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医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分析与探索※

2019-01-29 16:24贺红梅彭文婷王诚喜刘平安张国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医学

贺红梅 彭文婷 王诚喜 刘平安* 张国民*

(1 衡阳市中医医院科教科,湖南 衡阳 421001;2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根据麦克斯公司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医学类本科毕业生约为21万,各卫生机构仅招收约12万人,然而临床中却出现严重的医生短缺现象[1]。大量的医学毕业生不得不从事与与医学无关的工作,造成了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一形势与我国的相关国家政策及资源配置紧密相关,同时也与大量医学类毕业生不合格无法达到临床医务工作者标准有关。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质量,面对医学生如此严峻就业形势,提高教学质量迫在眉睫。

1 创新医学教学模式 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1.1 创新医学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公共基础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3个阶段。这一教学模式使得各个学科相对独立,学生无法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融合[2]。学生按照系统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的顺序对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进行学习。例如,先学习肾脏的正常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再学习肾脏疾病的病理特征;先学习尿液的生成与排出,再学习各肾脏疾病对其功能的影响。这样的学习模式使得学习课程增多,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造成一定程度上教育资源的浪费。虽然这一学习模式在内容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重复之前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然而在实际运用上出现知识的断层,各个科目是知识无法融会贯通。学科内容存在大量交叉重复,学生却无法发现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造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脱节。

1.2 创新医学模式的方向 通过对目前教育模式不足的总结,目前我国主要试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OSBC)”“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育模式。

1.2.1以器官系统为中心(OSBC)的教育模式OSBC将学科知识重新组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简洁的把器官系统知识层次分明的呈现。OSBC使得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建立起一个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知识体系。OSBC对于临床疾病有更加具象的认识和更强的实践能力。这一教育模式在校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精简,减少了学科的重复性,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也更贴近临床医生对于知识的需要[3]。OSBC打破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整合学科知识,使医学知识成为整体,有利于学生理解。

1.2.2 “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育模式 随着PBL在多个国家及医学院校的推行其优越性逐渐显现。这一方法是指以小组形式提出问题,由老师引导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基础,从解决问题出发讲授医学知识。PBL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与临床实际问题结合紧密。PBL展现其模式优越性与可行性,但是其推行也面临着重重阻碍。

1.2.3 以学科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这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增设新课程的方式,既有了模式上的创新,整合2种模式的优点,又未动摇我国教育体制的根本。从我国医学教育国情出发,更能适应我国现实情况。毕竟实行新的教育模式,势必要从财政投入,师资力量,制度改革等多个方面入手,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1.3 创新医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教学资源分配不足,财政投入低,基本教育制度尚未完善,高水平教师资源缺乏,没有统一的培养标准等问题亟需解决。

1.4 创新医学模式取得的成就 我国多所高校进行了OSBC试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大连医科大学实践OSBC后,学生对于各个器官系统有了更完善的认识,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加独立的思考和处理问题[5]。2015年12月14日教育部《卓越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情况评估简要报告》中显示:“卓越班”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100%,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较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能快速进行临床工作,做到知识融会贯通。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优秀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应该具有思想道德品质,医学科学素质,人文科学素养以及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目前高校教师注重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基本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并重具有挑战性。部分教师常因为临床或科研任务而不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017年12月7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召开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推进会的通知》,促进各高校教师交流教学经验,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素质,要从改变教学理念出发,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更新自身的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才能适应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3 保证考核多样性 规范培养质量评价

临床医学的教育大体可以分为2个阶段,首先是在理论知识学习,然后是在临床实习中将理论与临床实际病例相结合的实践学习。考核形式与标准是决定两阶段教学质量的关键,考试内容综合化,考试方式多样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多样化。大部分医学院校采取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堂表现、互动教学),课堂测验等部分组成,考核形式主要还是笔试,并且考试内容过于简单。考核方式可以采用笔试、面试、实验操作、技能操作、书文报告的形式,其多样的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与执业医师考试等全国性的大考接轨,为学生走向临床做好准备[6]。

以考促教,推进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考促学,加快医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4 提供良好的生源 奠基高效教学质量

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严格遵循精英教育,全球各个国家达成了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的共识:入学门槛高,招收学生数量有限,淘汰率机制严格。美国医学教育是本科后教育,其招生的标准是获得理工科类学士学位或硕士研究生学位后,参加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并获得优异成绩者,方可进入医学院校深造,可谓优中选优[7]。

反观我国全日制本科医学院校的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生,与其他文理工科招生并无区分,唯一的标准就是高考成绩的高低,忽视了医学类专业的特殊性[8]。通过2种模式生源的对比,我国学生具有基础知识不扎实,人文素养程度不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几乎没有自学能力等缺点。

通过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减少必修科的学时,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医学院校的学生尽快与临床接轨。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而为医学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 注重临床实践

医学教育最终目的在于为临床输送优秀医务工作者,因此临床实践是必不可缺的环节。在现行制度中,学生结束四年理论学习后开始进入实习期,可是由于实习期学生被“考研”“找工作”等事情干扰,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专心实习,甚至出现“逃实习”的现象。因此要加强实习期的控制与管理,严格执行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制。通过提前实习期,理论教学中加入模拟教学,给予相关激励机制来严格把握临床实践教学。

2017年教育部、卫计委出台多项文件强调医学教育质量对医疗体系的重要性。七年制临床教育调整,“卓越医生”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全科医师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出国深造,规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国家相应政策,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总之,从我国国情出发,准确分析目前的医学教育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完善特色医学教育制度,是未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的正确途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医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体制更加完善。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医学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