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开展中小学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的问题研究

2019-02-03 09:34王汉江刘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2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技能

王汉江 刘冰

[摘           要]  新时期随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化认识以及劳动教育观、劳动价值观的改变,对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鼓励中职学校联合开展中小学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是一项重要举措,中职和普通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在价值理念与实践体系上存在各自的问题。基于普职融合,中职学校联合中小学共同转变劳动教育价值观,构建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路径筑牢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中小学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060-02

一、中职学校实施中小学劳动、职业启蒙教育的价值期许

中职学校实施中小学劳动、职业启蒙教育是新时期劳动教育理性回归,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创新的重要举措,伴随着劳动教育观及其劳动素养观的变化以及普通中小学、中职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现状,基于普职融合,革新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筑牢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一)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要求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我国教育事业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不断深化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教育地位与价值也有了新的意义。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根本任务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重申劳动教育的价值地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学校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教师理念、学校实践活动等需要融入劳动素养,培育学生新的劳动价值观。

(二)新时期劳动教育观及劳动素养观的价值诉求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观的逻辑起点,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实施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成为我党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新时代为应对劳动教育价值边缘化以及劳动教育形态变迁,我国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地位、实践方式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价值诉求。

回顾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历史,其价值取向总体上经历了外铄性目的劳动价值取向、单向度劳动知识技能价值取向、以劳动情感态度为中心的综合素养价值取向三个阶段。随着新时代劳动教育地位与价值嬗变,要在认真处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关系上,理解新时期劳动素养观以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的特殊意义,培育人的劳动知识、技能与情感等,建构个体及其与他人、社会的社会关系。

(三)中职学校作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价值期待

新时期劳动教育观及其劳动价值观变化,对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价值诉求,致力于建立新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中小学劳动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实践体系的建构需要一个变革的过程,中小学在素质教育的征程上本身还存在一定差距,要充分重视学校劳动教育的地位,建立贯穿劳动课程与非劳动课程以及学校一切活动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还需要探索。

以中职学校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是较为理想的。中职学校不仅有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提供校内劳动资源;有校企合作育人的企业协作伙伴,提供校外劳动实习教育资源,可以为中小学生劳动体验、职业启蒙提供通道;“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可以在融通劳动、职业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向学生传递劳动教育观等。

二、中职学校作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认知偏差及实

践现状

新时期劳动教育的重申,我国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变迁,但是学校劳动教育理念滞后,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理念、实践及其与技能教育、职业教育的关系认知还存在一定问题,筑牢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体系本身首先要革新问题。

(一)劳动教育與职业教育的概念存在差异

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联系,但概念本身并不统一。劳动教育首要的不是培育生产技能,而是磨砺劳动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而现代生产过程和现代生产的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和掌握现代生产工具的基本技能则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技术教育并不能决定自身的技术学习领域,而是由职业教育定位来完成,使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概念认知偏差很难保证劳动教育的独特地位。

(二)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理论观与实践现状

回顾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历史,其价值取向总体上经历了外铄性目的劳动价值取向、单向度劳动知识技能价值取向、以劳动情感态度为中心的综合素养价值取向三个阶段,且正处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期。

劳动及其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内容与形式无法适应新的劳动形态与场域要求。在中职学校,单向度的劳动技能取向,忽视对职教学生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劳动教育实践程度被削弱,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本体价值被遮蔽,“流露”出来实践形态被窄化为劳动

技能教育。劳动教育内容的滞后性,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功能被弱化,也难以建立系统化的路径,外部保障机制也缺乏创新。

三、普职融合统筹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联合中职学校实施中小学劳动、职业启蒙教育,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大创新举措。普通中小学与中职学校在新时期实施劳动教育,有许多现实基础,但也存在价值与实践困境;基于普职融合,整体统筹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实施,重构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为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筑牢实践学习基地。

(一)合力转变劳动教育价值观念

劳动教育的问题由来已久,從价值理念到具体实践路径都需要重新构建,是新时期普职融合实施劳动教育的基础条件。中小学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其价值观念问题在于没有从实质上正确把握新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二者的关系,劳动技术课程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劳动教育内容窄化为一般劳动。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在于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等同,重视劳动技能教育,忽视中职学生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中小学借助中职学校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更主要在于为中小学生提供劳动体验的机会,启蒙职业劳动者身份认同感,提供真实融入社会的基础,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中职学校为中小学供给劳动教育资源,需要从塑造中小学生劳动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劳动素养出发,而不仅仅是提供劳动教育场域;对接中小学劳动教育需求,走出把专业技能教育等同于劳动教育的误区,塑造全新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也为培养具备劳动品格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二)以活动课程为载体重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普通中小学与中职学校有着不同的办学目标、办学方向,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有着不同的育人环境。以活动为载体,比课程更有灵活性,可以较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另外,职业启蒙教育的探究本质决定了当前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尽量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中小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帮助他们在直接体验中获得对劳动和职业的初步认知,掌握能够融入生活的基本劳动实践技能以及找准今后从事劳动的方向。

以活动课程为载体,为中小学提供劳动教育资源。中职学校针对不同专业设有实训基地,中职生的见习技能课程都在这里完成,可以请中小学生观摩其实习技能课程或者亲自参与到实践操作中去,改变中小学对劳动技能教育的忽视,走出第一步。鼓励中小学生参与到中职生专业技能实习的活动课程还需要将中小学生对劳动、职业启蒙的认识上升为劳动价值观培育与萌生职业兴趣,需要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为中小学生讲解不同专业技能所对应的职业价值,以此激发中小学生的职业兴趣。

(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路径为中小学提供社会劳动教育资源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很好地诠释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是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理想路径。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对接产业、职业需求,基本能覆盖中小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期待,但是不同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在一、二、三产业上有所侧重,职业分布也不同,中小学在参与中职学校的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要依据中职学校专业分布尽可能选择不同学校。

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应用丰富的合作形式,可以为中小学提供更真实的职业体验情境,中小学校可以借助中职学校组织中职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机会,去参观劳动者的劳动场景。以中职学校参与现代学徒制开展为契机,可以让中小学参与其中,为学生适应新劳动形态提供开阔的视野,在劳动场域中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客观看待不同劳动的劳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向兵.劳动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EB/OL].2018-09-17.http://www.qstheory.cn/wp/2018-09/17/c_1123440139.htm.

[2]肖凤翔,冯惠佳.中职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9(17):33.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观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热爱劳动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