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鼠疫流行形势分析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2019-01-29 11:49赵秋芳尹家祥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9年23期
关键词:旱獭鼠疫人间

赵秋芳 尹家祥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20 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新的鼠疫自然疫源地陆续被发现,鼠疫疫情出现上升趋势。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以及恐怖主义的兴起,鼠疫对人类构成更大的威胁,有可能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面积多样复杂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在这个鼠疫活跃时期,正经受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加强了鼠疫防治的规范化管理,鼠疫疫情上升势头得到遏制,人间鼠疫疫情有所减弱,但鼠疫防治形势仍然严峻。本文就我国鼠疫流行形势及防治策略进行了分析。

1 国内鼠疫流行现状分析

1.1 动物间鼠疫疫情

1955年以前我国鼠疫广泛流行,1955年后我国鼠疫流行从活跃期转为静息期。1982年,静息了26年的鼠疫首先在滇西陇川和瑞丽两县多点暴发,随后福建、广西、贵州等省相继多次发生动物间鼠疫流行,其中云南、广西和贵州3 省动物间鼠疫流行极为严重。1990年后全国动物间鼠疫流行县数呈上升趋势,部分鼠疫自然疫源地再次进入了活跃状态,疫区逐年扩大,2005年达最高峰。1991—2009年我国共分离到鼠疫菌7636 株,检出血清阳性8334 份,所有类型疫源地都发生动物鼠疫流行或鼠疫指示动物阳性。自2009年后,仅部分疫源地分离到鼠疫菌和血清检测阳性。2010年四川省分离鼠疫菌8 株,阳性血清9 份;2011年在内蒙古旱獭鼠疫疫源地检出阳性血清1 份;2012年在新疆乌苏古尔图疫源地分离出鼠疫菌11 株,检出阳性血清13 份;2013年在宁夏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到鼠疫菌5 株;2014年,通过对1 份自毙鼠标本进行免疫学检测和PCR 检测,首次证实丽江市古城区存在鼠间鼠疫疫情。上述动物间鼠疫疫情说明我国部分鼠疫疫源地仍处于活跃状态,有复燃的可能性和波及人间的风险,对此鼠疫防治工作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1.2 人间鼠疫疫情

人类历史上,曾有3 次世界鼠疫大流行,导致至少1 亿6 千万人死亡。建国前,国内鼠疫流行179年次,病人达259 万,死亡239 万,病死率高达92.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鼠疫的发病数大幅度下 降,1950—1954年,全国发病6868例,1955—2012年,全国发病1556例,死亡496 人。近几年人间鼠疫疫情趋于平稳,多散发在西部旱獭疫源地,与捕食旱獭等习惯有关。2004年青海囊谦县发生鼠疫流行,发病14 例,死亡6 例;2009年青海兴海县再次发生鼠疫,发病12 例,死亡3 例;2010年西藏朗县、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发生人间鼠疫,朗县发病5 例,死亡1 例,阿克塞县发病1 例,死亡1 例;2012年四川省理塘县发现人间鼠疫疫情,发病1 例,死亡1 例;2014年甘肃省玉门市确诊1 例肺鼠疫病例,导致1人死亡。以上人间鼠疫疫情提示:鼠疫并未消失,而且鼠疫仍旧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1.3 鼠疫自然疫源地扩大,新疫源地不断被发现

截至20 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先后发现并确定了8 种不同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即滇西北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疫源地、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疫源地、帕米尔高原长尾旱獭疫源地、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天山山地灰旱獭疫源地、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疫源地、锡林郭勒高原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疫源地。此后,我国原有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在逐步扩大,一些处于静息期的历史疫区或完全无鼠疫记载的地区突然发生人间鼠疫,导致新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不断被发现。继2000年证实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后,2005年以来又陆续发现了准噶尔盆地大沙鼠疫源地、南天山鼠疫疫源地以及云南玉龙相对独立疫源地等。2000— 2009年在滇、藏、桂、黔、新、甘、川等省共增加26 个新鼠疫疫源县,平均每年2~3 个。目前,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于19 个省301 个县,总面积达152 万km2。

1.4 鼠疫远距离传播的危险增加

自1990年以后,人间鼠疫多发生在交通相对便利、人口流动大的西藏中部和南部。鼠疫传播速度和方式不断变化,鼠疫流行极易形成跨县、跨省、跨地区传播。近年来,鼠疫暴发偶有发生,并出现了向人口密集区传播的趋势。随着交通的改善,鼠疫患者可以在潜伏期内到达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由于旱獭的经济价值驱使,非法猎捕、贩运、剥食旱獭的事件时有发生,而捕获的活旱獭一般都是外运至人口稠密、交通发达的沿海城市,以至鼠疫远距离传播的危险性大大增加。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偏僻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作为旅游景点逐渐被开发,更多的人进入到这些地区,与鼠疫病原体接触的机会剧增,这势必增加了鼠疫疫情的发生和远距离传播的危险。

2 鼠疫防治策略探讨

2.1 加强监测,提升预警能力

鼠疫预防重在监测,监测是鼠疫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哨兵,它不仅能有效地反映动物间鼠疫流行水平,为控制鼠疫发生和流行提供可靠依据,还能实现鼠疫预警。现行的鼠疫监测存在网络直报的时效性问题,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尚不够成熟,鼠疫网络报告的质量有待提高,因此不断完善监测系统,逐渐改进监测技术和方法,以提高鼠疫监测数据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对预测和控制鼠疫的发生和流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鼠疫监测过程中,建议兼顾各监测点的时间、空间配置,对各监测点进行系统监测。调查显示:狗作为指示动物可反映动物间鼠疫流行状况,在预测人类感染鼠疫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此在开展鼠疫监测时,除鼠类、旱獭等主要宿主动物外,还可以考虑把狗、猫和猪等鼠疫指示动物纳入常规的监测任务中,并以此作为鼠疫感染的间接指标,提高鼠疫预警能力。

2.2 强化健康教育,提高群防群控意识

人民群众缺乏鼠疫防治知识是导致鼠疫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主动接触被感染的动物或被疫蚤叮咬是引发人间鼠疫的直接原因。由于鼠疫防治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大部分居住或到达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人们对鼠类危害及鼠疫防治认识不到位,自觉报告鼠疫疫情的意识不足,群防群控策略实施受限,这就增加了疫区鼠疫防治工作的难度。

为弥补日常防疫工作的不足,宣传健康教育成为推行预防和控制鼠疫的必备手段。通过健康教育,普及鼠疫防治基本知识,加深人们对鼠疫危害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促进群防群控策略的实施。实施健康教育的方式有:(1)通过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画、出版墙报和街头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鼠疫的危害及灭鼠的重要意义;(2)结合监测工作的开展,在捕鼠地点采取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普及相关法律法规;(3)不定期对居民进行集中的强化教育,增强广大群众鼠疫防治意识;(4)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方式进行科普宣传教育,引导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灭鼠灭蚤活动。

2.3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鼠疫是一种突发性的烈性传染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反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鼠疫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质量。提高鼠疫应急反应能力的对策为:(1)提高鼠疫诊断水平,完善鼠疫应急反应体系,明确诊断每一次突发疫情,不应仅限于控制已经发生的鼠疫患者;(2)结合历史上处置人间疫情的经验教训,制定有效的鼠疫应急处置方案,不断完善处理鼠疫疫情的相关机制,让鼠疫预防和控制工作更上一个台阶;(3)保障应急物资储备,认真抓好应急药品、器械、交通工具、信息网络等的筹备;(4)加强鼠疫防治人员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工作,定期开展鼠疫模拟疫情演练,提高鼠疫应急反应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以便规范突发疫情的报告和处理,提高应对鼠疫突发事件的能力。

2.4 重视鼠防机构、队伍建设,加强科学研究

鼠疫防治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防治机构内部体制不顺,加之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人才培养受限,这是鼠疫防治队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近年来,虽然地方病防治专业队伍正在不断加强和完善,但仍然存在着专业人员总量不足,年龄老化,人才外流等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鼠疫防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保留并加强基层鼠疫防治专业机构或科室的建设,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建立一支平战结合并具备动物和媒介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专业水平过硬的高素质鼠防人才队伍。

目前,鼠疫流行处于静息期,鼠疫防治工作者应该利用这一静息机会加强科学研究鼠疫,这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和认识鼠疫的发生、发展以及保存机制等重要学术问题,以便将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鼠疫的发生和流行。鼠疫的研究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组织多部门、跨学科联合攻关,广泛开展与鼠疫防控相关的科研工作,加强对鼠疫防控措施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开发,使中国的鼠疫防控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就目前的鼠疫防治现状,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科学问题:(1)动物间鼠疫流行规律;(2)鼠疫菌长期自然保存机制;(3)鼠疫由静息到活跃的规律;(4)鼠疫菌毒力基因调控机制;(5)鼠疫菌遗传变异规律;(6)安全、有效的鼠疫疫苗研发。

综上所述,鼠疫仍是一种无法完全预警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只要具备保存鼠疫自然疫源地条件,其发生和危害就依然存在,这决定了鼠疫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鼠疫危害的严重性,加强对鼠疫防治工作的领导。加强鼠疫防治队伍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健康教育和监测力度,进一步提高鼠疫防治工作的预见性和有效性,提高预警能力,降低鼠疫发生和流行风险。◆

猜你喜欢
旱獭鼠疫人间
零度火焰
春暖人间
人间第一情
旱獭洞迎来“看房团”
《鼠疫》:即使生活是一场灾难,也要用爱去抗争
旱獭造访
鼠疫并非无药可治
重新认识鼠疫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当天使飞过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