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生行为规范课堂培育模式探究

2019-02-03 09:34张洁郑浩森陈晓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2期
关键词:升国旗建构主义建构

张洁 郑浩森 陈晓

[摘           要]  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是落实《小学生守则》的基本要求,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但行为规范课堂培育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以学生为中心,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互动性,促进行为规范形成的课堂培育模式容易实现,也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    键   词]  建构主义;行为规范;课堂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058-02

习近平于2019年3月18日上午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必须从小抓起,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良好习惯养成依赖于《小学生守则》的落实。2015年8月20日教育部印发的《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最新纲领性文件。

一、小学行为规范学校养成的存在问题分析

学校在落实《小学生守则》,养成良好习惯方面,主要方法一是管,学校通过建章立制,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班级氛围等进行管理,如根据《小学生守则》制定本校《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类管理如“学校管理”“年级管理”“班主任管理”“自主管理”等;二是教,学校以大会形式开展教育、班级以每周班会形式开展教育以及在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时开展教育,特别是在“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等方面教育。

这种要么是严格管理要么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忽略学生心理特征、认知发展及行为需求,如忽略了儿童注意力是以无意注意为主,5~6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15分钟,7~10岁约为15~20分钟,10~12岁约为25~30分钟,儿童又倾向于大集体的聚集式生活,并且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各种感觉,去认识世界,等等;另一方面,忽略课堂教学教育,忽略行为规范的培育过程,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模式基本决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学校在小学行为规范养成过程中,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存在严重不足。其实,每一种行为、每一种习惯都是学生的一种技能、一种能力,如同“文化知识”一样,也是一种知识,那么,如何培育行为规范养成良好习惯也应从课堂教学开始。当然,这会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理论,二是实践模式。鉴于小学生认知及行为特征及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培育小学生行为规范比较客观、比较合理。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先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分别从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三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出了深入解释。

(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动态的,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对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做出暂时的解释和假设,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提高而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二)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中强调学习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学习不是由教師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三)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成是意义建构过程中知识经验的主动加工者。教学要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筛选和改造。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课堂培育模式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首先是课前预设,其次创设情境,再次开展协作与会话,最后形成意义建构。

(一)课前预设

1.课题确定

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理解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根据本校《小学生行为规范》要求,提炼培育学生行为规范课题,落实课堂内容,认真备课。比如培育学生参加升国旗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习惯。课题:升国旗。内容:(1)准备:统一着校服,面向国旗杆整齐列队,立正、稍息。(2)出旗:出旗、奏乐、敬礼、礼毕。(3)升旗:升旗开始,全体肃立,升国旗,奏国歌,敬礼、礼毕,其中,全体师生肃立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4)唱国歌:同学指挥,乐队或录音伴奏,全体师生齐唱国歌。(5)国旗下的讲话。(6)升旗仪式结束。

2.学情分析

深入实际了解情况,了解校园环境,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认知结构等。比如就“升国旗”,学生是否参加过升国旗?是否会唱国歌?等等。

(二)创设培育环境,建立规范行为表象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的情境应与培育行为内容相关,应与学生熟悉的事物、場景相关联,越贴近培育行为的原貌,学生的理解就会越透彻。鉴于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因此,创设的情境必须“形真”,学生面对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或者通过形象感知的内容,从而产生感情共鸣,进一步融入情境,实现对知识结构的整体感知。情境必须是“情真”:以景激情,以情动情,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从教师的主观教授转变为学生的主观需要,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过程。在创设情境时,“情”和“境”作为一个整体展现给学生,塑造一个情境交融的课堂。

1.营造班级氛围,以境育人

营造积极向上、文明进取、高雅洁净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情绪、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净化心灵,文明标语、行为细则。

2.创设课堂情境,促进学生规范行为的表象形成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利用语言、多媒体、活动等手段,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想象,激起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同客体世界状况的对话、同自身的对话,展开自我反思,促进行为规范表象形成。如在“升国旗”这一课,播放以前“升国旗”的全程录像。

(三)协作学习,促进行为规范养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去采取一些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组建学习小组

一般是根据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按学习上互补分组,小组成员的人数一般是4~6人,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

2.协作学习,促进行为规范养成

首先小组代表自我展示,然后开展学习小组内部及组与组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促进行为规范养成。比如在“升国旗”这一课中,每小组选3名代表,跟随“升国旗”全程录像播放展示升国旗的自我行为,小组其他成员激励、监督、纠正等交流活动,促进升国旗行为规范养成。

(四)开展评价,内化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注重评价活动,在评价讨论中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就是修改或创造新的“图式”,新的平衡状态。一方面,教师在评价讨论中要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在讨论中要积极主动查漏补缺,不断反思,提高认知水平,内化意义建构。比如在“升国旗”这一课中,可先让学生在小组中口述“升国旗”流程及内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跟随“升国旗”全程录像播放进行彩排,互相学习,积极评价,不断反思不断修正,最后形成自身技能。

(五)强化实践

一个行为规范或一个良好行为习惯不可能通过一次课堂教学就能养成,它的养成必须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实践才能够达成。因此培育一套行为规范或养成一种良好行为习惯还要加强实践教学。首先,学校要支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提供场所,安排实践等。其次,老师带头参加,树立榜样,现场开展实践训练。最后,营造班级氛围,集体参与,不断训练。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培育了集体荣誉感,一套行为规范或一种良好行为习惯在实践中养成。

四、结论

小学是学生基础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性格的关键时期。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课堂培育模式,可操作性强,又切合学生实际,因此,对建构培育小学生良好行为规范教学具有现实意义。当然,良好的行为规范行为习惯养成是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共同努力,特别是学校,如学校加强建章立制建设,使行为规范养成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又如成立专门的教师团队,研究《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这些行为规范细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内容等,方可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塑造良好品格。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7.

[2]吴红明,毛争艳.实施精致管理 养成行为规范[J].中国德育(半月刊),2018(21).

[3]张建英.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原因和对策初探[J].考试周刊,2010(1).

[4]刘儒德.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J].人民教育,2005,55(17):9-11.

[5]肖文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7.

[6]李吉林.情境教学特点浅说[J].课程·教材·教法,1987,6(4):15-18.

◎编辑 张 慧

A Study on the Classroom Cultivation Model of Pupils Behaviour Standard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ZHANG Jie,ZHENG Hao-Sen,CHEN Xiao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behavioral norms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de of pupil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core literacy, but the behavioral normative classroom cultivation model is still at the stage of exploration. Constructivism believes that knowledge is constructed in the interac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taking students as the center, creating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stimulating the initiative and interac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promoting the classroom cultivation model formed by behavioral norms is easy to achieve, and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good habits.

Key words:constructivism;behavioral norms;classroom cultivation

猜你喜欢
升国旗建构主义建构
没有观众的升国旗仪式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升国旗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升国旗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九年如一日,每天升国旗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