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样囊肿超声诊断价值及相关病理、临床特点

2019-01-30 05:52孙江连侯立业张吉红高素芳刘美娟张玉琼
智慧健康 2019年23期
关键词:角化肿物脓肿

孙江连,侯立业,张吉红,高素芳,刘美娟,张玉琼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医院 超声科,广东 东莞 523380)

0 引言

表皮样囊肿是角质囊肿的一种,占角质囊肿的90 %,其内充满干酪样物质,过去临床上的“皮脂腺囊肿”、“粉瘤”实属表皮样囊肿[1]。虽为一种囊肿病变,因其特殊的内容物,超声图像显示并非为囊肿的典型无回声,易误诊。本研究对162 例表皮样囊肿资料包括其临床、病理及超声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表皮样囊肿术前诊断能力,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外科2012 年9 月至2018 年12 年术后经病理诊断为表皮样囊肿患者共162 例,男127 例,女35 例,年龄:6~80 岁,平均(39.3±14.1)岁,病程1 天到40 余年不等,4 例有手术史,42 例有压痛、红肿或破溃流脓等症状,余无自觉症状。149 例自觉肿物逐渐增大,13 例自觉肿物无增大。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采用GE—Voluson S8、GE-LOGIQ7 彩超仪,频率为5~12 MHz 高频线阵探头。

方法:视检查部位不同采取适当体位,充分暴露所检部位,使用高频探头对肿物及其周围情况进行多切面扫查,调节二维及彩色增益至图像及血流显示最佳,对病灶形态、边界、与皮下关系及内部回声进行仔细探查,测量其大小,工作站存图,并详细记录。检后跟踪随访患者临床特点、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比较术前超声与临床诊断准确率,并分析其超声图像表现及相关病理、临床特点。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62 例患者,病灶共172 个,高频超声正确诊断157 个,准确率为91.3 %;临床诊断68 个,准确率为39.5 %。172 个病灶分别分布于头面颈部48 个(头部10 个、面部19 个、颈部19 个),躯干80 个(臀部25 个、胸腹背部45 个、肩部5 个、骶尾部5 个),四肢38 个(上肢23 个,下肢15 个),生殖泌尿系统6 个(阴囊壁4 个,会阴1 个,肛周1 个),大小约5×5×3 mm~80×60×32 mm 不等。

2.2 超声表现、病理情况

2.2.1 边界、形态、血流情况

172 个病灶中,126/172 无感染者,超声表现椭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晰,边缘规整,可见包膜,有时见囊壁向皮下局部突出,周边及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术中显示肿物呈囊肿状,与皮下粘连,切开肿物,内见乳白色、褐色豆渣样物,病理显示囊壁内由复层鳞状上皮组织构成,外见致密纤维结缔组织环绕,囊内为无结构红染物;34/172 并发感染者,内部无血流信号,周边环绕丰富、杂乱条状或是无血流信号,8/172 并发脓肿者呈不规则形,边界模糊,边缘不规整,液性暗区环绕杂乱分布丰富血流信号。合并脓肿者排脓引流后切除,术中见黄色脓液及絮状豆渣样物,术后病理显示囊壁为纤维组织,内浸润大量中性粒细胞,并见上皮脱落、炎性坏死、局部破溃伴多核巨细胞反应。

2.2.2 内部回声及后方情况

内部回声据检查结果分两类:①回声均匀型(98/172):超声表现为均匀分布的低、中等或细弱光点回声伴后方回声增强;病理表现角化物含量较少,层状分布,含水量适中。②回声不均型(74/172):超声表现病灶回声强弱不均,中、低回声内间杂多种回声伴后方回声增强或改变。病理表现角化物粘稠,排列紊乱,含水量少;其中37 个病灶内间杂裂隙样低回声暗带,病理表现部分角化物液化坏死;22 个内见层状排列的短棒状强回声带,病理内见纤维化;5 个内见簇状、团状、蛋壳状钙化,病理见部分角化物钙化;2 个呈“洋葱皮”样改变,病理见角化物呈致密环形排列。8 个并发脓肿者超声见液性暗区形成,内透声差,加压见光点移动,病理见脓腔形成,脓液内见纤维蛋白在,周围见肉芽组织增生等表现。

3 讨论

表皮样囊肿又名上皮样囊肿,是由于表皮细胞碎片异位而形成的囊肿[2],可发生于所有年龄、任何部位,可单发、可多发,患者通常无症状,常因扪及包块、包块逐渐增大或因合并感染而就诊。本组资料,患者年龄6~80 岁不等,好发于中青年(149/162)男性(127/162);病灶见全身各处,单发多见(152/162),多分布于躯干(80/172)、头面颈部(48/172);少见于生殖泌尿系统(6/172),与周署[3-5]等的报道一致。绝大多数患者(149/162)自觉肿物逐渐增大,仅少数患者(13/162)自觉无增大,可能跟就诊时病程短有关。虽然表皮样囊肿临床特点具有其特异性,但临床触诊仅能了解质地、活动度、大小、边界等,无法明确其来源及内容物等情况,临床术前诊断表皮囊肿准确率较低,本组资料仅达39.5 %。

凭着高分辨力、经济、无创等优势,高频超声在现代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对于浅表肿物,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其本身情况包括轮廓、边界、形态、内部回声、血供等)及其与周围组织情况,特别在皮肤肿物,能清晰显示肿物与皮肤关系。高频超声诊断表皮样囊肿准确率高,本组资料准确率为91.3 %,与既往文献[6-7]报道接近,由此可见,高频超声是表皮样囊肿可靠首选的诊断方法。

本组资料结果发现表皮样囊肿超声图像特点与其病理学密切相关:(1)作为一种囊肿,浅表表皮样囊肿超声图像具有常规囊肿共有的特性,包括边界清,沿皮肤长轴生长,多数为椭圆形,少数较小者为圆形,可见包膜,内部无血供,与病理显示的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组织构成,外见致密纤维结缔组织环绕,囊内为无结构红染物相符。而浅表表皮囊肿在超声表现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周边及内部见血流信号时,与病理上表现出的囊壁破裂或合并感染、脓肿相对应。(2)与其他囊肿不同的是,表皮样囊肿内容物由胚胎时期残留的或外伤植入的上皮角化细胞脱落而成,多数为灰白色奶酪样或“银色鳞”状物,主要成分包括角化物质、胆固醇、鳞屑、脂肪等,并非由单纯水分构成,因此,表皮样囊肿内部回声并不表现为典型的无回声液性暗区,而以中、低回声多见,不易与其它浅表肿物鉴别。由于角化物含量、排列及其水分含量不同,超声图像表现多样,本组162 例患者172 个病灶内部回声特点与病理学相对应:①超声表现的均匀分布的低、中等或细弱光点回声的“均匀型”与病理表现角化物含量较少,层状分布,含水量适中一致。由于角化物含水适中,超声衰减少,从而病灶后方回声增强。此类表皮样囊肿回声类似于常规囊肿内出血或感染,易误诊为靠近皮肤的手足部腱鞘囊肿,本组手部2个病灶误诊为腱鞘囊肿,但后者靠近肌腱源于腱鞘组织并非上皮,应加以鉴别。②超声表现的强弱不均的中、低回声内间杂多种回声的“不均型”与病理表现的角化物粘稠,含水量少,排列紊乱相对应;其中间杂裂隙样低回声暗带者,病理见部分角化物液化坏死;呈“洋葱皮”样改变者,病理见角化物呈致密环形排列;间杂短棒状强回声带者,病理见纤维化;间杂簇状、团状、蛋壳状钙化者,病理见部分角化物钙化;液性暗区形成伴加压光点移动、环绕杂乱丰富血流信号者,病理见脓腔形成,脓液内见纤维蛋白,周围见肉芽组织增生等表现。相对而言,此型表皮样囊肿更易误诊,本组13 个病灶误诊,分别误诊为1 个脂肪瘤,1 个皮样囊肿,1 个神经鞘瘤,2 个钙化上皮瘤,8 个脓肿。脂肪瘤源于并位于脂肪层;皮样囊肿与基底相连而不与皮肤粘连;神经鞘瘤沿神经生长、两端见“鼠尾征”;钙化上皮瘤以内见钙化、后方回声衰减及内部见血流信号等特征性表现与表皮样囊肿可鉴别。既往较少文献报道表皮样囊肿被误诊为脓肿,但是本组资料高达53%误诊病灶被误诊为脓肿,可能因脓肿的超声表现掩盖其原有的表现,超声医师检查时忽略临床病史没有仔细探查而导致。

综上所述,表皮样囊肿临床特点及超声表现有其特异性,但临床诊断准确率低,高频超声是表皮样囊肿可靠首选的诊断方法,但其超声图像因病理成分差异有相应表现,超声医师应充分认识、掌握并结合其病理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能力。

猜你喜欢
角化肿物脓肿
3例易误诊脂溢性角化病例展示及分析
乳腺肿物的超声自动容积成像与增强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
巨大角化棘皮瘤误诊为鳞状细胞癌1例
实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的探讨
高龄患者结肠癌伴右肝肿物的诊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