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皮内针疗法治疗失眠临床研究概况※

2019-01-29 16:24刘京丽孙阿茹李典育孙彩霞艾成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体针神门耳穴

刘京丽 张 静 孙阿茹 李典育 孙彩霞 郑 屹 艾成龙

(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目不瞑”“不得卧”,此病发病率高,已成为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现代医学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与安眠药物治疗,而应用精神类药物治疗失眠易产生诸多的不良反应。《黄帝内经》中指出:“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可见人体阴阳之气的正常与否与睡眠关系密切,因此,从中医角度治疗失眠宜从阴阳大法入手。《黄帝内经》中记载皮内针“深纳而久留,以治顽疾”,即于固定位置埋针,通过手压按针或机体活动产生刺激,在一定时间内给机体弱而长久的刺激。皮内针疗法现主要用于某些顽固性疾病以及一些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常用皮内针疗法与其他疗法相互配合来治疗失眠等疾病,均疗效显著。本文收集了近10年来皮内针治疗失眠的临床报道文献并加以归纳整理,现综述如下。

1 单纯应用皮内针治疗失眠

1.1 耳穴埋针治疗失眠 耳穴是埋针常选的部位。耳穴主要分布在耳郭上,耳郭的神经、血管最为丰富,刺激耳甲郭、耳甲腔等处,有调整机体内分泌系统以及内脏功能的作用。根据临床报道来看,最常选用的耳穴是神门,其次是心、皮质下,其他如心、肾、失眠等耳穴也常被选用,重在对五脏及全身自主功能的调节。例如,路绍祖等[1]取耳穴以心、神门、皮质下为主穴,以脾、胃、肝、肾、交感、三焦等穴为配穴治疗失眠,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王君秀[2]以耳穴心、肾、缘中、神门、皮质下为主,以胃、肝、枕、脾为备用结合埋针治疗重症失眠,结果总有效率达85.7%。高淑芳等[3]用皮内针针刺耳穴治疗原发性失眠,以神门、失眠、垂前、皮质下、枕为主穴,心、胃、肝、胆、脾、肾为配穴,总有效率达86.4%。陆克艳等[4]以耳穴埋针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取交感、皮质下、神门、心、肝、胆、肾,每次单耳取穴,两耳交替。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结果总有效率为73.33%。通过以上文献可以看出,耳穴神门因具有较强的镇静安神作用,被认为是宁心安神的首选要穴。心主神明而藏神,因此临床上治疗失眠取耳穴心以宁心安神。耳穴皮质下是根据现代医学知识而命名的耳穴,同样具有镇静安神催眠之效。另外,失眠病位虽主要在心、脑,但又涉及其他脏腑,所以根据患者表现症状辨证配以相关耳穴,用以调理各脏腑功能,共奏安神助眠之功效。

1.2 体穴埋针治疗失眠 除耳穴外,临床上也常在体穴埋针治疗失眠,具体穴位根据失眠患者情况而定。体穴的选取以调理五脏功能或人体阴阳为出发点。例如,周海旺[5]运用“安眠四穴”治疗单纯性失眠,即印堂、内关、太冲、足三里,结果总有效率达95.65%。周氏认为,不论实证和虚证,都归为脏腑、气血功能的失调,与心、肝、脾胃的关系尤其密切,因此,治疗的重点应在于调理心、肝、脾胃的气血功能。焦丽媛[6]也从脏腑辨证论治,辨证后取背俞穴进行埋针,取心俞、肝俞为主穴,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配伍以相应的背俞穴,如脾俞、肾俞、胆俞等,通过对背俞穴的刺激,交通阴阳、凝神安神,调节一身阳气之开合,达到调五脏而安精气。结果显示:埋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而刘冀东[7]则用体穴埋针治疗失眠,但取百会、印堂以皮内针埋针,结果总有效率达90%。其治病思想是从阴阳论治,选穴重点是百会穴,于百会埋针,用以实现升阳益气敛阴,使阴平阳秘,并维持昼夜阴阳胜衰之消长,从而使失眠得愈。

1.3 体穴与耳穴并用埋针治疗失眠 临床研究上,也有研究者将体穴与耳穴并用埋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樊留博等[8]取体穴心俞、神门、三阴交,耳穴神门、皮质下,以及辨证配穴治疗失眠。体穴采用颗粒型皮内针,耳穴采用揿针型皮内针,结果有效率为75%。樊氏认为失眠总与心脾肝胆及阴血不足有关,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取体穴可柔肝益阴交通心肾、养心安神,则睡眠可佳。而耳与经络脏腑关系密切,耳穴的良性刺激对机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陈珊[9]也以耳穴与体穴并用治疗失眠。耳穴取神门、皮质下、心,体穴取经外奇穴安眠,总有效率高达90%。耳穴与体穴相互配合,主要起宁心安神的作用。郭长青等[10]认为十二经脉皆汇聚于耳。耳穴是耳郭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位,而兰颖等[11]认为耳穴神门与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同名,均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因此,无论耳穴神门还是体穴神门,均为治疗失眠的首选。

2 皮内针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失眠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临床研究中研究者常将皮内针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治疗失眠,而且绝大多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基本先进行体针治疗,取穴较多,然后再进行皮内针治疗,取穴较少。在与药物联合应用时,基本选用了常规且疗效已得到公认的药物,确保了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可靠性。

2.1 皮内针与体针联合治疗失眠 在所收集的文献中,对皮内针与体针联合应用治疗失眠的报道相对较多,这种联合应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虽然都取体穴,但因针刺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疗效,即二者联合可增强对体表与机体深部气血功能的调整,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有的临床研究对失眠的治疗不论何种证型均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例如,郑颖[12]针刺取穴百会、大椎、安眠、内关,大椎透陶道,并辨证加神门、三阴交,另将图钉型皮内针埋于安眠穴,结果总有效率高达96.4%。其目的在于调节阳气而清头目、散郁结、安心神。李颖[13]报道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全新教授治疗失眠的特点,其选穴少而精,善用三阴交、神门、安眠穴为主治疗失眠,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侯玉茹等[14]在临床实际中发现失眠症以心脾两虚型为多见,而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的部位,也常常是疾患的病理反应点。因此,取神门、印堂、四神聪、照海、申脉、心俞、脾俞、足三里,体针针刺结束后在双侧心俞、脾俞处埋皮内针。疗程结束时及结束后1个月有效率均达到了93.75%,同时发现,治疗组疗程结束后1个月在改善患者的日间功能障碍上优于对照组。侯氏考虑可能为治疗期间皮内针持续日间刺激、延长条件反射过程,结束治疗后仍有持续刺激所致。陆克艳等[4]也在临床研究中明确了治疗对象的证型,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以体针配合耳穴埋针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体针取双侧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照海、申脉、太溪、太冲。体针结束后进行耳穴埋针,取交感、皮质下、神门、心、肝、胆、肾,结果总有效率为76.67%。但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根据辨证分型加配穴治疗,效果不一定更佳。

皮内针不但对原发性失眠有效,对继发性失眠同样有效。温秀云[15]观察了针刺八脉交会穴配合皮内针治疗抑郁症失眠的疗效,取双侧列缺、双侧照海、百会、印堂,出针后在心俞埋皮内针,治疗结果显示:在第六次治疗前、疗程结束后和疗程结束后1个月3次有效率为分别为91.4%、94.3%、91.4%。而蔡丞俞[16]以体针配合皮内针从心胆论治抑郁症失眠,取百会、印堂,双侧内关、阳陵泉、心俞、胆俞,出针后在心俞与胆俞埋皮内针。治疗组在第四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3次有效率分别为82.4%、91.2%、82.4%。范颖[17]以针刺结合皮内针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取穴百会、印堂、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心俞、肝俞及肾俞,在百会、印堂、引气归元用体针治疗,出针后于心俞、肝俞、肾俞埋皮内针。治疗四周、八周及治疗后1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93.33%、90.00%。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对继发性失眠,不论针灸处方如何,有效率均在82%以上,疗效较好。

根据临床研究文献报道来看,皮内针与体针联合应用治疗失眠,选穴上仍然是从辨证治疗的角度考虑的,既有根据失眠病因病机而选取的相关属络脏腑的穴位,也有背俞穴、八脉交会穴,还有常用经验效穴。而临床疗效则是体针与皮内针效应的叠加,而且从文献中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来看,也的确使失眠治疗效果更好。

2.2 皮内针与药物联合治疗失眠 有的研究者在公认疗效较好的药物的使用基础上,又增加了皮内针疗法。孔庆晅等[18]观察了皮内针联合药物对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皮内针取穴为肝俞、心俞、肾俞、胆俞以及神门、安眠等穴位,视症不同而组合。药物以六味地黄汤、逍遥散、八珍汤、温胆汤随症加减。结果显示总有效率100%。王天俊等[19]用体针结合皮内针的方法治疗抑郁症失眠障碍型患者,并予单纯应用药物及针刺配合药物2种疗法进行比较。针刺主穴取大椎、神庭、百会、命门,辨证加太冲、肝俞、心俞、足三里、太溪。在神庭、百会采用毫针平刺后,在大椎、命门用麦粒型小皮内针埋针。药物选用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博乐欣、氟伏沙明等。结果显示,埋针组和针刺组HAMD睡眠积分的改善显著优于药物组,埋针组和针刺组从治疗第一星期开始就可显著改善睡眠积分,与药物组存在显著差异,到第六星期时3组之间已无差异。从中可以看出,埋针疗法的持久刺激能维持有效作用的蓄积时间,达到甚至提高总的刺激量,有利于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治疗。张丽艳[20]采用揿针埋针配合中药治疗抑郁性失眠患者,具有确切的疗效。选取神门、皮质下、心、肝、脾、肾、内分泌、交感及体穴内关、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心俞、肝俞,揿针埋藏,同时配合辨证运用酸枣仁汤加减联合治疗,有效率达93.3%。不论是辨证选用中草药,还是西药常规药物,均是从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角度提高了疗效,加用皮内针刺激经络,则同时调整了脏腑与经络功能,故失眠之症得以解除。

2.3 皮内针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失眠

2.3.1 皮内针与头皮针联合治疗失眠 皮内针与头皮针联合应用的报道较少,在已有的文献中显示疗效非常好,将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提高了对机体的调整作用。如倪伟[21]用头皮针配合埋针治疗失眠。头皮针以“方氏”头皮针取穴,即伏象头部、双侧伏脏上焦、双侧记忆、双侧思维、双侧信号、双侧伏象“内关”、双侧伏象“三阴交”,以揿针埋于双侧膈俞、胆俞,即四花穴。结果总有效率高达95.0%。在头皮针安神的基础上,在膈俞、胆俞埋针,可以调顺心、肝、脾、肺四脏的气化功能,从整体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失眠病症有了一个全方位立体的治疗。吕彬等[22]用热敏灸与皮内针相配合。热敏灸百会、内关穴,起到鼓振阳气、化生阴血、通达血脉、调整阴阳、宁心安神的功效;用皮内针在神门穴处给皮部以弱而长久的刺激,调整脏腑经络功能,以疏通气血,达到了防病治病的目的。

2.3.2 皮内针与药物、足浴联合治疗失眠 有的研究者采用了综合方法治疗失眠,如陈虹林等[23]即用多种疗法联合治疗失眠,一是给予失眠患者口服艾司唑仑;二是埋针,取耳穴神门、心、肾,及颈部夹脊穴;三是浴足疗法,采用安神足浴方(夜交藤15 g,小茴香15 g,酸枣仁30 g,杜仲10 g,丹参15 g,艾叶10 g)先熏足后进行足浴,治疗结果总有效率80.77%。中药浴足配合揿针耳穴埋针治疗颈源性失眠效果较好,取耳部神门、心穴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增加了足浴疗法,可使药物通过足部输布全身,进一步增强治疗的整体效应。

2.3.3 皮内针与药物、腕踝针联合治疗失眠 李永红等[24]给予患者药物、皮内针配合针刺治疗失眠。患者口服艾司唑仑,同时采用揿针埋针配合针刺治疗,埋针部位在腕踝针穴位上1,总有效率86.7%。胆俞与膈俞为四花穴,二穴相配使用,可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潮热、失眠等症状,增强荣养气血之力。通过皮肤内脏的反射调节神经系统抑制病理性兴奋。

2.3.4 皮内针与眼针联合治疗失眠 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于1974年创立的一种微针疗法,选取心穴、脾穴为主穴,并结合观眼取穴,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眼针穴区埋针疗法是眼针结合皮内针的一种疗法,可以起到长期针刺刺激作用,加强疗效。眼针治疗相关疾病需辨证取穴,取心穴、脾穴进行针刺。针刺心穴,补益心气,心之阳气充沛,脾虚阴阳气血化生有源,共同作用心脾两穴,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效,补充亏损之阴血。眼针可以增加患者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使患者得到充分休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效果显著[25]。

3 结语

中医学认为,失眠的主要机制为阴阳失调,营卫失和,阳不入阴。《黄帝内经·灵枢》指出:“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卫气昼行于外、夜安于内是卫气正常出入阴阳的规律,人体顺应这一规律便寤寐正常。无论是由于阴亏、阳盛,还是邪气阻滞导致的卫不入阴、夜间不得安守,都属失眠。而皮内针以“浅刺”为治疗特点之一,针刺部位表浅属阳,通过皮部络脉的传导,借助卫气循行的部位,可判断皮内针埋针治疗对卫气的调节起重要作用,从而促使营卫调和、阳入于阴。现代医学表明,皮内针还可通过外力按压增加刺激量,皮下络脉的传导引起低级中枢兴奋,调节神经、血管的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失眠。

综上所述,皮内针法治疗失眠虽具有科学性、持续性、无副作用、无痛苦、操作简便等优势,但结合近10年皮内针治疗失眠的研究,笔者发现此阶段皮内针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相关文献报道较少,皮内针法治疗失眠的专项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二是临床报道疗效标准不统一,有些临床报道中辨证分型不明确,偏重于个人经验;三是有的文献中的临床研究未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使研究无法避免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皮内针的治疗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四是皮内针选穴处方和针具选择(厂家、规格等)不统一,因尚未有关于针具对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与报道,所以皮内针治疗失眠的疗效的影响因素无法全面确定。因此,以皮内针治疗失眠还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在研究中增强对失眠不同证型的处方及操作的规范,还应在研究中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尽量减小研究结果的误差,以便于将研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使更多的临床医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获取皮内针治疗失眠的最佳治疗方案,造福于患者。

猜你喜欢
体针神门耳穴
养心安神常按神门穴
“一键”助睡眠
“一键”助睡眠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耳穴埋豆+腹部拔罐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便自觉通畅率的影响
夏季心火旺捏捏神门穴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耳穴按压配合体针治疗酒精成瘾临床分析
越鞠十味丸联合耳穴压贴治疗代谢综合征172例
穴位埋线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