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黄帝内经》记述之精神疾病

2019-01-29 15:43丁德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灵枢内经幻觉

丁德正

(河南省社旗县中医精神疾病研究所,河南 社旗 473300)

笔者试就《内经》记述之精神疾病予以浅析,不妥之处,恳望明达指正。

1 精神分裂症

《灵枢·癫狂》:“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1]、《灵枢·四气》:“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1]。以上记述了以妄想幻觉为主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简称精分症)。

“目妄见,耳妄闻”,幻视、幻听;“善呼”,多惊呼;“憺”通“澹”,“澹”“水动摇貌”“澹澹喻心中悸动不宁”[2]。以被迫害性妄想幻觉为主的偏执型精分症患者,听到、看到他人“谋害”己之“言、行”,恐甚骇极,多惊呼;或谓遭他人“诬告”,即将“被捕”,惶怯而心中悸动不安。

“狂者多食”,是与该篇之“忧饥”相对而言;具钟情妄想幻觉之偏执型精分症患者,钟情于“鬼神”,与之热恋,欣喜愉悦,心情好,食欲好,常含羞抿嘴而笑,即“善笑而不发于外者”也[3]。

2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灵枢·癫狂》:“狂始生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得之大恐”[1]。此系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简称躁郁症) 心性、肝性两大类症状的记述[3]。

“苦”“当作善”[2],即善怒;“惊”,作“快、迅速”解[2];“狂言,惊”,即狂言怒语,语出迅速。“忧饥”,忧而饥,不欲食;“大恐”者,恐甚之意;“忧饥”与“大恐”非病因,乃该症之抑郁症状。该症始发之抑郁,心性、肝性共具者“善忘”“忧饥”;心气虚另具“先自悲也”;肝气郁实另具“苦怒”,肝气虚另具“善恐”“大恐”。心气虚抑郁病约2 年许自已,已后转心气实化火之躁狂。肝性者多始自肝气郁实之“苦怒”;病约5 日许,郁实之气迅化火转肝火盛之躁狂,躁狂病约年余自已,后转肝气虚抑郁,抑郁病约2 年许自已后,又转肝气实之躁狂。转躁狂后,心、肝两性共具者,“少卧”“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日夜不休”“妄行不休”;心气实另具“善笑”“好歌乐”;肝气实者另具“善骂詈”“狂言,惊”。

3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牗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1]。《素问·阳明脉解》:“闻木声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故妄走也”[5]。此系心气或肝气虚、实挟痰交替发作所致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简称分裂情感症) 的记述。

“洒洒”,“寒冷貌”[2];“洒洒振寒”者,阳虚而寒冷振慄者也。“呻”,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作“伸”,“善呻数欠”,即频频伸腰打哈欠,此乃阳气虚欠,难以“柔则养筋”,筋脉拘急使然。“颜黑”,阳虚而肤腠失却温煦。“心欲动”,近有资料释为“心跳神慌”[6]。“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心或肝气虚所挟之痰滞扰神明,出现被迫害性妄想幻觉,闻木音则认为他人持木类凶器欲“害”己,故“惕然而惊”;闻钟鼓音知他人作乐,不为害,故“不为动”。“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厥”,悲忧倦卧似绝;“惋”,《类经》 释“忧惊也”[7];虽呈厥状,然恐他人“害”己,故甚为警觉,遇人则气微气促而惊喘不已;“恶人”者,惧人也。“甚则欲上高而歌”,先父丁浮艇先生认为:“‘甚则’之前必脱失心、肝气实挟痰之兴奋狂乱,狂乱不愈,‘甚则’火热燔极,灼津炼痰化燥成实结于胃腑而成极度兴奋狂乱之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等之阳明腑实证”(见先生遗著《读内经随笔》,未发表资料)[8]。《素问·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此神明之乱也”,亦系分裂情感症躁狂之记述。

4 急性反应性精神病

《素问·病能论》:“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诀,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5]。此系急性反应性精神病的记述。

“怒狂”,怒而刚暴狂躁;“生于阳也”之“阳”,当指肝之清阳之气;“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肝之清阳之气为突发而剧烈之情志刺激所折挫,骤然困遏阻逆,升伸疏泄不得,遂激阻冲遏而成怒,“故善怒也”;且“暴怒伤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伤则刚劲之质愈刚,怒狂刚暴之症遂骤然大作[9]。

5 癔症

《素问·大奇论》:“暴厥者,不知与人言”[5]; 《素问·刺疟》:“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亻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5]。此系癔症记述。

“暴厥”,“指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不能言语”[10];“解亻亦,”者,懈怠无力。

患者受不良暗示或情志刺激后,突然昏厥,即癔症性昏厥。或患疟疾而戕伤正气,懈怠无力,加之对病忧惧,或受不良暗示,则突发癔症童样痴呆,患者似幼儿样惧人,见人则“心惕惕然”。

6 癫痫性精神病

《灵枢·癫狂》:“癫疾者,疾发如狂者”[1];《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5];《素问·阴阳类论》:“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5]。此系癫痫性精神病的记述。

“癫疾”,“即癫痫”[2];又“巅”通“癫”。“巅疾为狂”,指癫痫并发精神疾病。“妄见”,幻觉。癫痫并发精神病,或呈短时情感爆发,如惊恐、暴怒、狂呼怒骂、冲动奔走、伤人毁物等,多伴发有意识障碍及错觉、幻觉。或在癫痫发作间歇期,并发分裂样被迫害性妄想幻觉等,且多伴有思维粘滞,语出啰嗦等。

7 症状性精神病

《素问·脉解》:“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5];此处“巅疾”,指头痛、眩晕的巅顶之疾;颇似阴虚阳亢,痰瘀毒邪内壅所致头痛眩晕、躁急少寐、兴奋狂躁之脑部综合征、甲状腺机能亢进所致精神疾病。《灵枢·热病》:“热病数惊瘈疭而狂”[1];《素问·热论》:“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5];《素问·刺热偏》:“热争则狂言及惊”[5];《灵枢·终始》:“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1]等;此系感染性精神病的记述。人感受六淫、疟邪、疫疠之邪发病,高热炽盛,热伤神明而出现狂言惊叫,或热甚动风而出现惊厥痉搐、神昏谵语等象。《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虚则目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5];《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1];《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5],《灵枢·行针》:“多阳者多笑,多阴者多怒”[1]等,系脏腑气血阴阳变化出现之精神疾病。另外,《素问·诊要经终》:“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5];系针刺误治引发的精神疾病。

8 结语

在《内经》语境中,“狂”为后世所称之癫狂病,非单指兴奋狂动之狂症。“癫”“癫疾”,指癫痫;非后世所指抑制沉静之癫症[3];又“癫”通“巅”,有时也指头部巅顶之疾。

《内经》对偏执型精分症与躁郁症之病因记述不妥。吾家认为,偏执型精分症患者自身具禀赋性对痰之易感易生性,及此症易发之倾向性,并具阴性体质。自降生起,无论内因、外因均易使脏腑功能紊乱,蕴湿积液而生痰,痰生后,受其阴性体质静缓之影响,多缓慢向心移动,这种缓移易阻碍血运而生瘀,瘀生后,与痰垢结,愈加重向心移动之迟缓性,痰瘀淤郁久而酿毒。毒邪侵心害神,使神志功能强化甚趋异,于是,基于患者自身条件与所处环境,并与社会现实、文化科技密切相关的各种妄想幻觉随之出现。此时由于痰瘀未入心滞扰神明,故患者神清、意清,言行协调,吾家称此期为偏执型前段[11]。受被迫害妄想幻觉影响,患者惶恐惧怯,语出低声下气,似“少气”;“少气”者,非病因,症状也。或具钟情妄想幻觉,与“鬼神”热恋,愉悦多喜,似“大喜”;“大喜”者,非病因,症状也。躁郁症患者自身具心气或肝气之易虚易实性,及此症易发之倾向性,值青春期,受机体形态及多种功能突变之影响,易虚易实之心气或肝气遂或虚或实而起病,且多虚已又实,实已又虚,而交替发作不已。“狂始于”心、肝气虚抑郁之“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忧饥”;“忧饥”亦系症状,非病因。具“大恐”症状之肝气虚转肝气实之“狂言,惊”;“大恐”亦系症状,非病因[3]。

《内经》仅记述了偏执型精分症前段症状,罕见有病久不愈,痰瘀入心,痰瘀毒邪惑乱神明所致之目呆独语、言行荒谬怪诞之后段症状记述[11]。躁郁症方面虽错误地将一些症状做病因,然却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地记述了该症症状。分裂情感症方面,虽脱失了抑郁转躁狂之记述,然却形象鲜明地记述了该症抑郁及转躁狂后演变成阳明腑实性重躁狂症状。

《内经》记述之“怒狂”治法,简便效佳。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接诊了不少“怒狂”样急性反应性精神病;首先将患者转移至安静处,在做思想工作之同时,策略性地不予之食,使其饥甚倦甚而入眠;往往随其一场酣睡而“怒狂”若失,尔后再予清降下气之生铁落煎服数日以善后[9]。

《内经》能如此精辟而符合临床实际地记述多种精神疾病症状,是难能可贵的;然限于当时之历史条件,存在一些不足和欠妥亦是难免的,同时,也是瑕不掩瑜的。为助推中医精神医学之发展,深入探讨《内经》有关精神疾病论述,在汲取其精华之同时,指出其欠妥以避之,将甚为重要。

猜你喜欢
灵枢内经幻觉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真实的幻觉
当代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
远方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春天的幻觉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