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

2019-01-29 11:49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9年23期
关键词:协同空间研究

清代西南地区耕地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

李士成,何凡能,陈屹松

摘要:目的:历史土地利用重建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格化的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不仅可以提供地表过去的覆被状况,也可以用于人类土地利用活动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效应的模拟研究。本文通过构建土地宜垦性评价模型,将清代西南地区省域尺度1661年、1724年、1784年、1820年、1873年和1911年的耕地面积分配至10 km×10 km 空间网格,获得6 个时点网格化的耕地数据集。方法:采用构建的土地宜垦性评价模型,网格化重建清代西南地区耕地的空间格局并进行合理性检验。首先,基于历史时期耕地空间分布范围不超过现代卫星观测到的耕地最大分布范围的假设,确定历史时期耕地分布的最大空间范围。其次,遴选影响耕地空间分布的主导人文和自然因子,包括人口密度,地形(海拔、坡度),气候生产潜力(光照、温度、水分),并量化上述因子与耕地空间分布的关系,构建土地宜垦性评价模型,进一步采用网格陆地面积占比对模型进行修正。第三,将1661、1724年、1784年、1820年、1873年和1911年省域耕地面积数据输入模型,迭代分配,获得清代6 个时点10 km 分辨率的耕地网格化数据集。最后,将遥感来源的2000年省域耕地面积数据输入模型获得网格化重建耕地空间格局,并与基于遥感的2000年耕地空间格局进行相关分析,对网格化重建模型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结果:清代西南地区耕地空间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垦殖范围的扩张,1661—1911年间土地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减少了约24%,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②垦殖强度的提高,1661—1911年土地垦殖率大于30%的网格占比提高了10.3%,最为显著的是四川盆地和云南中东部地区。清代西南地区土地垦殖大致可分为3 个阶段:清前期(1661— 1724年)“复原性”垦殖、清中期(1724—1820年)缓慢“拓展性”垦殖和清后期(1820—1911年)的局部抛荒与复垦。其中,清前期垦殖范围明显扩展,全区垦殖率为0~10%的网格占比在60 多年间减少了11.4%。清中期在垦殖范围继续拓展的基础上,垦殖强度有明显提高;全区垦殖率在0~10%之间的网格占比下降约7%;垦殖率在30%以上的网格占比提高约7%。清后期垦殖范围和垦殖强度均呈现波动性变化;整个清后期垦殖率在10%以下的网格占比从75.0%降至72.2%,垦殖率在30%以上的网格占比从9.1%提高至10.9%。模型重建的西南地区2000年耕地空间格局与2000年遥感耕地空间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81,四川、云南、贵州3 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68、0.73。结论:清代西南地区耕地显著扩张,土地垦殖强度显著增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全区和分省区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以人口密度、地形和气候生产潜力为主导因子的土地宜垦性评价模型可以用于历史耕地的网格化重建。

来源出版物: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9): 1196-1203

入选年份:2017

北京城市居民的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合理性分析

高晓路,颜秉秋,季珏

摘要: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正处于新型养老理念和养老模式的构筑期。为了解决城市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必须科学地预测居民的养老服务需求。以往研究虽已表明经济收入、家庭结构、社区环境等因素会影响居民的养老方式,然而,养老需求的测算主要依据历史观测数据或居民意愿调查,但是对其合理性以及未来的需求变化情况缺乏进一步研究。本文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研究目标,通过北京城市居民的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合理性的分析,探寻养老需求调控的针对性对策。方法:在北京市选择6 个具有典型性的居住社区,以老年人为对象,就其社会经济属性、健康状况、家庭结构、住房和社区环境、养老意愿等开展抽样问卷调查。将养老模式分为独自生活、子女赡养、社区养老、机构养老4 种类型,运用决策树方法,识别各种因素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及相应的制约条件,揭示不同养老模式偏好的人群特征。通过比较健康和无法独立生活等状态下养老意向的差异,考察养老需求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变化趋势。从政策视角对居民养老意向的合理性及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结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样本中独自生活或老年人同住的空巢家庭老年人比例超过一半,需要他人照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约占1/10。住房条件、收入、文化程度和家庭结构是居民养老模式选择的主要决策因子。在健康状态下,约80%的老年人选择独自生活,而独立生活有困难时近1/2 的老人倾向于机构养老。步入需要照护的阶段后,老年人对子女赡养、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需求分别提高到健康时的近2 倍(12.2%到24.8%)、4 倍(3.6%到15.9%)和8 倍(5.7%到49.4%),可见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巨大的阶段性差异。70 岁以上老人和不到70 岁的低龄老人差别明显:低龄老人对机构养老表现出强烈兴趣,而70 岁以上老人则现实得多,更多希望社区居家养老或子女赡养。结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方式正成为主要趋势,但目前,居民对社区养老模式的认可度较低,同时养老机构供给与需求相比严重不足。过度迁就居民对机构养老的意愿,不但会降低老年人生活的稳定性,还会增加资源过度配置的风险,因而有必要对需求进行积极调控。基于对不同生命阶段养老需求的测算,本文提出,2020年北京市失能(半失能)老人在机构和社区养老的比例为35%和30%较为合适,应形成与此相应的服务支撑能力;此外,应以70 岁以下低龄老人为需求调控重点,引导他们更多地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方式。

来源出版物: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0): 1274-1281

入选年份:2017

安徽省公路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蒋晓威,曹卫东,罗健,等

摘要:目的:利用ArcGIS 9.3 软件的网络分析模块,选取1996年、2004年、2010年3 个时间断面的公路网络数据,以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评价指标,探讨安徽省公路网络中节点城镇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规律。方法:考虑到节点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可达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距离指标来评价区域(城镇)可达性水平。为了使计算出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在各节点之间具有可比性,因此采用可达性系数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便更好地反映各节点可达性水平的相对高低。利用ArcGIS 空间分析模块求出不同时间断面各节点的最短旅行时间,并计算出每个城镇节点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并对该数据进行后续分析处理。结果:1996—2010年,安徽省公路网建设逐步完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城镇间的可达性,带来了显著的空间收敛效应;区域城镇节点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变动不大,其值大体上以合肥地区为中心向外围呈不规则环状逐渐增高,且可达性等值线分布趋于均匀、平滑。根据可达性水平将17 个中心城市划分为可达性好、较好、一般、差4 个层次,个别城市可达性地位略有升降,其中受益于过江通道和沿江高速的铜陵上升最快,而阜阳相对可达性水平下降最为明显。由于过江通道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具有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可达性的演化特征不同,第1 阶段(1996—2004年)可达性优化程度明显高于第2 阶段(2004—2010年),且各节点城镇的可达性值变化幅度与初始值有关,边缘地区可达性值提高幅度始终大于中心地区;第1 阶段可达性变化率由“徐合高速—合芜宣高速”沿线地区和沿江地区组成的“T 型”区域向周围逐渐降低,第2 阶段可达性变化率表现出沿新建高速公路地区向四周递减的多极格局;不同地区可达性受益迥异,受惠于过江通道和高速公路建设的江南地区可达性改善最为显著,其次是淮北地区和江淮地区;3 大地区间可达性差异缩小,区域整体可达性趋于均衡。结论:本文只着重于区内节点间公路网络可达性格局演化的分析,而事实上节点城市间的经济、空间联系依赖于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多种交通方式有机结合的综合交通网络。严格意义上讲,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本文只是把安徽省看作一个封闭的区域,忽略了节点城市与区外的联系,这将会使所得结果与现实产生一定偏差。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来源出版物: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 1591-1599

入选年份:2017

基于DEM 的数字流域特征提取研究进展

宋晓猛,张建云,占车生,等

摘要:目的:流域水系特征是流域水文建模的基础数据,流域水系特征参数提取是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的关键环节,而数字高程模型(DEM)作为地表形态高程属性的数字化表达,为数字流域特征参数提取提供了重要支撑,使得基于DEM 的流域特征参数自动提取研究成为水文科学研究热点之一,进而推动了数字水文学及数字水文模型的发展。为此,本文通过系统性的评述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全面了解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技术进展及未来的研究重点,为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研究提供支持。方法和结果: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数字流域特征提取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针对当前基于DEM 提取河网和流域特征的诸多问题,从基本原理与算法、研究方法及软件应用等角度详细阐释国内外最新成果与主要进展。首先,阐述了DEM 数据提取流域水系特征的基本原理,回顾了数字水系模型与流域特征提取方法,总结了基于DEM 的河网水系提取的3 类基本方案;其次,从DEM 数据预处理算法和流向与路径确定算法两个方面详细总结了当前基于DEM 流域水系提取的主要算法,重点评述了洼地和平地的处理方法及其差异,着重强调了水流方向判断算法的研究进展,全面对比了常用的单流向与多流向算法,并分析了各种研究方法或算法的优缺点及其适应条件;然后,重点介绍了3 种常用基于DEM 河网提取软件工具TOPAZ,RiverTools和ArcGIS 水文分析工具,指出现有软件工具的主要优缺点以及针对某些不足的相关改进成果;最后,针对DEM 尺度效应和平缓区域特征提取问题,介绍了当前基于不同DEM 数据类型的提取方法,探讨了DEM 尺度和分辨率对提取流域特征的影响,指出构建与水文模型研究尺度相匹配的DEM分辨率及流域水系特征提取算法,总结了平缓区域数字水系和河网提取的研究进展,重点突出了平坦格网的水流方向确定及其他处理算法,随着遥感影像、地形水系等基本信息的介入,在河网刻画方面为流域水系提取提供了便利。结论:针对基于DEM的数字流域水文特征提取研究中的不足,如DEM 分辨率的影响,DEM 生成过程中伪特征的影响等,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1)建立一套更加有效的预处理算法和集成方法来处理洼地和平地,更好的确定水流方向和路径,为提高水文模型模拟精度提供重要支撑;(2)深入分析不同尺度和分辨率DEM 对提取流域特征信息的影响,特别是复杂地形的流域特征信息提取以及适用于大尺度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DEM 流域特征提取研究。

来源出版物: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 31-40

入选年份:2017

基于SPOT-VGT 数据的流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空间格局特征——以淮河流域为例

王情,刘雪华,吕宝磊

摘要:目的: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交界地带,由于气候的过渡性和不稳定性,加上地势西高中凹东平,流域内旱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上游的水土流失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中下游的旱涝灾害。近些年淮河流域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植被覆盖状况是影响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也是反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了解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空间格局和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制定合理的生态保育对策,对淮河流域的植被指数空间格局和季节、年际变化趋势开展研究。方法:利用 1999—2007年SPOT-VGT 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GIS 空间分析技术,对淮河流域的植被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通过计算9年间各月NDVI 的多年平均值,分析流域内NDVI 的逐月变化规律;对历年1—12月的NDVI 最大值做平均计算,得到1999—2007年逐年平均NDVI 峰值;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模拟每个栅格的年际变化趋势;基于ArcGIS 的栅格计算和空间统计工具,对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年均NDVI 值进行计算,分析1999—2007年淮河流域各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NDVI 变化。结果:1999—2007年,淮河流域年均NDVI 除在2000年、2003年以及2006年略有波动外,整体呈显著增长趋势(线性拟合曲线R2值达到了0.869),表明淮河流域植被覆盖状况逐年好转;淮河流域全年NDVI月平均值变化呈现双峰型,两个波峰出现在4—5月和7—9月;最高值出现在8月(0.72),最低月份在1月(0.30)。淮河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年平均NDVI 也都呈上升趋势,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NDVI 变化不尽相同;淮河流域多年平均NDVI 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广大平原地区差异较小,NDVI 值大都在0.5~0.6 之间,如豫东平原、淮北平原等地区;淮河干流南岸的上、中游地区稍低,在0.4~0.5 之间;山丘区NDVI 差异较大,NDVI 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降水丰富的大别山区,大都为0.6 以上,其次为伏牛山区和桐柏山区,沂蒙山区植被指数最低,0.3~0.4 的区域占主导地位;大中城市(如郑州、开封、徐州、临沂等市)及其周边地区NDVI 较低。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 1999—2007年间植被状况呈明显改善趋势(占整个流域面积的71.33%)),轻微改善和中度改善的区域分别占6.13%和16.80%;有1.73%的区域植被指数变化不明显,仅有4.01%的区域植被指数有退化趋势。结论:SPOT-VGT 的NDVI 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可以较好的进行流域尺度植被覆盖状况时空格局的计算和分析。1999—2007年间,淮河流域植被覆盖状况总体趋于改善,表明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好转,退耕还林还草等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成效显著。从空间分布上看,绝大部分地区植被状况趋于改善;但还有局部地区植被呈退化趋势,以沂蒙山区为代表,这些地区是水土流失高风险区,应继续加强退耕还林和森林保育工作。淮河流域各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年平均NDVI 大都呈上升趋势,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NDVI 变化不尽相同,沼泽地的NDVI 波动幅度最大。这与人类对流域内滩地和天然湿地的开发扰动密切相关。虽然沼泽地在淮河流域所占比例较小,但是具有重要的调蓄洪水、净化环境等生态意义,应注重天然湿地的保护,以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调蓄功能。

来源出版物: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 270-277

入选年份:2017

城市脆弱性研究评述与展望

王岩,方创琳,张蔷

摘要:目的:脆弱性是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城市脆弱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亟需开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国内外城市脆弱性研究文献资料的回顾,梳理城市脆弱性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信息。方法:利用文献分析法,分别对城市脆弱性概念、研究类型与分析框架、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梳理。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出现的脆弱性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深入讨论不同学者就脆弱性概念初步达成的共识及存在的分歧,在此基础上从综合视角提出城市脆弱性概念及内涵。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视角和关注点,提出城市脆弱性研究可以分为外部脆弱性和内部脆弱性两个层面,外部脆弱性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重点是探讨区域人群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内部脆弱性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体,将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作为城市生长的外界扰动,关注城市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要素的结构特征,衡量城市有机体的健康状况及发展能力。在梳理已有城市外部脆弱性分析框架基础上,从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四个方面提出城市内部脆弱性分析框架。依据脆弱性评价的思路,将国内外脆弱性研究中出现的脆弱性评价方法分为6 大类,对比分析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结论:20 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脆弱性研究发展迅速并且成果丰富,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框架,缺乏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动力机制与调控的研究不足,缺少对城市耦合系统脆弱性的研究。城市脆弱性研究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完善与提高。未来,应在现有城市脆弱性研究基础上,确立统一的概念框架,建立综合、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强化城市脆弱性在城市安全风险预警中的应用研究,注重典型区域的城市脆弱性评价,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出版物: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5): 755-768

入选年份:2017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

周春山,叶昌东

摘要: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市化及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日益丰富复杂,许多问题急待展开研究;同时由于人口普查、土地调查、经济普查等全国性调查活动的开展为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两方面原因推动了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广泛开展。研究数量不断增多,深度不断加强;但学界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尚不充分。当前中国城市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与西方国家同样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有助于应对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关键问题,并与国际相关研究接轨。方法:文章收集整理了1990 s 以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来源于国内外35 个重点期刊的文章5201 篇、博硕学位论文257 篇、书籍236 部。运用文献计量统计和研究内容演变图示等方法对1990 s 以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阶段划分。将其划分为3 个主要的研究时期:20 世纪80—90年代中期,为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引入期及国内实证研究的起步期;20 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 世纪初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积累期;21 世纪初至今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总结及新城市空间现象研究的多元化时期。从物质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4 个维度对不同时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结果:1980—1990 s 中期是西方理论引入期及国内实证研究的起步期,国外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布局、中心地、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等理论相继介绍与引入;实证性研究有4 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育机制、结构形态及其政治、经济作用关系的研究,二是对计划经济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模式的总结,三是运用调查、普查数据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开展的研究,四是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边缘区、城市交通、历史文化等特定问题的研究。1990 s 中期—2000 s 初期是国内实证研究的积累期,主要有5 个方面:一是城市内部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研究,二是社会区、住房、城市贫困等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三是商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城市产业空间的研究,四是城中村、开发区、城市群等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五是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的分析。2000 s 初期后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总结及新城市空间现象研究的多元化时期,总结性成果有3 个方面:一是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物质空间结构模式的总结,二是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的总结,三是对中国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模式的总结;对新城市空间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相互作用下的城市产业结构重组、社会结构变革以及实体空间重构,新城市空间形成、城市社会空间极化、郊区化与多中心、再中心化与绅士化等。结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注重引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基本理论研究国内实际问题,注重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一般理论和模型的总结及机制分析,注重新研究技术、方法的应用。现有研究与国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仍有一定差距。未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点研究领域体现在这几个方面: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的总结,新城市空间现象的深入探讨,节约型城市空间增长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深层机制的分析,微观空间尺度研究领域的开拓,新研究方法的应用。

来源出版物: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7): 1030-1038

入选年份:2017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评析

闫梅,黄金川

摘要:目的: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空间扩展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以城市空间扩展为特征的中国城市化浪潮是中国现在和未来几十年将要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对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将有助于指导中国的城镇化与城市空间建设。方法:基于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文献资料的回顾,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对城市空间扩展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与梳理。结果:①城市空间扩展形态方面,国外主要集中在城市空间形态的定性归纳与定量测度,国内研究从对城市空间的形态学归纳分析,发展到侧重从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城市增长边界等视角,以定量方法研究和识别城市空间扩展形态。②城市空间扩展模式方面,研究的重点是城市扩展的格局(紧凑/分散)、方向变化、空间扩展类型,基于形态的研究居多,定量化识别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仍需深化。③城市空间扩展机制方面,社会学派认为城市结构的演变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反映,是人类空间活动和区位选择的长期累积结果,空间视角的定量分析还相对缺乏,综合性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拓展,单因素研究由于能够深入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趋势。④城市空间扩展模拟方面,元胞自动机模型(CA)模型由于具有较强的模拟空间复杂系统时空演变的能力,是许多城市模拟模型的基础,多智能体模型(MAS)能较好地解决宏观尺度的决策过程和微观尺度分析过程的整合问题,是两种常用的城市空间扩展模拟模型。Logistic 回归方程、人工神经网络、分形理论等方法在也得到了较多应用,多种模型协同整合是未来城市空间模拟的发展趋势。⑤城市空间扩展效应与调控方面,国外城市增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对比较成熟,国内研究多以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的理念策略、反思国内城市发展史和实证分析为主,没有形成具有本土特点的城市空间管理理论。结论:在国外与国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国内城市空间扩展相关研究的特点。①理论研究方面,注重从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深化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扩展模式研究,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居多,理论型研究深入不够。②案例研究方面,注重将科学研究与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密切结合,对区域性的研究及中西部城市研究相对不足。③研究内容方面,城市空间扩展模拟和调控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但适用城市空间扩展合理性的动态模拟体系尚不完善,城市空间扩展调控如何与中国社会制度和和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的研究不足。未来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①加强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因素和响应机制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找到适用的城市空间扩展的动态模拟体系。②加强区域尺度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空间扩展规律的研究,揭示城市空间在大时空尺度上扩展的特征以及城市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③根植于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学科环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研究理论和方法体系。④城市空间扩展研究涉及诸多学科,应强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升城市空间扩展的综合研究水平。

来源出版物: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7): 1039-1050

入选年份:2017

2001—2010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演化

方叶林,黄震方,陈文娣,等

摘要:目的: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的不平衡分布是区域经济的一种常态,尤其表现在县域经济方面。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国家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实践平台。安徽省是国家新型城镇化两个重点试点省份之一,也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要省份之一,研究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选择安徽省2001—2010年县域人均GDP 为研究指标,综合运用G指数、经济重心、标准差椭圆以及灰色G(1,1)模型对县域经济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预测,最后结合位序规模原理,对空间差异的机理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20年安徽省县域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微弱的集聚态势。总体上县域经济的热点地区个数较少,温点地区个数较多,冷点地区分布在皖西北地区,热点地区分布在皖中及中部偏东地区,G(1,1)模型预测分析基本验证了该结论。安徽县域经济呈现出“南北低中间高”“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县域经济重心在117.569°~117.598°E,31.672°~31.760°N之间变动,大致位于行政区域调整后的合肥市境内,经济重心有向南偏东方向移动的趋势。10年内标准差椭圆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上以合肥省会经济圈为核心,范围覆盖了皖江城市带大部分地区,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东南格局,并且这种格局有向正北—正南方向转变的趋势。(3)安徽省县域经济满足位序规模原理,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呈分散均衡性。安徽经济发展缺少区域特大型县域支持,经济发达的县域位序变化程度较小,少数位序迅速上升的县域基本在省会合肥以及马鞍山、铜陵周围。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中心城市发展状况、区域政策是导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4)通过分析发现安徽省经济中心位于皖江城市带地区,这里分布着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等传统经济发达地区。未来应积极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机遇,进一步加快皖江城市带地区,特别是省会经济圈以及马芜铜经济圈的联动发展,同时需重视皖西北等经济后发地区的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的高水平均衡。结论: 传统经典统计方法由于忽视了空间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很少考虑空间关联溢出效应,结果会导致估计有偏差或不一致。此外,空间效应的缺乏,将不能更好地解释地区经济的演化趋势。研究尝试集成多种地统计方法,分析安徽县域经济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对于促进客观认识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统筹安徽城乡发展,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其他:本研究仅仅选择人均GDP 作为研究指标,指标较单一,此外本研究仅选择 2001—2010年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其他年份是否如此,需进一步研究。但本研究基本符合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状况,多指标、长时间、小区域是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来源出版物: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5): 831-839

入选年份:2017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规律性分析

方创琳

摘要:目的: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开展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规律性研究,就是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新模式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科学基础支撑。通过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规律性,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目前处在哪一个协同阶段,未来协同到何种程度,为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和产业升级转移一体化等奠定科学的协同发展依据。方法:采用了协同论、博弈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等新三论的系统思维方法和实地调研方法,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基本要义和阶段性规律。结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既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又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长期过程,但贯彻落实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目前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缺乏对城市群协同发展规律性的解析。为了使京津冀城市群实现共同繁荣昌盛、共享蓝天白云、共担发展风险、共建世界都会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明确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协同发展的规律性。遵循科学理论,尊重科学规律,对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1)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主要以协同论、博弈论、耗散结构理论和突变论作为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其中协同论是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核心理论,博弈论、耗散结构理论和突变论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基本理论。(2)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过程是一个漫长博弈过程,期间不可避免地经历博弈、协同、突变、再博弈、再协同、再突变等重复循环的非线性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博弈—协同—突变过程,都推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迈向高级协同阶段。受外部干扰、非线性不稳定性和随机涨落、突变等因素的影响,这种阶段性规律表现出波浪式的变化特征,但总体趋势还是由低级协同向着高级协同方向发展。(3)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呈现出阶段性规律。处在不同协同阶段的城市群,表现出来的协同程度、协同特征、暴露出的区域性问题和冲突程度各不相同。据此可将城市群协同发展阶段划分为协助阶段、协作阶段、协调阶段、协合阶段、协同阶段、协振阶段、一体化阶段和同城化阶段共8 大阶段。(4)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真正内涵是推动城市群实现规划协同、交通协同、产业协同、城乡协同、市场协同、科技协同、金融协同、信息协同、生态协同和环境协同,建设协同发展共同体。其中,规划协同是协同发展之魂,交通协同是协同发展之脉,产业协同是协同发展之基,城乡协同是协同发展之架,市场协同是协同发展之体,科技协同是协同发展之力,金融协同是协同发展之本,信息协同是协同发展之桥,生态协同是协同发展之底,环境协同是协同发展之源。通过规划同编、交通同网、产业同链、城乡同筹、市场同体、科技同兴、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生态同建和污染同治,实现京津冀城市群由低级协同向高级协同方向发展。

来源出版物: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 15-24

入选年份:2017

猜你喜欢
协同空间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空间是什么?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创享空间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