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困境*

2019-01-28 18:36李惊雷
中国出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闻业人工智能技能

□文│李惊雷

在2016年的世界经济报告中,人工智能被预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代表,比尔·盖茨称之为“计算机科学界,人人都想要摘下的圣杯”。[1]2017年7月,我国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2]人工智能发展的迅猛之势可见一斑。

2017年12月26日,新华社在第五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上,推出了第一条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新华社发布国内首条MGC视频新闻,媒体大脑来了!》。这一时刻被认为是“值得记录的历史性时刻,人工智能与媒体间的融合将更加深入、全面”。[3]“媒体大脑”平台的建构,具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新闻业拥抱人工智能的姿态,从发展趋势上也意味着新闻传播业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业态的影响迅速而又巨大,人工智能的介入使新闻业的各个环节或领域都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影响不仅仅只停留于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基于人工智能而带来的新闻传播理念的创新。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体即新闻从业者,在素养与技能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等也应具有新的内容。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重镇,新闻教育领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这种影响和变革已被普遍认可,在新闻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似乎也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自觉。但是这种“自觉”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怎样的?人才培养的效果如何?本文尝试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思考。

一、人工智能对新闻业及新闻人才需求的影响

人工智能是指计算机通过对人脑功能的模拟,进而具备一定程度的人类的认知、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讲人工智能是“由人类所制造的智能,也就是机器的智能。”[4]作为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目前人工智能研究的领域涉及机器学习、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当下所形成的人工智能的热点效应,更多是指应用层面,由于人工智能的介入使许多领域具有了智能化发展的趋势。

新闻业是指以新闻传播为核心的传播实践行业。从古登堡到现在,技术的身影熠熠闪烁在现代新闻业的发展中。传播技术形塑着新闻传播的框架与模式,也是不同历史时期新闻传播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一直在探讨互联网技术对于新闻传播业的影响。当下,互联网已成为共识的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大数据技术的萌芽和应用,为人工智能技术找到了恰当的运用方式;而云技术和算法技术的普及化,又为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提供支持,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得以应用的必要条件”。[5]在相互勾连和迭代的技术背景下,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正在也必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完全中立的,技术逻辑是人类的价值观念的体现。当其作为技术工具出现时,又必然与日常世界的实践逻辑相结合。并且,现代技术的发展带来整体性的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因此,认识与理解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影响,既要分析对于传播实践要素的影响,同时也要看到传播生态的变化。

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一般而言,新闻生产流程具体由采访、写作、编辑、发行等环节构成。根据新华社的介绍,“媒体大脑”的新闻生产过程是“通过摄像头、传感器、无人机等方式获取新的视频、数据信息,然后经由图像识别、视频识别等技术让机器进行内容理解和新闻价值判断”,[6]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新闻稿件,继而进行相应的新闻分发或推送。很明显,这个过程从形式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写编发的流程。新闻信息由人工采编转而为机器采挖,新闻价值由机器算法判断,新闻播发由算法选择进行分发或推送。“算法依靠人工为它写入的运行法则进行计算,由此对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加以筛选,并研判事实,引导用户的价值判断”。[7]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影响可以称之为一场“算法革命”。

其次,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生态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播生态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等均呈现多元化的样态,进而深刻地影响甚或改变着新闻业自身的发展。近年来,新闻媒体纷纷建立融媒平台,便是对技术影响的积极回应。人工智能的介入,将会进一步影响传播生态,加大新闻媒体转型改革的步伐,同时也为新闻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问题。

最后,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整个新闻业态的影响。新闻生产流程、传播生态等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作为整体新闻业态的变革。新的传播技术造就了多元的传播生态,使得新闻媒体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复杂和激烈。如果说曾经的竞争发生在不同载质的媒体机构之间,而在当下,随着传播格局的变化,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的新闻媒体必须在转型的方向、发展的布局、结构的调整等方面正视人工智能正在带来的变化。

从技术发展的过程来看,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已经使新闻传播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人工智能的介入,强化了这种变革的状态。有市场研究机构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新闻业带来“雪崩”似的影响,典型的表现便是“机进人退”。[8]从本质上来讲,人工智能不能绝对替代人的工作。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无论是传播要素抑或传播生态,都在产生着颠覆性的变化,因此新闻业将面临更多的危机,遭遇更多的挑战。这些危机与挑战,非常显在地聚焦在新闻从业者这个群体上。人工智能迭加着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深度发展,使得新闻从业者的技能和素养在新闻媒体的变革中显得局促和褪色,新闻人才的培养也成为新闻教育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

人工智能对新闻业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反映在对新闻人才的要求上,主要体现在传播技能、素养和观念等方面。

技能是指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操作性能力。挟着互联网与大数据呼啸而来的人工智能对新闻业所产生的影响,从微观层面来看,表现在新闻生产各个环节上。从宏观层面来看,则是建构一种新的传播生态,塑造了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与阅读情境。本质上这种变化是围绕着传播的“受众”而展开的。在新的传播生态中,“受众”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被颠覆,这个群体既可为信息的接收者,又可为信息的传播者。同时,智能化的传播样态构筑了新型的阅读情境,阅读的需求更为多样。“受众”在一定意义上又演变为“用户”,单一的新闻表现元素已不能满足用户更为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作为新闻产品而言,全媒体、融合体已成为新闻媒体转型和发展的趋势。因此,“全媒体”技能成为新闻人才培养的方向,文字采写、视频图像拍摄与处理、数据挖掘与研判等则成为理想的新闻人才的职业技能内容。

与新闻技能相对应,新闻人才的素养则突出了新媒体技术的色彩。有人设想,未来的新闻采编角色既要具备采写能力,又要了解代码,是“内容编辑+程序员”的复合型角色。因此理想的新闻传播素养同时具有“采写+编码”的特点。

相比较新闻技能和素养,传播观念的改变则更为关键。新闻业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新闻编辑室内具体环节或流程的机械的调整,还遭遇着传播生态的颠覆性变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谁在传、传给谁、传什么、如何传等理念性问题逐渐凸显。

因此,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微观的新闻传播的技能的更新还是本质的新闻传播理念的变革,都成为新闻传播教育正遭遇的巨大的挑战。

二、新闻传播教育中的问题与症结

令人欣喜的是,新闻教育领域对于新媒体技术呼应的态度与行动是非常积极的。这一点可从对于新闻教育的研究论文与教育实践中关于教学模式的探索两个方面得到印证。

根据对中国知网的文献梳理,关于新闻教育的研究论文呈现出逐新媒体技术发展而动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就有学者敏锐地意识到互联网将会对新闻业造成革命性的影响,这也将成为新闻教育所要面对的挑战,进而提出“传媒技术的发展是新闻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传媒技术的更新应用也是新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9]进入新世纪以后,网络、新媒体、数据新闻、大数据、机器写作以及人工智能等,构成了新闻教育探讨的脉络。这些特点反映了新闻教育领域对于信息传播技术的敏感和前瞻。

同时,在新闻教育的实践层面,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发展,新闻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积极探索与新闻实践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在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中,无论加了多少的前缀与定语,“全媒体”人才基本上已成为国内新闻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由此而来的培养方向则往往是“一专多能”。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也非常强调新的媒介技术的教学与应用,从电脑文稿编排、新闻网页设计等发展到现在的数据新闻、融合新闻等。同时,强调与业界的密切合作,试图以业界的实践经验弥补学院教学的滞后与不足。

以上种种,表现了来自新闻教育领域对于新技术的强烈的呼应和热情拥抱姿态,但依照如此模式培养的结果如何呢?从来自学界自身的感知和业界实践层面的反馈而言,结果并不太令人满意。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技能单一,融合能力不足,新闻职业素养不是很完整。积极的姿态却并没有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这便是目前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

根据当下技术对新闻传播业带来的影响以及新闻教育实践的综合分析,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困境的有以下原因。

1.缺乏理念支撑的传播技能

传播技能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具体的技术、手段。理念则是指导或者影响技术和手段使用的观念或者理论。在具体的实践中,技能和理念是密不可分的。一定的传播理念影响甚至决定着传播技能的应用或者创新。

从形式上来看,新闻实践领域亟须的是具备多种传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变化了的传播生态,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从新闻教育模式来看,技能培养的内容已被高度重视;反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技能类的课程开设得也较为充分。

但是透视目前的新闻教育实践,这些技能与理念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割裂的状态,很明显地呈现出重技能训练而轻理念培养的特点。传播技能体现的是工具性的作用。技术本身的建构以及技术的运用,却是建立在技术理念的基础之上。新闻传播实践应是传播技能与传播理念的结合,在传播过程中,技能充当的是工具的作用,理念扮演的是方向性的角色。理念是决定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的关键支撑。没有传播理念指导的新闻生产,则是缺乏灵魂的生产。

2.师资构成的先天不足

在新闻教育中,技能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即便如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新媒体传播技能的教学也显得处处局促。这是由新闻学院师资构成的特点所决定的。我国新闻学院师资的来源,最初以中文为主,逐渐地丰富为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作为核心,辅以其他社科类专业的师资构成。但是,新媒体技术带来了交互式新闻、数据新闻、新媒体运营等多种传播需求,以技术作为支撑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意义上满足转型与发展中的新闻业的需求。而目前拥有技术专业背景的师资较为稀缺,并且新媒体传播素养不足,依然存在着技术应用与传播理念割裂的特点。所以,就现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来看,新闻人才培养要满足传播实践领域的需要,更多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信息传播与新闻传播功能认知的混淆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一定意义上重构了信息的传播框架,由此而形成新的传播生态。人工智能时代,“万物皆媒”有了充分的呈现空间;传播主体身份的嬗变,使信息传播与新闻传播杂糅在一起,造就了复杂的传播样态,进而也造就了新的舆论格局。新闻学院毕业生的职业选择,除了新闻传播机构,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也成为毕业生的流向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也从以新闻传播为主而逐渐演变为以信息传播为主。新闻传播与信息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功能、传播目的、把关原则上存在着质的区别,遵循的是不同的传播逻辑。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加区分,势必造成对于新闻传播功能认知的混乱。

客观而言,从目前新闻教育实践的效果来看,新闻传播、信息传播这两种传播类型的区别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认知的混乱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新闻传播实践行为。

4.机械的全媒体人才观念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在新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机械的全媒体观念,也就是技能的培养与全媒体的概念存在着割裂的倾向。

作为对传播实践领域需求的反馈,全媒体人才培养已是新闻学院培养的方向与目标。但是,何谓全媒体?是否具备各种媒介技能就可叫作全媒体人才?从具体的培养过程及其结果来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不清晰。无论是信息传播还是新闻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多种媒介的同步使用、全媒体的融合发展必然是趋势和方向。因此,全媒体人才应该是指能够适应当下传播环境,并且拥有多种传播技能的传播人才。这种人才,既掌握多种媒介传播技能,同时又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功能有着准确理解和把握。

而目前的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机械化的倾向。教学过程中强调多种媒介传播技能的培养,但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传播的动态和发展特点。任何传播技能的使用都具有情境化的特点。写作能力、拍摄能力、数据计算能力、运营能力等虽不可偏废一方,但并不是具备了这些技能就等于具备了全媒体的素养。技能的使用一定要与具体的传播情境相适应。目前我国新闻学院的专业设置基本上还是以媒介作为区隔,全媒体以及全媒体人才的培养缺乏融合的基础,因而导致了人才培养的机械性特点。

三、问题的破解之思

客观而言,新闻传播专业的特点便是强烈的应用性,在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上积极与实践接轨,本是新闻教育的应有之义。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在技术迭代发展过程中,新闻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来自于专业教育自身的自觉,也是在媒体技术发展的不可抗拒的洪流之下,为避免被无情碾压而形成的应对之举,整体来看呈现出积极主动之样态。但是在这样积极主动的态势之下,培养的结果却并不如人意。带来的却是焦虑与迷茫。

麦克卢汉在论及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时,区分了机械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不同。他认为,机械技术的实质是一种切割肢解的技术,而“自动化技术的实质则与之截然相反……自动化的实质是整体化、非集中制的、有深度的”。[10]这种认识铭刻了麦克卢汉作为媒介发展的预言家的身份,同时对于破解当下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也极具参考意义。

麦克卢汉所谓的“整体化”,是有感于当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这种整体化意识,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当下耳熟能详的“融合”。所谓融合是指将功能上具有一致性特质的不同的元素整合为一体的过程与结果。融合的理念建立在有机、系统、全面的基础之上。新闻教育目前所遭遇的问题,唯一的破解之路便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思维,并且将这种思维运用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之中。具体可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这是从宏观层面对新闻传播教育的一种要求。这种要求看似老生常谈,但却是一个经典的命题。当下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强调传播实务经验的培养。但从具体的实践过程来看,其实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实践的割裂或者脱节。这种现象是由于功能认知失调所造成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刻不容缓。

2.技能与观念的融合

在新闻传播教育中,技能与观念的关系应该是“鱼”和“渔”的关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具体的人工智能的技能,只是“鱼”的层面,人工智能的技术的应用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这是社会创新的要求与体现。作为新闻传播教育,“新闻人才培养不只是‘术’的教育,更要强调立场和思想、情怀和境界”。[11]因此,如果技能和观念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会破解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人才素养的问题。

3.专业设置的融合

从国内新闻学院的现状来看,多是以新闻专业作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逐渐丰富了广播电视学专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许多学院纷纷申请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这种固然反映了新闻传播教育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态势,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弊端却日渐突出。作为基础的新闻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读为“报纸”等传统媒体专业的代名词,而纷纷上马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却含糊混乱。造成这种乱局的根本在于缺乏全局意识,只有在专业设置上真正体现“融合”思维,才是真正的破解之道。

4.新闻传播人才与舆论工作者身份认同的融合

目前,由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传播生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国复杂的舆论传播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这是对于新闻工作者角色的强化与升华。作为新闻从业者,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者,而是要在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同时,完成作为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由此,理想的新闻人才,既要把握信息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更要准确理解新闻传播的特点与规律,在区分信息传播与新闻传播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新闻人才素养的认识观,正确理解新闻人才与舆论工作者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休戚与共,技术是人类自身能动性的最好的展示,同时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或构建又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好的表现。迭代而来的人工智能确实对新闻业以至于新闻传播教育正在并且已经形成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与应战。建立正确的技术认识观念,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理念,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人才,才能真正意义以正确的姿态拥抱人工智能。“媒体大脑”的推出意味着我国新闻业已经开启人工智能的应用。新闻教育在迭代而来的人工智能面前,应该正确认识技术的本质,以正确的姿态拥抱变革,以此有效地构建出“与时俱进”的新闻教育模式,培养出合格的新闻传播人才。

注释:

[1]http://www.sohu.com/a/102087758_451966

[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3]http://www.xinhuanet.com/2017-12/26/c_1122170364.htm

[4]钟义信.人工智能:概念·方法·机遇[J].科学通信,2017(8)

[5]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7-12/26/c_1122169522.htm

[6]http://www.xinhuanet.com/2017-12/26/c_1122170364.htm

[7]喻国明.算法即权力——算法范式在新闻传播全环节中的权力革命[J].编辑之友,2018(5)

[8]腾讯研究院.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http://36kr.com/p/5080715.html

[9]李洋.新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与新对策刍议[J].当代传播,1999(3)

[10][加]马歇尔· 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1]高晓虹,赵希婧.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价值坚守与路径创新[J].中国记者,2017(12)

猜你喜欢
新闻业人工智能技能
新闻业的决定性角色:编辑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论新闻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报业集团应对策略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数读人工智能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