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医文化 开创针灸未来
——针灸在“一带一路”发展的新征程

2019-01-29 15:43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针灸中医药一带

高 崚 郭 承 谢 瑾

(1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2017 级,上海 201203;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3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4 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2000 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桥梁。它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而且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2013 年9 月和10 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5 年3 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开启了新时期我国全方位推进与亚欧非各国务实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愿景[2]。我们要以中国与有关国家现有机制为依托,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构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这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1 “一带一路” 的提出

古代丝绸之路从运输方式上,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前202 年—8 年)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或帕米尔高原、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抵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 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被称为“沙漠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了重要的分支,主要有“草原之路”“唐蕃古道”“中印缅路”“交趾道”等。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最早开辟也始于秦汉时期。它包括两条主要路线“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 《汉书·地理志》记载,沿越南沿海经南洋到达印度,开始贸易,公元166 罗马使者,带着象牙、犀角、玳瑁等沿海路到达中国,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贸易联系,从此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全面贯通。在公元15 世纪人类进入航海时代以后,最终取代了传统的陆路交通。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转移向南方,强化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作用,到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阶段,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达到顶峰[3]。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向东连接亚太经济圈,向西进入欧洲经济圈。沿线许多国家与中国在发展经济、完善民主、应对危机、加快调整等方面有着共同利益。“一带一路”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在中国古代陆海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代陆路商业贸易路线。它最初的功能是运输丝绸、茶叶、药材、瓷器和其他中国古代生产的商品。后来,它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希望我们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开创一个比汉唐更加繁荣昌盛的新时代。“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繁荣的象征,也是文化繁荣的象征。它是一条连接古今文化、融汇中西的道路。这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合作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新时期最为重要的战略规划,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2 “一带一路” 助力中医药发展

自古以来,中医药就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早期的商业活动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一带一路”倡议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通过“一带一路”,世界将感受到更加立体、鲜活、充满历史底蕴又与时代同步的中国传统文化[4]。2016 年发表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中医药已传播到183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许多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中医药作为国际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2016 年12 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规划要求,到2020 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 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 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 种中药产品,建设50 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中医药医疗保健的价值已经得到沿线人民的广泛认同。“一带一路”沿线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中医药的法律地位。中医药与“一带一路”合作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层次上实现了更大程度的开放、交流与融合。

近日,第十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在意大利罗马闭幕。大会发布全球第一个关于中医药的宣言——《罗马宣言》,发出了共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呼声,并将每年10 月11 日定为“世界中医药日”。从此,海内外中医人有了自己的节日。近年来,各国“中医热”持续升温,中医药海外推广硕果累累。

据美国《自然》杂志报道,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医学纲要,相关信息将写入第11 版全球医学纲要第26 章,于2022 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实施。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近日发布公告,由中国开发的《标准化煎药中心基本要求》获得通过并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这是全球中药煎药领域首个获得通过的世界标准。中澳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近日在广州发布《中医药临床循证丛书》,该丛书是国际首套采用整体证据方法对中医药临床疗效进行系统整理、严格评价的专著,中英同步国际发行。中国标准正在成为世界标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孙晓波表示,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学者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屠呦呦教授更是在2015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些都使中医药立于世界舞台,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价值被国际社会认同,推动中国标准进入世界体系。

中医药文化是开启中西文化交流的关键,因为中医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何时何地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中医药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数百个学派的学术思想发生交融和碰撞。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医药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名片。承载着我国数千年独特医学文化的中医药产业来说,其不仅成了“一带一路”战略实践的一个有效载体,更迎来了参与国际医药新规则和秩序构建,修筑中医药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发展时刻[5]。

3 针灸在国际传播的历史进程

公元6 世纪,针灸在亚洲传播;17 世纪末,随着东西方的贸易的发展,艾灸和针刺疗法先后于1675 年和1683 年分别由印度尼西亚和日本首次传入欧洲;19 世纪初,由于现代医学的兴起,针灸在欧洲经历了大约100 年的沉寂期,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复苏,这次复苏起于法国,这与早期法国耶酥会传教士所奠定的中法交流的文化基础有关。

20 世纪50 年代,针灸治疗的病症有二百余种。而到70 年代统计,这个数字己经上升到三百种左右,其中约100 种疗效显著,而且针刺麻醉也在临床得到广泛试用。1971 年针灸作为政治和外交的载体,点燃了针灸走向世界的道路。如今的针灸,不仅是一个独特的传统医学,也是中国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象征。在中医药“走出去”的路上,华侨华人一直是开拓者和领航者。1972 年,以尼克松访华为契机,国内部分中医人走出国门,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西医占垄断地位的西方世界中,硬是闯出一片天地,站稳脚跟。

在20 世纪70 年代,以中国向全世界公布针刺麻醉的研究成就为契机,国际社会掀起一股渴望了解针灸和应用针灸治病的热潮,西方医学界开始接触到针灸临床实际,并通过对中国、日本、法国、前苏联等国的针灸研究情况的了解,逐渐消除了对针灸的误解,并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应用、研究与推广针灸的重要力量。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针灸的临床应用范围已经扩大到4 个方面,即经络诊断、针刺麻醉、针灸保健与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的病症达800 余种,其中约30%~40%疗效显著。事实证明,针灸有效的病症遍及临床各科,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病、功能性疾病、慢性病,而且可以治疗某些疑难病、器质性疾病和急性病[6]。

1984 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针联) 开始筹备工作,并由卫生部、中国科协、外交部和国家科委四部委联名报请国务院,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方面引领,在世界卫生组织(WHO) 的指导下,于1987 年11 月在中国北京成立。世界针灸联合会是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 建立的具有正式工作关系和A 级联络关系的非政府性针灸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总部设在北京[7]。世界针联现有该联盟有203 名成员,代表来自55 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万名针灸工作者。在针灸国际化的进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与引导作用,在一些国家设立针灸研究培训合作中心,支持创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公布43 种针灸适应证,制订经络穴位名称国际标准,制订针灸临床研究规范等,现在,在全世界已经有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医疗。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在开展针灸教育与针灸研究工作。国际针灸教育出现了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趋势。

21 世纪的针灸,我国将继续沿着20 世纪开创的国际化与现代化的道路前进,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21 世纪将是针灸医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对医学乃至生命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时代。

进入21 世纪,随着各国人民对针灸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卫生主管部门对针灸的认识逐渐加深,关于针灸的立法问题已经在各国和各地区的卫生管理议程中提到。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对针灸给予法律上的承认,并逐步完善了针灸的依法管理。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承认针灸,并广泛开展针灸教育,随着各国和各地区立法加强对针灸从业人员的考核和资格认定,促使针灸教育逐渐从低水平转向高水平,由非正式向正式转变。这标志着针灸已经成了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

21 世纪,针灸临床备受关注。在应用传统的针灸诊疗技术的同时,一些新的疗法及特种针法得到广泛应用,如放血疗法、头针、腹针、眼针及针刀疗法。在临床治疗中,人们不仅用针灸治疗诸多的常见疾病、慢性疾病,而且对针灸治疗疑难病的期望越来越高,如针灸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舌针治疗帕金森病、脑瘫,火针治疗慢性骨髓炎,针刀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等。在临床研究方面,通过积极推行针灸临床研究规范,制定临床诊疗标准,这将为针灸的推广应用做出重大贡献[8]。

2017 年1 月1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访问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瑞士日内瓦,共同见证中国政府和世卫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出席中国向世卫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为针灸铜人揭幕,当他揭开铜人雕塑时,习主席将其描述为用于医学实践的第一个教学模型复制品。这个浑身布满穴位的铜人雕塑,顿时吸引了世界目光。

习近平主席在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上的致辞中指出,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中国期待世界卫生组织为推动传统医学振兴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为促进人类健康、改善全球卫生治理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

4 结论

针灸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把针灸放在全球的大背景下,通过跨文化的比较和交流,才能看清她的模样;只有放弃种种偏见,才能凸显他的独特价值。当然,这里的偏见也包括针灸行业内的一些偏见。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知兴替,所以,我们以历史真实的细节来梳理中国针灸的来龙去脉。任何医学都不是万能的,针灸也需要被客观地评价和科学地使用。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与协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与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初见成效。中医药是我国对外教育的优势项目,随着各国开展对从事针灸人员的资格认证,来我国学习针灸的人数会逐渐增加,中医对外教育的规模也将扩大,中医药对外投教育水平也将会有很大提高[9]。在扩大中医进修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同时,发展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将成为主要趋势。

“一带一路”针对我国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而言,就是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通过与沿线各国进行“国内规制”和“市场准入”等政策的协调,携手推动各国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医药卫生领域进行开放、交流、融合,最终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传统医药合作圈[10]。

总之,中医药走向世界是人类健康的需要,也是世界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随着国际文化交流增多,接受针灸、学习针灸的人会越来越多,针灸将成为中外医学交流的重要内容。相信中国的针灸技术,一定会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针灸中医药一带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