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室管理机制思考与探索

2019-02-03 09:34王英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2期
关键词:管理机制校企育人

王英静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工作室;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066-02

教师工作室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自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以来,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室建设如雨后春笋,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上都迅速壮大,针对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改革的研究也日益丰富。但是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对教师工作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工作室建设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方面,对工作室的建设运行机制虽有涉猎,但缺乏系统性。

依托2018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工作室群”的高职传媒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立项编号:2018JXY3054)开展的针对高职院校工作室的调查研究,笔者对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室管理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思考。

一、教师工作室管理机制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别,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作用。但是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变化与需求,因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当前面对的重要任务。

教师工作室是学校与企业连接的纽带与桥梁,对于高职院校探索“校企双元制”育人、推动实施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具有重要作用。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和课题组设计的“高职院校工作室运行机制调查”分析发现,教师工作室建设受到了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在面向山东省40所高职院校的调研中,所有被调研学校都建设了教师工作室,发展较好的骨干校、示范校还建设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但是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的工作室中,真正能够健康发展的只占少数,大多数工作室在完成了基础建设之后还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工作室管理较为松散,没有明确地面向企业的激励机制,大多没有来自企业的工作项目对接教学,教师在指导工作室的过程中目标不够清晰,在课堂教学和工作室育人之间大多存在冲突,工作室负责人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由于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室育人任务导致教师压力过大缺少自主创新性。勉力维持的教师工作室缺少与企业的深度沟通与交流,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表面。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室的建设普遍受到学校的重视与支持,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对接教学内容多于行业企业需求,学生部分提升了学习效果,但与岗位的要求还有偏差,工作室效率不高,难以承担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作用。

二、教师工作室运行不畅的主要原因探析

在针对山东省40所高校教师工作室负责人和工作室学生的调研分析中,笔者发现工作室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是教师工作室运行不畅的重要原因。

(一)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调研中发现,校企合作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但是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校企共建专业、搭建校外实习实训平台等方面,在工作室的建设中虽然也考虑了企业的能动性,但是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企业在工作室建设中难以获得具体的效益,参与积极性不高。

如表1所示,在针对工作室组织形式的调研中,只有12%的工作室是采用校企共建方式进行建设,行业企业参与较少。工作室的建设大部分由专业教师负责,占到了88%。由于没有明确的企业激励机制或相关的配套政策,企业参与工作室建设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资源与能力,教师个人的差异大概率地决定了企业参与工作室育人的程度。

企业没有参与工作室建设和运行的明确机制,造成工作室运行中与目标功能脱节。如表2所示,工作室的主要功能有支撑课堂教学、对接就业岗位、现代学徒制平台和承接社会服务项目,其中对接就业岗位和承接社会服务项目,都需要校企深度合作来实现。但是由于企业责权不明确,造成大多数工作室苦于没有真实的企业项目,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与岗位的需求依然有所偏离,社会服务项目也不能很好地开展。

(二)工作室负责人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如表3所示,在工作室的建设方式上,大多数工作室是由学校提供场地与设备建设的,专业教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负责遴选学生、组织工作室教学内容、承担实训时间项目。

工作室作为教学改革的载体,为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和科研水平,探索实施教学改革项目提供了很好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但是职业院校大多面临生师比较高,专业教师紧缺的困境,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课余时间不足,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室建设任务。

工作室的运行不仅需要负责人具有教学能力、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专业教师作为负责人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但是在各学校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工作室工作量均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也没有相对应的工资福利、职称晋升方面的管理制度,工作室负责人更多靠自觉完成工作室教学任务,没有制度的约束、保障与激励,不能充分调动工作室负责人的积极性。

(三)工作室學生激励机制欠缺

教师工作室是高职学生在校内参加实践实训、对接岗位的重要平台,遴选进入工作室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如表4所示,所有的教师工作室都规定了工作室学生的遴选方式。

学生参加工作室需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考试,进入工作室条件较高,但是工作室内部学生缺乏考核与激励机制,学生进入工作室后缺乏目标激励、物质奖励和处罚等措施来鞭策学生,造成一部分学生进入工作室后放松了要求,培养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探索健全完善教师工作室管理机制的有效路径

2019年2月,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引领,职业院校再次把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作为改革重点。笔者认为,在对山东省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室的调研与分析中反映出的工作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探索解决的有效路径:

1.将工作室纳入校企合作体系,明确企业在工作室建设中的责、权、利,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由专业教师主导转变为校企共同主导。

2.健全完善工作室考核机制,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覆盖包括教学内容、项目实施、参赛成绩、育人成效等在内的考核细则,对不能达标的工作室,应有整改或退出机制。

3.增加专业教师评价考核体系的考核项目,细化专业教师工作室工作量核算标准,将工作室的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激励教师主动参与工作室建设。

4.加强对工作室遴选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探索实施学分银行、学分置换等制度,加强学生的管理与考核,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室在学校的重视与支持下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并且在提升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实践育人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为导向,切实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教师工作室一定会在职业教学改革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项缨,李颜娟.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双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8(11).

[2]张楠.基于OMO实践教学模式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优质实践微课的元素探析[J].智库时代,2019(5).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校企育人
重点主题实践型社会责任示范基地管理机制优化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