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少数民族课程资源亟待构筑的理论基石

2019-02-03 09:33蒋建军
考试周刊 2019年97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

摘 要: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类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课程的社会化价值取向,实际上是课程开发过程所涉课程基础理论中最重要的基石。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开发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资源成为课程,课程的社会化价值取向应具有统一性特征。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五个认同、四个自信为核心的课程社会化价值取向,符合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课程开发;课程理论;社会化价值取向

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使课程的区域性、地方性和民族性得到增强,课程实施与地方民族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和谐发展。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特别是区域性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校本课程(以下简称为民族文化类课程)开发,由于缺乏课程理论支撑,多数学校的课程开发活动不完整,甚至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还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中国民族教育》杂志关于中西部地区中小学课程建设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有65%的被调查学校认为,课程建设中需要“课程建设理论架构的专业帮助”。本文拟阐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类课程开发的社会化价值取向,并由此为此类课程的课程定义及相关课程理论奠基。

一、 明确课程的社会化价值取向是优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开发为学校课程的基础理论中最重要的基石

所谓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一些基本领域。……把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作为课程的基础或基础学科,是大家比较公认的。

对于课程开发者来说,哲学、心理学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分国界和时代的。这两个基础学科对课程的影响具有跨越时代、跨越意识形态、跨越国家与民族利益的特征。它们更多的是通过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形成、知识的传递等方面的不同观点影响了课程编制的各个环节。对于开发传承优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课程而言,上述两个基础,完全可以参照新课程理念实际所提倡的“综合运用当代最优秀的科研成果”,不需要完全的统一和僵化的规定,甚至适度地放开,更有利于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的研究。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政治观点的课程开发者,对于某种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传承的态度,却是千姿百态,甚至是相对立的。

综上所述,开发少数民族课程资源急待构筑的课程理论的基石,虽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大内容,但实际上,需要我们首要研究的重点应该是社会学基础。

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教导生存的能力;传递社会文化;完善自我观念;培养社会角色。而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个主要方面。

学校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社会化的课程来实现的。“社会化的课程”是从课程性质与类别来描述。从课程开发与实施目的的角度可以表述为“课程社会化”。学校“课程社会化”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开发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类别的课程,也是社会化课程。此类课程社会化价值取向,成为课程编制中最重要的问题,它影响到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因此,明确课程的社会化价值取向是优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开发为学校课程的基础理论中最重要的基石。

二、 “文化自觉”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为明确民族文化类课程的社会化价值取向提供了教育理论依据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提出的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费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费先生还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

据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所谓“文化自觉”,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在对国内外多元民族教育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这与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滕星教授认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内容,除了主体民族外,还要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不但要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学习主体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数民族年轻一代适应主流文化社会的能力,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主体民族成员除了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还要适当地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大家庭的意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目的是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大家庭的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和睦相处,最终实现各民族大团结。

上述两个教育理论,从其目的来看,都是为以社会价值为基点,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这为我们开发民族文化类课程,明确民族文化类课程的社会化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 开发少數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课程的社会化价值取向具有统一性特征

考查社会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联系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最上位的要求,它反映的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对受教育者的不同的需要,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我国现阶段,无论是什么样的课程,都应殊途同归地反映这个强制性的教育目的。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课程也不例外。

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上一层面的教育目的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概括的程度不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是个别是一般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因此,开发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甚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课程,作为开发主体的学校,无论其类别与区域性的民族文化特征是否相同,全国此类课程的社会化价值取向必须是统一的。也即是全国开发此类课程必须具有统一的社会化价值取向特征。

四、 课程的社会化价值取向陈述及分析

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需要,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需要等政治、经济及各方面的社会因素,笔者认为:开发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类的课程,应统一选择的社会化价值取向是: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将五个认同四个自信根植于学生灵魂之中。

费孝通先生在其杰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提出的著名论断中有:“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从多民族在形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众多民族各有其发展的历史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多元性;有着长期在统一国家中共处并发展其统一不可分割的联系,最终自觉地联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中华民族的一体性。”“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一体性的辩证统一,已有2000年的发展过程……”,“各民族的历史自古认同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2014年,习总书记将原来提出的四个自信拓展表述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2015年8月24日,习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主权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但绝大多数民族又没有建立纯粹的民族国家,事实上,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非一致性特征是当今世界民族和国家的常态。所以,世界各国不遗余力地推动国内价值观念的一体化或同质化,这是世界各国历史上和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

从国际政治角度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与思想,表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相对于中国这个国家实体而存在的、多元构成的国族。可以证明中国的国家统一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可以证明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族际政治整合及政治合法性问题;可以证明国際反华势力欲分裂中国的非法与反动。

从国内政治层面看,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为核心,并与在此基础上拓展而来的五个认同、四个自信的政治和文化理念,涉及国内诸民族对中华民族及其对应的当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现状理念与方向的认同,这也是今天我国内部整合的重要内容。这种民族的认同,决定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方向与命运。

开发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类的课程,秉承上述社会化的课程价值,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作用。这种整合的特点是通过建立非政治化的课程活动机制,实现了非政治化的、符合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追求。

社会化价值取向于定义此类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由此影响到此类课程共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刚性要求,影响到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学校对相关知识与能力进行取舍的灵活性和评价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3.

[2]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08-114.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蒋建军,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惠水民族中学。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
深度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研究
《跳绳速度训练——30秒单摇》教学案例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开发初探
基于Y世代学情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