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矩形波频率计设计

2019-02-03 09:34郭萌萌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2期
关键词:计数频率电路

郭萌萌

[摘           要]  设计并介绍一款以STC89C52RC单片机为基础的具备测量信号源频率功能的数字频率计。该频率计由三个模块搭建而成,分别是整形放大电路模块、单片机系统和液晶显示。工作原理是将信号源采集到的信号输入整形放大模块中,将信号放大方便识别的同时整形成可以被系统识别的方波信号。处理后的信号输送到单片机系统中去,由单片机内的定时器、计数器对方波信号进行脉冲计数。计数的结果就是信号源的频率信息,结果被传输到液晶显示屏上显示。设计的频率计可以实现对输入信号幅度在50mV-5V之间和在20HZ~400KHZ之间的信号进行频率计数的功能。经测试其Hz一档最大误差为1Hz,精度为1%,而在KHz一档最大误差为0.16KHz,精度为0.04%。

[关    键   词]  单片机;频率计;液晶显示

[中图分类号]  TM935.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306-02

一、绪论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频率测量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时序电路等硬件的应用限制了测量范围的提高,而且因为硬件条件的限制其精度往往比较低。因此,传统频率计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如今对频率测量范围和精度的要求。结合这个现实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频率测量方式,即顺应单片机技术发展成熟的趋势,将单片机用作频率测量系统的控制系统,避免了传统频率计的缺点,可以有效增强频率计的性能。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现在人们设计新的电路时,往往都倾向于尽可能减少硬件的应用,设法将过去通过硬件电路实现的功能通过软件来解决,减少设计难度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增加器件的使用程度。软件实现相比于比硬件实现具有易修改的特点,其带来的便利性和适用性更符合如今的需要,只通过软件修改几行简单的源代码就可以方便地实现功能的改变,相比在硬件电路上更改布线甚至改变电路设计无疑灵活、高效得多。

(二)常用算法

现如今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数字频率计是现代通信测量设备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测量设备,对电路产生信号的频率精度和信号的输出稳定度都有极

高的要求。以下对几种常用的频率计算方式进行简单的优劣

分析。

1.直接式

其好处在于高响应速度、低相位噪声,但也有电路搭建复杂、硬件庞大的缺点。

2.锁相式

能自动对频率信号进行实时跟踪、采集,能耗低且十分利于小型化改进。

3.直接数字式

是现在发展的重点,既拥有锁相式的优势,还具有可靠的工作稳定性和很高的精度。

二、总体设计及其工作原理

(一)设计内容及总体设计

本文围绕单片机进行设计,将其作为控制模块的核心器件设计数字频率计。单片机本身也可以完成计数和定时的功能,加上其内部的中断系统相互配合可达到测频的目的。数字频率计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可测范围达20Hz~400KHz,可测方波,正弦波,三角波。

2.测量误差为正负2Hz。

3.良好的人机功效,集成液晶显示屏。

整个设计的工作流程:首先将测量到的信号传输到整形放大模块,经过处理可将输入信号变成可被闸门识别的方波信号。随后方波信号被传输到单片机系统中,单片机会使用其本身的定时器/计数器对输入的方波信号进行计数,计算的结果就是所测信号的频率值。

(二)频率计的工作原理

频率计的工作原理可以描述为:对测量的信号fs,将所测信号传输到整形放大电路中做预处理,使之变成单片机可以识别和计数的脉冲信号,经过处理后信号频率和被测信号的频率相同并没有改变,这样对频率的测量就变成了对脉冲信号的计数。当信号的状态处于低电平时,计數器开始计数;当其状态为高电平时,计数器维持保持的状态,产生的数据传到锁存器中。

设计要求的频率测量范围为20Hz~400KHz,该频率范围属于低频范围,即设计应着重于对低频信号的测量进行优化,故此次设计拟采用T法(测周期法)对信号进行频率测量。

三、硬件电路及原件选型

(一)硬件电路

最前端采用集成运放OP07和电压比较器LM393来构成放大整形模块。作为最重要的模块,单片机选型选用成熟可靠的STC89C52RC单片机。最后的显示模块使用1602液晶显示模块。

(二)放大整形电路

放大整形模块最先对所测信号进行处理。整形放大模块有两个部分,一是集成运放器OP07;另一个是电压比较器LM393,整体有这两个部分共同构成。

(三)单片机模块

单片机为主的核心模块设计有三个结构,三部分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功能。这三个部分分别是STC89C52RC单片机、12M晶振构成的时钟电路和排阻等结构。

时钟电路:单片机正常运行依赖时钟提供的基准时间运作的。因此,时钟信号的状态诸如稳定性和速度可以直接影响单片机运作。如果时钟不稳定,单片机就无法正常运行,严重影响反应速率和稳定性。

1.单片机部分引脚及其功能特性介绍。

VCC(40引脚):电源电压

VSS(20引脚):接地

P0端口(P0.0~P0.7,39~32引脚):P0漏极开路8位I/O口。作输出端时,单引脚可驱动8个TTL负载。

P1端口(P1.0~P1.7,1~8引脚):P1自带上拉电阻的8位I/O口。其输出缓冲器能驱动4个TTL输入。

P2端口(P2.0~P2.7,21~28引脚):同P1

P3端口(P3.0~P3.7,10~17引脚):同P1

2.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理。

控制信號,工作模式处于定时模式。计数器加1并开始记录输入信号f的数据,信号有一个脉冲就计一位,这个过程将持续到计数器计满溢出为止。

控制信号,定时器处于计数模式。计数器测量从T0口和T1口输入的脉冲信号。

(四)液晶显示模块

1602的含义就是具备显示16列2行共32个字符的能力。

1.数位,最多能够显示32位。达到相同效果的数码管电路其构成的体积十分臃肿,不利于集成。

2.可以显示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能够显示所有数字的同时也兼容所有的大、小写字母。

3.控制程序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相比使用数码管进行动态显示控制,显示时间耗时大大降低。

四、软件设计

(一)系统流程

软件流程设计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始化阶段;第二阶段为频率计算阶段;最后为数据显示阶段。通过模块化的软件设计,可以将处理功能分成相对独立的几个部分,当运行出现错误的时候也能快速锁定出错环节,便于系统纠错和改进。

(二)初始化阶段

中断允许总控制位EA输入命令1时,CPU开放权限,允许全部中断请求;EX0端口输入1时,外部中断许可。输入为0时则中断;ETI端口输入1时,允许T1溢出中断。使ITO输入为1时,为后沿触发;TMOD输入0x20时,设置定时器为模式2;端口TRl输入1时,定时器处于工作状态。初始化THl并且输入命令0xec,对TLl输入命令Oxec。T1l溢出时,THl中的数据会重新写入到TLl中,即每隔10us反复一次重新写入数据。

(三)频率计算

时间长度为10ms,假设单片机采样信号数量n>=1000,频率计算式可表示为:f=100*n。计算结果频率大于100KHZ;时长取l00ms,而且采样的信号数n≥1000,频率可以通过f=10*n计算出来,计算出来的频率大于10KHZ;同样的,时间取1000ms时,采样信号数n≥1000,频率可以通过f=n表示出来,计算出来的频率大于1KHZ。计数器计数是从下降沿开始计数的,而计时的时候不能严格和下降沿时刻保持一致。

(四)显示阶段

测得数据输入显示模块之前,先把测量结果转化成ASCII码。转化后的数据才能够被1602液晶接受。最后通过显示器程序就可以将测量的结果呈现在液晶显示屏上。

五、结果分析与改进

(一)误差分析

从测量数据可以发现测量的信号频率越高,频率计测量结果的误差越大。对频率超过480 KHZ的信号甚至不能测量。这一情况是因为晶振频率的影响。因为晶振频率的关系,单片机计数的极限频率为500KHZ,测量的信号的频率越接近500KHZ出现的计数误差就越大,当频率大于500 KHZ时,超过了单片机的计数能力,频率计不能正常的测量数据了。

(二)改进方法

1.采用高性能的晶振,更高频率,输出更稳定。

2.加强对测量信号的预处理。例如对频率较高的信号,可先对高频信号进行分频处理,适当降低其频率到单片机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再对其进行测量,测量后的结果在进行相应的放大即可得到准确的数据。

六、结论

本文的频率计硬件设计简单实用,相比传统电路频率计使用硬件少。软件编程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各个模块分工合作,各自完成不同功能,在实现功能的同时也方便纠错改错,不断提高和完善软件的编写。

尽管已经完成了设计,在频率计的整体设计、实际制作和测试过程中由于自己知识有限和经验不足等各原因,该设计还有一些缺憾和问题需要改进与完善,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我在日后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陈晨.基于单片机的数字频率计设计与实践[J].数码世界,2016(10):95-96.

[2]赵银玲.基于单片机的数字频率计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7,25(18):178-180.

[3]宋璐,卫亚博,冯艳平.基于单片机的数字频率计的设计和仿真[J].电子设计工程,2017,25(1):140-142.

[4]徐江丰,陈曦.相关计数法数字频率计的研究与实现[J].电子技术,2003(4):16-18.

[5]安佳琪.基于单片机的频率计设计[J].数码世界,2016(12):169-170.

[6]张景元.基于单片机的多用途定时器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工程师,2000(8).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计数频率电路
电路的保护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A卷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处理器频率天梯
“简化法”巧解电路问题
振动与频率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
巧用求差法判断电路中物理量大小
一类非线性离散动力系统的频率收敛性
概率与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