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内镜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护理体会

2019-02-09 21:28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38期
关键词:出血量内镜黏膜

陈 燕

(无锡市第二中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80例于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常规组、护理组,将80例患者等分,常规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为36岁至52岁,平均为(44.00±5.56)岁;护理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为35岁至53岁,平均为(44.00±5.23)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确定病变,进行病理活检确定病变性质,采用超声内镜确定病变范围及大小。准备好1cm厚泡沫板、透明帽、内镜下注射针、大头针、五爪钳、IT刀、针形切开刀、肾上腺素等手术必备器械,之后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此基础上护理组进行护理干预:①术前护理:手术前,向患者讲述手术麻醉方式、操作方法;术中应注意事项;术后的体位;了解患者的顾虑,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做好心理准备;讲解成功案例,增加患者信心,避免紧张。②术中护理:患者进行麻醉后,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麻醉师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时刻观察其呼吸道情况,确保呼吸道通畅,对于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清理,同时确保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为防止留置针受到压迫,应确定静脉通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腹部隆起情况,观察是否出现穿孔、出血等不良情况,若发生不良事件,应及时配合主治医生进行处理。对于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应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另外,患者麻醉复苏时,除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麻醉复苏情况外,还要做好安全护理,防止坠床等意外的发生。待稳定后将其送至病房并做好交接,妥善安置患者。根据患者的手术部位采取不同的体位。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将完整的固定手术切除的标本送至病理学检查;③术后护理:术毕,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血糖值、血压值的检测,血压值较高的患者遵医嘱给予降压药。患者手术后易出现心慌、呕血、冷汗、严重腹胀腹痛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遵医嘱处理。饮食指导,根据手术的部位、创面个数及大小术后禁食1-3天,开始进食时应给予温凉的流质饮食,2周内禁食用粗纤维、生冷、硬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用力、劳累。术后定期随访。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值(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康复时间、疼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临床指标判定标准: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康复时间进行记录,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分值为0分至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

不良反应发生率判定标准:患者不良反应包括穿孔、出血、发热、腹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四者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x2检验计数资料,±s表示计量资料,t进行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显著,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

常规组患者手术时间为(95.10±10.10)min、术中出血量为(126.59±23.00)ml、术后康复时间为(9.56±11.38)d、疼痛评分为(5.5 6±0.4 5);护理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5.10±2.10)min、术中出血量为(85.59±13.00)ml、术后康复时间为(7.48±1.33)d、疼痛评分为(5.56±0.45);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值相比差异显著,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常规组患者穿孔3例,占7.50%,出血2例,占5.00%,发热3例,占7.50%,腹痛1例,占2.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0%;护理组患者无发生穿孔、出血、发热患者,腹痛1例,占2.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护理组显著低于常规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临床常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疾病,相比较传统手术,此种手术治疗具有创伤较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特点[3]。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近些年来,相关临床经验显示,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4]。本文所研究护理体会主要在患者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进行相应护理干预,手术前告知患者手术应注意事项,可使其做好心理准备,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可使患者保持轻松状态面对手术;手术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可协助患者正确饮食,对并发症进行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给予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护理干预可进一步减少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康复时间,降低疼痛程度。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在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出血量内镜黏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82例后壁黏膜完整隆凸阴道缩紧术临床观察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67例脑出血患者超急期中风急症证候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