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工科应用实践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2019-02-03 09:34张万里蒋隆莹陈桃淘陈赓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2期
关键词:导师制工科专业知识

张万里 蒋隆莹 陈桃淘 陈赓

[摘           要]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培养研究生配备了导师,后来两所学校实施学分制后,又将班导师制度进一步推广到本科生培养中,渐渐成为具有现代大学理念的教学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的推行也有十多年的历史了,相应的学校积累了一定的推行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

[关    键   词]  工科应用实践;本科生导师制;班导师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46-02

一、我国工科类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本科生导师制大多采取导师和学生一对一地进行,导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人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而且要按照学生的个人能力来教学。此外,导师还需要负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之外的生活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向前推进,部分高等院校开始借鉴研究生教学方式,在本科阶段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由于早期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的大学大多为学术研究型大学,因为无经验可循,最初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往往以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开展,相应的学术科研类型的导学为主要的引导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中,相应的导师类型角色各异,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跟前述所说的科研引导型的导师制有所不同,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心理方面等的指导,类似于一种专业类型辅导员。当然这类辅导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够给予本科生学习方法和思想行为习惯上的良性纠正,这样就与研究生导师产生直接的差异。但是大多数的高校情况是本科生导师制并没有真正与研究生导师制分离,定位不明确,而更像是“升级”版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除此之外,工科大学生的课程较繁重,与导师的联系通常处于被动状态,而导师大多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其指导经验不够丰富而且琐事较多,导致其指导方式和方法与学生的反馈不合拍。

本科生导师制度模式的不成熟以及对导师的定位模糊和学生的被动指导,使老师指导本科生的积极性不高,或者没有成型的指导模式可循,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执行与实施还没有大面积地铺开。此外,导师制也缺乏与之匹配的制度,如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和一些奖励措施等,使之可持续性不强。

二、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如何适应新工科发展需要

在新工科发展需要下,班导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整体状况。在学生初到学校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发展,应该注重学生学业的发展,实现传道、授业和解惑。不能对学生不管不问,使学生的困扰与学习难点没有地方可问,没有地方可解。但是“打铁还得自身硬”,班导师也应该学习最新的专业学术,增强自身的理论知识。

首先,班导师要唤醒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高度重视,从而激发出学生对科研实验的兴趣爱好。从实际上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未来职业向往,更好地引导学生把科研实验与未来向往的职业相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结合学生个性化特征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学术创新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班导师也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学术情况向学生介绍,使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学科选择合适的教师,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也可以用“一带一路”的方法领导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一起学习、交流以及科研。

其次,本科生班导师应该与学生定期进行交流,制定合适的指导方案,并解答學生在学习上的困扰和专业知识的不足。同时需明确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终极任务,使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指导学生制作个人学习计划,进行科学的、有目的、有技术含量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在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的时候,班导师应该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帮助解决学生在竞赛遇到的问题,加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再次,班导师应该为学生树立好人生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品质和关注好学生身心健康。

最后,班导师应该增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效率。近年来,全国高校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学生就业这一问题变成社会、学校也及学生关注的重点,加强就业指导也应该是班导师工作的一部分。而现阶段,专业教师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传授,很少关心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情况,也很少强调学生要对以后就业要有明确的方向,列举当今那些企业需要本专业的人才,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就业。本科生导师工作职责要求导师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包括职业目标、职业发展道路、将要进行的准备工作等,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应用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挑战

(一)导师制的定位尚不明确

按照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模式,导师应该具有高资质、高学历,高科研能力的教师担当,其工作最主要的是关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培养本科阶段的科研性能力,再者,是对学生生活方面的一些关心与资助,毕竟导师科研任务繁重,如果考虑顾及太多必定会导致自己的科研任务受到影响。所以,严格从定义出发,大学导师更应该从解放思想的角度引导学生,有别于中小学的班主任以及辅导员。但是目前高校存在一种“导师不导”的情况,很多导师把它当作一种义务劳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形式化的特点,别的学校有的,我的学校也要有,具体的推行效果和相应的导师奖励措施往往是简单的几个规定,学生并没有在导师制度当中获益,老师也没有从中感受到重要性。理想的导师制应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其主要任务仍然是提高学生专业性学习与科研的能力。

猜你喜欢
导师制工科专业知识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