”。[5]这是对噪音化设计与生命哲学关系的精辟阐释。

三、噪音化设计与文字表征

文字在噪音化设计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杉浦康平的噪音化设计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以汉字为核心的文字展开的。与印欧语系的表音文字不同,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不仅有表意功能,还有造型功能,为书刊的视觉传达提供了独特的设计元素与表达方式。以汉字为代表的文字与造型体系,不仅代表了延绵五千多年的文明类型,而且是解开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密码。杉浦康平将汉字的文化渊源与书刊设计贯通起来,构建了噪音化设计与文字表征的设计体系。为此,杉浦康平长期专注于汉字与设计的研究,形成了系统化的设计理论。正如吕敬人所说,“他对文字研究一如对音乐的爱,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他在《活字礼赞》一文中提出汉字造型的直角思想,其起源为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学说;他为‘写研’做了解汉字专题的年历,连续了20年;他编著的《文字的宇宙》《文字的祝祭》充分体现了‘杉浦文字论’学说的结晶”。[6]总之,杉浦康平的设计实践与理论以文字为切入点,建构了文字生态圈、文字的生命造型,以及噪音·文字·图像共生模式等学说,为噪音化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文字生态圈

文字生态圈是杉浦康平与图片植字生产商“写研”从1975年起,连年合作监制的日历系列出版物的名称,目的在于对于世界的各种文字表征赋予更多元化的色彩,也反映了杉浦康平在噪音化设计中的文字观念。噪音化设计这一概念本质上反映了多重的视觉与文化生态关系,即任何设计内容都依托于繁杂的视觉环境与文化语境,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在这种复杂多样的关系中,寻找与建构和谐的生态关系。文字作为这一设计生态链中的最重要一个环节,一方面,需要通过吸纳和整合其他元素,达成设计的目的,并有所创新。他以“京剧的脸谱文字”为例,“这是额头勾‘寿’字的脸谱。黑在京剧为忠诚之色,加上额头印文,表现武将的忠心,与文字秘藏力量的双重意义,于是不寻常的符咒力依附在身上,可视为古代‘纹身’和武将面具的痕迹”。[7]这个例子生动地表达了噪音化设计中文字生态圈的关系;另一方面,文字在表意与造型功能上要基于蕴含的语义与造型,构建自身的生态圈,因为任何一个文字并不仅仅是其表面的涵义,以及直观的造型感觉,还有深层的文化语境内涵和造型语义,“‘寻’字同时与右手和左手相联系,使两手相绞呈涡旋。而‘神’字中是右旋和左旋的闪电涡旋相互联结,隐含其中。‘寻’和‘神’都与右旋和左旋之力有关。这些文字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对称性”。[8]所以,在汉字设计中,“各种各样的造型粉墨登场,表现得栩栩如生,向人们阐述‘型’与‘灵’的关系”。[9]

2.文字的生命造型

杉浦康平认为,文字与噪音设计有着天然联系。文字不仅为视觉设计提供了释义的语境,而且文字本身也构成了设计的视觉元素。“对于文字来说,十分重要即它是‘声音的承载物’。文字并非仅单纯反映眼睛所见之物,同时也反映了发生在这世界上的许多声音”。[10]从生命哲学的理念出发,杉浦康平还认为以汉字为代表的文字是具有灵性的,灌注了生命的活力。他说,“它们曾经是借助‘身体律动所产生’的符号。汉字虽然被称为象形文字,但思考它的成立过程,会发现其造型背景潜藏着自然风景的反映、动物姿态的记录,以及人类各种姿态等所谓身体行为的表现,它们将活力注入文字”。[11]因此在书刊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单个文字自身具有的生命力表征特性,还要充分考虑文字与其他视觉环境要素的生命气场的匹配性,形成设计整体的生命力律动效果。

3.噪音·文字·图像共生模式

汉字在杉浦康平的噪音化设计理论建构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汉字具有表意、造型与音韵的三重特征,且汉字的笔画与结构复杂多样,与图像互动结合,构建了特殊的时空关系,为书刊的设计造型创造出无限可能性。与西方表音文字不同,汉字具有音、形、意三位一体的表征功能和审美互文性,能够贯通与转换多重维度的语意、象征和审美表现方式,达成书刊设计这一特殊的视觉审美场域。《说文·序》云:“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汉字表达源于对事物的描摹,融理性认知与感性表达为一体,形成了表意和赋型双重表征功能,能够声以传韵、言以意达、形目以美。因此,汉字在语义上是认知与思想传播的符号,在视觉表达上又是图像视觉表现的审美对象。基于汉字的这一特性,杉浦康平把噪音、文字与图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三位一体共生的模式。他说,汉字的图形元素多而复杂,将字形退回到原型,很容易还原为绘画,形成噪音。因此,汉字具有噪音设计并与图像融合共生的先天优势,能够与图像相互依托、相互渗透,形成噪音化设计的效果。为此,杉浦康平在《瀚苑》《真知》等杂志开始了噪音·文字·图像共生模式设计的实验,他通过文本的视觉元素在空间上的比例、大小、直线与曲线的分配,在文字、图像的复杂多样性中隐含了秩序与规则,寓美感于混沌之中。

注释:

[1]吕敬人.杉浦康平——现代书籍设计的先行者[J].装饰,2007(4)

[2]符·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169

[3]杉浦康平.旋:杉浦康平的设计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2013:6

[4]杉浦康平.疾风迅雷:杉浦康平杂志设计的半个世纪[M].北京:三联书店,2006:181

[5][6][8][9]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8,26,213

[7][10][11]杉浦康平.文字的力与美[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4:88,1

猜你喜欢
康平书刊噪音
2023年精品书刊订阅
科技书刊阿拉伯数字及汉字数字的用法
陈康平、吴轲作品
噪音,总是有噪音!
康平张家窑林场长白山辽金遗址简介
无法逃避的噪音
噪音的小把戏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康平博物馆馆藏金代石经幢浅析
康平纳:传统纺织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