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疗效观察

2019-01-30 05:52王振丹
智慧健康 2019年23期
关键词:腱鞘炎腕关节桡骨

王振丹

(四平神农医院 疼痛科,吉林 四平 136000)

0 引言

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56 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分组行推拿治疗及针刺治疗的研究,深入探讨针刺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56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诊断标准,且均为初次发作,就诊前未接受过其他治疗,握拳尺偏试验呈阳性,尺骨侧弯曲角度低于30°,并已排除其他疾病引发的腱鞘炎者、接受过腕关节处手术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等。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各28 例。其中,实验组男11例,女17 例,年龄21-60 岁,平均(46.32±5.04)岁;对照组男13 例,女15 例,年龄22-60 岁,平均(46.44±5.13)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推拿治疗,即:患侧取穴,行阳溪穴、手三里穴、列缺穴按压,拔弹4-5 次肌腱,操作者将患肢前壁以左手固定好,将患手用右手握住,稍微向下拉拔旋转,将患手拇指末端以手拇、食捏住向远处拉伸,轻按1 次患处,每日1 次,共治疗6 次,期间应叮嘱患者少活动腕部[1]。

1.2.2 实验组

给予实验组针刺治疗,即:患侧取穴,主穴:阳溪穴,配穴:手三里穴、列缺穴。操作者洗手后,告知患者呈仰卧位,并于患侧取穴,以碘伏于取穴处行常规消毒,并以0.3 mm×25 mm 长毫针于穴位处进针,得气后留针20 min。若在施针过程中患者出现脸色苍白、大汗、嘴唇发紫等情况,应立即停针并出针,使患者平卧,通风保暖,给予温水,若情况未有好转或严重,可按压人中、内关穴等,每日1 次,共治疗6 次,期间应叮嘱患者少活动腕部[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即通过Quinnell 分级法[3]评定患者屈伸活动情况,分数越低表明屈伸活动越好;通过视觉评估法(VAS)[4]评定患者疼痛情况,分数越高表明疼痛情况越严重;通过Mayo Wrist Score[5]评估患者腕关节功能,分数越高表明腕关节功能越好;通过尺侧弯曲、腕部向上弯曲及向下弯曲评定腕关节恢复角度情况。患者治疗效果分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Quinnell 分级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Quinnell 分级(1.2±0.44)低于对照组的(2.4±0.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VAS 评分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VAS 评分(2.28±1.21)低于对照组的(3.75±1.4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Mayo Wrist Score 评估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Mayo Wrist Score 评估(75.8±12.92)高于对照组的(68.4±8.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两组腕关节角度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腕关节尺侧弯曲、上弯角度、下弯角度分别为(42.9±5.60)°、(55.8±7.57)°、(57.6±6.34)°;对照组腕关节尺侧弯曲、上弯角度、下弯角度分别为(38.7±3.78)°、(48.1±3.13)°、(51.1±6.32)°。实验组腕关节弯曲角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中12 例治愈,5 例显效,8 例有效,3 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9.29 %;对照组中0 例治愈,4 例显效,8 例有效,16 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42.86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已对手部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临床以桡骨茎突部显著隆起、疼痛剧烈、手腕及拇指在活动时可加重疼痛、局部存在压痛感或疼痛放射性延伸至前壁及大拇指周围为主要临床表现[6]。该病具有高复发率,多发于中年人群,且好发于女性,特别是从事手腕单一活动或长期使用计算机的人群或分娩女性,可在体内分泌激素作用下,使得腕部桡侧肌腱松弛、无力,并渐渐慢性损害肌腱及腱鞘,从而引发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7]。

中医认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为“伤筋”、“痹症”范畴,治疗原则主要为消肿止痛、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疏通关节等,目的在于使手腕部气血畅通,从而得以恢复手腕部功能[8]。

目前,临床在治疗该病上有非手术、手术两大类别的多种手段。一般来说,传统针刺、推拿按摩、药物封闭注射等非手术方式适用于症状较轻或发病初期患者,而手术疗法主要适用于症状显著、长期不断发作、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但多数患者并不容易接受手术治疗,临床仍以非手术治疗为主[9]。在非手术治疗中,推拿及针刺为常用方法,这两种手法均以阳溪、手三里、列缺穴为主要穴位,分别行按摩及针刺,但效果却不相同[10]。与推拿治疗相比,针刺疗法可行密集治疗,针感效应强,更利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这类病灶较小且疼痛固定的疾病的治疗。

综上所述,与推拿治疗相比,在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采用针刺治疗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腱鞘炎腕关节桡骨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治疗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得了腱鞘炎别按摩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后腕关节屈伸及旋转活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