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途径

2019-01-29 10:27刘秀琦
卷宗 2019年3期
关键词:培育途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

刘秀琦

摘 要: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又是大学生融入社会并顺利实现社会化转变的通行证。本文探讨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渠道中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形成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格局。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为《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可見,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意义重大且十分迫切。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不仅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人格修养等多方面的自我完善与成长成才,而且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融入社会并顺利实现社会化转变。

1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有机有序有形地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必须善于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大学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和正视国家、社会、民族、生态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激发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改革创新精神。

1)要有意地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教师本身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有意识地对学生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才会自觉地、有目的地发掘教材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元素,用心搜集相关素材,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要有机地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即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学科教材的特点,有意识地抓好课堂教学的思想渗透,实施主流社会价值的影响,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3)要有序地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即要根据教材的顺序和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在要求、内容、层次和安排上有系统地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

4)要有形地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即借助视频、案例,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使教育有声有色,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增强感染力。上述做法,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有意”是前提,“有机”是关键,“有序”是基础,“有形”是条件,四者合力,形成有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系。

2 在校园文化中,让大学生在有声无声有形无形中感染社会责任感

高等院校优越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1]因此,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还必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结合,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在大学生平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扎根、发芽,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教育效果。

1)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作。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制度生活的总和,是滋养大学生心灵,激励大学生奋进的精神磁场。它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内容”[2]。通过校园文化的形式对大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主要从四方面进行。一是爱国爱乡教育。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情,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志报效祖国、建设美丽中国。展示家乡改革开放的光辉成就,能增强奉献社会、建设美丽家园的信心和意识。二是爱校敬业教育。如举办校史展览,用老校友成才报国、爱校敬业的奉献精神激励师生。三是扶贫济困教育。结合每年各时段的社会公益内容,开展扶贫助学、关注留守儿童、关爱残疾人等公益宣传教育活动,增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2)发挥展览会的教育作用。根据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需要,举办“法制教育图片展”、“知识产权图片展”、“禁毒宣传图片展”、“八荣八耻图片展”,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引导大学生学法、守法、护法,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图片展览图文并茂,直观生动,集科学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教育效果深刻显著,颇受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在灵性、内隐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感染下,在有声无声有形无形中陶冶情操、激发斗志、传承文明,在自觉不自觉中培育了社会责任感。

3 在社会实践中,让大学生在体验感受中领悟社会责任感教育

大学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应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际,研究具体问题,逐步培养其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改造社会的胆识能力。

1)军训和国防教育。开展大学生军训和国防教育,一方面是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另一方面是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观看国防教育图片展览、听讲座、参观军营、感受部队文化生活,接受《国防法》、《兵役法》教育,可以增进对军营生活的认识,并且为在校生踊跃参加年度征兵活动“预热”。军训和国防教育,培养了大学生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树立了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了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见习、实习期主题调研活动。针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积极开展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教育实习和见习开展教育专题调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如家庭教育状况、义务教育政策落实情况以及老百姓对未来教育的愿望等。学生们通过课外调查访谈、查阅资料、发放问卷等形式,积累第一手材料,形成见解,为当地党政决策提供依据,在负责任的专题调研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3)校内外志愿者活动。《教育规划纲要》要求高校“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已经或者正在考虑把志愿服务纳入学分制,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4)三下乡活动。在活动中,大学生举办讲座,传授果树科学栽培、农作物除虫等科技知识,开展量血压、修电器等便民活动,宣传卫生知识、法律知识、节能环保知识。实践证明,大学生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既服务社会,又锻炼自己,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通过亲临现场,亲自动手,真实体验,感受社会和人生百态,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也能深刻理解社会责任感缺失对社会带来的冷漠与不幸,从而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变化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中国的下一代有没有信仰;二是中国的下一代有没有责任感;三是中国的下一代能否实现廉政。

现实启示我们,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从我做起,从生活点滴做起,从每个环节做起。培养社会责任感,一定要从高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引导,不断积累、完善、巩固,逐步养成。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对大学生中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危害与根源的研究,加强对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社会责任感的当代内涵与价值的研究,不断创新培育社会责任感的途径与方式,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

[2]李大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12(2).

王鸿一(1875-1930年),名朝俊,以字“鸿一”行世,山东菏泽鄄城县刘楼村人,近代山东教育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是曹州乃至山东辛亥革命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他的“村本政治”思想及实践启发和引导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他自留日归国后大办教育、实业,是曹州及鲁西南现代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猜你喜欢
培育途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