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池塘水质判断与生态调控技术

2019-02-08 08:40宣雄智王顺利朱文婷
中国水产 2019年12期
关键词:底质改良剂池底

文/宣雄智 王顺利 朱文婷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池塘养殖以传统的土池养殖模式为主,该模式下池塘底质和水质共同构成养殖动物生长和栖息的环境空间,两者相互影响,密切相关。养殖户为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往往依靠提高养殖密度,加大饲料投喂量以获得高产,养殖密度、投饵量和用药量等外源性影响因素破坏了池塘水体的生态平衡,从而造成底质和水质恶化,养殖动物病害频发。药物滥用等问题也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保持养殖水体底质和水质的相对稳定,使水环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序顺畅,才能保证水产动物健康生长,水产品绿色安全。养殖池塘水质和底质的稳定性、水体自净能力水平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浮游植物(藻类)的生物量与多样性,若浮游植物生物量大,生长代谢旺盛,多样性指数高,则养殖水环境越稳定;二是微生物种类与数量,微生物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是水体稳定的基础。正确判断并合理调控养殖水体环境对健康养殖非常重要。

一、池塘水质判断

通过池塘水体观察初步判断水质情况:(1)池塘下风口出现大量不易散开的黄褐色泡沫,有异味,表明底质已经开始恶化;(2)食台附近水体浓浊,底泥发黑,表明底泥有机质含量过高;(3)光照强烈时,池底有大量气泡泛出,表明池底已形成厌氧环境,有还原性有害气体产生;(4)水质浓稠、发粘,风吹过水面时,水纹细密,表明池水有机质含量过高,水分子表面张力增大。

通过测定水体pH值和溶解氧含量初步判断池塘水质情况。养殖池塘水体pH值和溶解氧含量是反映水体稳定程度的两个关键指标。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pH值和溶解氧含量越高。若水体总碱度较高,清晨到中午的pH值变化幅度小于1,且溶解氧范围在4mg/L~10mg/L之间,则表明水体环境较稳定,若水体pH值变化幅度超过1,溶解氧含量于低4mg/L,则水体稳定性差。当水体溶解氧范围在4mg/L~10mg/L之间,但水体pH值变化幅度超过1时,可通过投放碳酸钙或碳酸氢钠来提高水体pH值稳定性。当pH值变化幅度超过1且清晨溶解氧含量低于3mg/L、中午却高于10mg/L时,表明水体浮游植物数量过多,当光照充足且水温较高时,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烈,释放氧气使水体溶解氧含量显著上升,过多的浮游植物数量也间接表明水体开始富营养化,需换水或使用微生态制剂改善水质。若水体呈酸性且溶解氧含量低于3mg/L,则表明池底残饵等有机物腐解酸化,需要及时改良底质。

二、池塘水质生态调控

(一)定向培养有益藻类

硅藻个体较大,营养丰富,生命周期较长,易被养殖对象摄食消化,是养殖池塘定向培育的主要有益藻类。培育硅藻可首先在养殖池塘中接种以硅藻为优势种群的茶褐色“肥水”,开启增氧机等搅动水体,使藻种均匀分布,然后施用适宜的肥水育藻制剂,为藻类生长提供营养。在培藻期间,适当降低水位,以促进水温升高和藻类光合作用。不宜施用不溶性的有机肥,以防止鞭毛藻及原生动物过度繁殖而摄食有益藻类。勿单独施用磷肥,以避免蓝藻大量繁殖。养殖初期,绿藻更易生长繁殖,且净水能力强于硅藻,可选用可溶性有机肥为主的肥水育藻剂培育绿藻以净化水体,而硅藻则可使水质保持稳定,这种优良水体的水色为黄绿色,水体透明度控制在20cm~30cm。

需要注意的是,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后,其光合作用会导致水体 pH值上升,需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体pH值。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可将底泥或者水体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产生酸性细胞代谢物,并释放出CO2,从而降低水体pH值。

(二)正确使用微生态制剂

池中悬浮颗粒、有机质和池底淤泥均可为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或载体,因此在清塘时需留10cm~20cm底泥,池水不宜过清。

要充分发挥微生态制剂中有益微生物的作用需要选择适宜的时机,如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的生长代谢需要氧气,若在池塘缺氧时使用,不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会降低池塘溶解氧含量。光合细菌为兼性厌氧菌,需光照,主要在池塘底层或温跃层上方起作用,水体溶氧充足时或阴雨天不宜使用。应在清塘、换水或用药后使用微生态制剂,因为此时水体中缺乏有益微生物,水环境又较好,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养殖后期,水体营养物质含量高,微生物数量多,使用微生态制剂难有明显效果。微生态制剂投放后会随着养殖过程中的不断换水而流失,且有益微生物的代谢活性10天左右进入高峰期,之后降解能力会下降,因此需及时补充微生态制剂。

池中浮游动物(如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过多时不宜使用,否则有益微生物会被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与自养型微生物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有竞争作用,因此当浮游植物数量较多时,需加大微生态制剂的使用量。此外,若单一使用某种益生菌,受水环境理化性质及有机物种类及含量的影响,其生物量和生物活性都无法保证,难以长时间发挥作用。

(三)预防池塘底质恶化

造成底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有:残饵、养殖对象的排泄物、动植物尸体为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物质;使用化学药物消毒抑制了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抗生素的频繁使用使病原微生物产生抗性;池底溶氧不足导致还原性有害气体的产生等。

1.改良修复底质的方法

(1)在养殖生产开始前彻底清塘和晒塘;(2)池塘底质严重恶化时,可使用沸石粉、麦饭石、明矾、活性碳、膨润土等吸附型底质改良剂吸附池底有害物质,生产实践中沸石粉通常和生石灰间隔使用,此法为应急处理方法;(3)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降解有机污染物、氨氮及硫化物等,此法主要用于预防底质恶化;(4)阴雨天、昼夜温差大、拉网前后等情况下,清晨水体溶解氧含量最低时使用过氧化钙、溴氯海因及过碳酸钠等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提高底泥的氧化还原电位,可预防池底缺氧;(5)利用生石灰调节池塘水体酸碱度,稳定池底pH值;(6)使用腐殖酸钠、黄腐酸等与过硼酸钠混合的具有增氧和解毒双重功能的底质改良剂,既可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又能调节pH值,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7)以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为主的底质改良剂,复配其他缓释剂、有机酸、表面活性剂等,具有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抑制细菌生长、改善底泥通透性等多种功能。

2.底质改良注意事项

底质改良剂一般为片剂或颗粒剂型,一些气味小,刺激性小的底质改良剂可能会养殖动物误食而引起中毒,因此要在饲料投喂结束后,投放在远离食台处。以极化作用强的季磷盐类为主要成分的底质改良剂是一类非氧化性杀菌剂,可以提高底质表层的通透性,有助于池底溶解氧渗入底泥中,促进底泥中还原性物质氧化分解,还可促进池塘“泥皮”上浮,但“泥皮”上浮的同时,原本被“泥皮”覆盖的腐殖质等有机物也会进入水体,消耗水体溶解氧的同时还易使水体富营养化,因此这类底质改良剂应根据底质情况在养殖前中期使用,培苗期慎用,中后期应在晴天使用。使用氧化性强的底质改良剂会抑制藻类繁殖甚至倒藻,使水质过于清瘦,底质改良剂用量过大还会引起池底生物生长代谢受阻,土壤板结,因此要合理控制用量。

猜你喜欢
底质改良剂池底
砂质潮土施用改良剂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滴灌条件下条施钙基改良剂对重度盐碱地的改土效果
一种ReliefF和随机森林模型组合的多波束海底底质分类方法
新型复合改良剂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超长水池温度应力分析及探讨
高温天气水产养殖池塘如何防“底热”
开放,活化英语资源应有“底质”
游白沙坡温泉
微生物与酶对水产养殖池塘底质及有机碳的控制
改良剂对铅锌尾矿砂重金属形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