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建设研究与思考

2019-02-03 09:34陈洁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评估质量教育

陈洁

[关    键   词]  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环节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56-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大众化,受教育人数不断增加,严峻的外部毕业生就业形势以及高校提质创新的内在发展要求,共同驱动教育质量成为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由此可见,加强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教育质量包括宏观与微观教育质量。宏观的教育质量指的是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评判的是整个教育体系及其所有构成要素的协同、衔接、运作与效能;微观层面,《教育大辞典》的解释为: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按照传统的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和六要素说。在三要素说中认为教育活动主要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构成,四要素说增加了教育手段,五要素说增加了教育环境,六要素说增加了教育途径。然而不管是哪一种理论,都无法充分符合当下教育质量的超然地位,笔者认为教育质量保障应当成为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这既是追求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一、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时代背景

毫不夸张地说,新时代高等教育所有工作的主题和目标就是“提高质量”。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宣言:“提高质量是21世纪的时代命题,由数量向质量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2007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将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质量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实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文化建设工程;2018年1月30日,中国发布第一个高等教育“质量国标”,涵盖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全国共计56000多个专业点。2019年4月29日召开的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被誉为是一场掀起“质量革命”的盛会,更是一个树立“质量中国”品牌的重要会议;2019年孙春兰副总理在高教年度工作会上强调:高等教育要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学活起来!让管理严起来!让毕业难起来,让质量提起来!

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也方兴未艾。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早开始建立现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其他国家学习与效仿的榜样。在此期间涌现出代表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组织,主要包括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INQAAHE)、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以及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WA)等。

二、中国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现状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摸索与发展,中国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融合时代特点的发展道路。这条发展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指出,建立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體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即建立“五位一体”评估制度。

教学评估工作从“五个度”(即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的有效度、学生和用户的满意度)进行多维评判。目前全国已有800多所高校参加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

(二)广泛开展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是针对专业资质的评价,认证是准入资格的考量。专业认证是对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补充,强调对办学过程的评价,帮助被认证的学科专业查找不足,明确改革方向。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将在《国标》的基础上实行三级认证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国227所高校的1170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三)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数据常态化监测

教育部牵头建设高等教育质量监测网络,通过建立全世界最大、应用功能强大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用数据说话”,不断提高服务高校教学质量能力。

截至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教育数据采集与申报已经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

(四)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发布

2016年中国教育部首次发布《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也是世界第一份国家级教育质量报告。2017年教育部第二次发布《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同时配套发布《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报告》《中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报告》等其他系列质量报告。中国教育质量报告用数据说话,清晰阐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三、国内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三·四·五”模式

从时间上看,教育质量保障发生在教育前(教育准备、教育计划、教育目标等)、教育中(教育实施、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监控等)及教育后(教育反思、教育反馈、教育评估等)。

从具体环节上看。教育质量保障应该包括教育质量监控、评估和反馈三个部分,其中监控具有过程性的特点,评估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反馈具有实时性的特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反馈与监控处于并行状态,形成完整的教育质量监控与反馈闭环。按照以上理念,国内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普遍采取“三·四·五”建设模式。

(一)“三级联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级联动”指的是按照高等院校的常规组织架构,普遍建立以“学校—二级学院—三级系部”为基本框架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学校的组织架构不同,具体层级也会发生变化,但核心框架基本一致。不同层级的主体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各司其职、协同合作,通过制度规范要求,共同保障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

(二)“四阶贯穿”教育质量保障环节

从教育质量保障过程来看,国内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按照质量管理理论,普遍围绕“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检查、质量改进”四个环节,逐阶递进、层层贯穿,建立教育质量保障闭环。具体如图1所示:

(三)“五位一体”教育质量保障系统

从教育质量保障具体应用上看,国内高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普遍建立集教学管理决策、质量监控、质量评估、质量反馈以及质量协同五大系统于一体的教育质量保障应用系统,将全校各类教育质量管理工作整合在一起。在具体系统应用落地模式上,有的院校以“一平台多系统”模式,有的院校以“平行架构多中心”模式,前者为主要建设模式,具体如图2所示:

四、国内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建设历经近半个世纪数代人的努力,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我们在欣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不足

“人”的因素永远是事业发展的首要因素。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各高校教育管理类师资力量受到职称、编制、专业能力以及机构设置等因素制约,发展进度比较缓慢,距离专业化、科学化、独立化的教育管理队伍发展要求还有巨大的差距。懂教学规律、会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十分欠缺。有的院校甚至还无法建立独立的教学质量评估部门,仍然“依附”于教务处开展日常工作,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

(二)教育质量文化的缺失

理论界普遍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素划分为质量保障技术和质量文化两个基本要素。前者主要是指保障工具、程序、方法等监控和评估技术;后者主要指质量保障理念、质量精神、质量价值观等。

2014年发布的《欧洲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参考框架执行情况报告》中,欧盟号召成员国建立“质量文化”理念,引起西方发达国家广泛的关注与呼应。与国外注重“质量文化”培育相比,国内更多注重的是质量保障技术层面的发展与建设,质量文化建设存在缺位。

(三)教育质量保障手段的陈旧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智慧教室、智慧课堂在各大高等院校遍地开花。然而与高大上的授课教学智能应用相比,教育质量保障技术手段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低、保障条件不配套、保障手段陈旧的问题。传统的教育质量保障手段还有很大“市场”,新型的技术手段往往在开发阶段就处于“附加功能”的尴尬地位,数据应用存在壁垒,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分析只是摆设,很多应用只建“盆景”难育“森林”。

(四)教育质量保障的“模式化”

围绕教育部审核评估要求,国内各大高等院校普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但很多学校往往在教育质量保障建设中重复建设、雷同建设,甚至出现体制设置、制度设计照搬照抄,完全不考虑自身学校特色与发展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以政府为主导的教学评估模式,注重外部影响、忽视内部进化,高校主体自我作为能力比较薄弱。教学质量保障建設特色化缺失、“模式化”趋同。

五、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建设的未来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立足问题,思考未来。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全新发展特点。

(一)个性化教育——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全新理念

个性化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倡导个性化教育主要包含自主学习、精准教育、因材施教等理念。个性化教育倡导师生之间建立新型的协作互动关系,更关注个体的发展与成长,有利于个性天赋的释放。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向传统的“模板化”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打破思想理念的桎梏,围绕个性化教育理念打造全新的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是创新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全新维度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强调“全体不要抽样,强调效率不要绝对精确,强调相关关系不要因果关系”,以一种全新的数据思考模式来认知和解构社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开辟了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全新维度:围绕“全数据”,教育质量监控与反馈环节涉及的教育数据采集,数据资源会更加海量,全新的数据类别会赫然而出;围绕“相关关系”,教育数据分析专家会以更开放、更新颖、更创造的视角来解析各类教育数据与教育质量之间的隐藏联系,各种教育创新会发生井喷。这些都对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移动互联网——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全新途径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为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提供了更为便捷、通畅与精准的信息反馈渠道。告别传统的文案纸堆,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运用,仅仅依靠一部手机、一个摄像头,甚至是一个传感器,就可以完成教育数据的几何级传递。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充分实现。我们一方面需要积极地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相结合,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对课堂教学的影响问题。

(四)第三方评价——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全新模式

按照传统理念,内部质量保障(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与外部质量保障(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共同构建起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理论界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观念,国内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普遍存在重视外部影响忽视内部自为的问题,因此研究内部质量保障比较多。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引入第三方评价逐渐成为大势所趋。第三方评价作为外部质量保障的一个研究领域逐渐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发达国家开展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起步较早,发展较为完善,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存在诸多问题也面临着一些风险。

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保障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教育质量保障建设需要高等院校以教育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科学运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更是需要以质量文化为内涵发展要求,以质量保障技术手段为着力抓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现代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建设任重道远,希望本文中笔者的研究与思考能够为广大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工作者带来有益帮助。

参考文献:

[1]薛勇,薛宇,颜玉.地方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1).

[2]杨晓炳.基于机电类的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控制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8.

[3]凌晨.基于成果导向的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4]張秋云.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状与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2).

[5]曹丽萍.新西兰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教育质量自我评估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6]别敦荣,李家新.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8(12).

[7]张士国,隆坤.新建本科院校校内专业评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等研究与评估),2019(2).

[8]赵倩.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发展历程及其要素分析[J].教育观察,2019(5).

[9]范菁.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展望:基于本科审核评估实践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9(3).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评估质量教育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地方立法后评估刍议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360度绩效评估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探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睡个好觉
Make Efforts,and You’ll Get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