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2019-01-28 11:20姚婕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导向大学生

姚婕

摘要:文章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就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期求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完善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导向;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1-0038-0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中强调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制度支持。可见,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激励作用,是激发大学生兴趣的重要杠杆。所以,文章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导向优化和改进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概述

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是高校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在校学习、生活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德、智、体素质表征信息,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综合评定做出的分析测评。作为一种学生评价体系,它必须起到导向、检查、控制和监督的作用,要具有综合性、层次性、代表性、独立性、可行性,既能比较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和特征,对其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又可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和特色教育。这样的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不仅是大学生获得奖学金、各类优秀评比的依据,更是毕业生就业参考的重要依据,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同。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通过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能力与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四个维度,以学年为标准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为学校各类评奖评优等提供相关依据,在学生当中具有极强的影响力。但是,评价体系是否符合当前的形势,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是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动因。据调查了解,大多数高校实施的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存在缺乏多样性、灵活性;注重书本知识,不考查创新创业等其他能力;片面强调智商,不考虑情商;评价比较主观,缺少可信依据等问题。这样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其教育导向功能、激励参考作用的有效性发挥。因此,研究一套科学合理、与时俱进、可信度大、操作性强的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际,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然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措施。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然得到国家和高校的重视,在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于建设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国家,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究其实质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开展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这样不仅能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敢于解放思想、追求个性发展、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高素质群体,他们对毕业后自我人生价值在工作岗位上的实现有着更强烈的需求,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自我的条件。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并鼓励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以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都十分重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大学期间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重视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在就业招聘大潮中更易脱颖而出,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切入点,在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引入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评价指标,不仅能完善学生的综合评价指标,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导向;而且能从导向上提升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从政策上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融入度,激发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内动力,为大学生创造了发展个性化自我的良好生态环境,也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选择标准。

三、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在国家不断呼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强调以课程为载体,构建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活动为载体,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活动与项目体系;以管理为手段,构建保障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之上探索出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以竞赛锻炼为补充、以项目培育为抓手、以创业扶持为目标“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多以实操、实践、实训、项目竞赛类进行,这些都为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指标,也为学生综合评价提供了反馈。鉴于此,在已有成熟的评价指标基础上,可以引入创新创业这一评价指标,从课程、活动和环境等维度来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1.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创新创业学分。2017年2月,教育部頒布的新《规定》中明确了“学生享有获得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的权利”[1],将高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责任主体,呼吁高校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而在高校倡导学分制管理教育的前提下,大学生对学分的渴求是最强烈的。因此,高校应积极把握课程教学这个主阵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利用实实在在的学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奖励和引导。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2],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突出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开设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创新创业课程,辅之以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选修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在以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为主导的基础上,高校应把握住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新《规定》强调增设三项具体措施,即:将创新创业折算学分、计入成绩;建立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设置休学创业复学学生转专业制度等积极措施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以及发表论文、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专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等,都可以折算为一定的创新创业奖励学分,计入个人的学业成绩,从而实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

3.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保障创新创业实效。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产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外部推动力,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的基本保障。因此,近年来,高校纷纷通过广播、橱窗、校园网络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宣扬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典型事迹,并积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课外科技活动、实地参观企业、交流创业经验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但为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更好地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高校在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对大学生积极投身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所做的努力,应以附加分的形式予以肯定。同时,高校可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学金或创新创业奖学金,对于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突出贡献、在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表现突出的大学生予以奖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2017年修订)[Z].2017,(2).

[2]朱健梅,向仲敏,李卓慧.“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调查及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13.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导向大学生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