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防护进展

2019-02-10 06:43姚爱华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16期
关键词:外渗输液小儿

姚爱华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上海 200233)

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能够减少对小儿血管的穿刺次数,降低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减轻疼痛,减少患儿对反复静脉输液产生的恐惧心里,同时也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的效率,因此在儿科被广泛应用[1]。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小儿患者的生理特点、治疗不配合、药物及护理等因素,小儿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极易出现外渗现象[2]。输液外渗是指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药液渗漏在静脉以外的软组织的现象,可导致患者外渗处皮肤肿胀、红肿、疼痛,严重时出现组织坏死,不仅影响患者原有疾病的康复,还进一步创伤患者身体,甚至诱发护患矛盾,导致医疗纠纷[3]。因此,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控制和缓解小儿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以减轻患儿的痛苦,降低患儿家属的担忧,改善患儿的治疗体验。因此,本文对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防护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1 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相关因素

1.1 患儿因素

小儿患者部分自身因素可导致静脉输液外渗。首先,小儿患者年龄较小,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建立、皮肤脆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概率[4]。再者,小儿患者血管细、管腔小、血管壁薄,留置针外套管几乎全部充满血管,留置针长期与血管壁摩擦导致血管壁损伤变薄,进而增加了静脉输液外渗的可能性[5]。小儿因代谢旺盛、汗腺丰富,过多的汗液可导致留置针固定效果变差,甚至导致留置针滑出血管,导致外渗。此外,长时间的留置针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易哭闹、自己能力差,不自主的活动或动作可能导致留置针的移动,进而增加输液外渗的可能性[6]。患儿通常无法提供有效的主动配合以及主诉,而家长缺乏对静脉留置针维护的相关知识,看护不周,从而发生留置针被动拉扯而滑脱或折叠,这也是导致静脉留置针外渗的重要原因之一[7]。

1.2 护理因素

1.2.1 穿刺技术

当前小儿头皮静脉、桡静脉、肘正中静脉等是静脉留置针的常见留置位置之一。然而相对留置针而言,这部分静脉血管还不够粗大,易与留置针摩擦,或因小儿活动而脱落而最终导致输液外渗[8]。部分护理人员经验不足,对小儿血管位置不了解,或者血管针刺位置选择不合理,可以多次穿刺同一血管位置,可导致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9]。

1.2.2 输液方式

输液方式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密切相关。张静等[6]研究发现与常规输液模式相比,使用静脉微量注射泵输液方式的发生外渗的概率更高。这是因为注射泵对管路堵塞的凌密度更差,而患儿又不能正确表达疼痛所导致的。

1.2.3 护理操作

此外,留置针固定不佳、封管技巧不熟练、药物推注速度过快等也是增加小儿留置针输液外渗的可能原因[10]。

1.3 药物因素

药物的浓度、毒性、理化性质等可以影响细胞、组织甚至器官的生理代谢功能,进而刺激或损伤血管,导致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概率的提高。文献[11]表明,pH < 5或pH > 9的注射液、渗透压>500 mOsm/L的甘露醇、强刺激性的化疗性药物、高渗透性血管活性药物等在注射时可以刺激静脉内膜,血管通透性改变,导致血管损伤或破损,进而导致静脉输液外渗。刘明娣等[12]研究指出,静脉输液药物的浓度和注射速度也可以改变血液的pH和渗透压,进而引发药物性静脉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

2 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预防

2.1 提升专业技术

2.1.1 加强理论学习

护理人员应加强理论学习。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输液相关理论知识、规范化的穿刺基本功、以及丰富的穿刺护理经验。除无菌操作外,护理人员应遵循有远端到近端的原则,有计划的选择和使用静脉。慎重选择穿刺血管,以血流快、管径粗、弹性好的血管为佳,避免头部静脉和含有静脉瓣的血管,且进针位置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的部位[13]。

2.1.2 强化穿刺技术

护理人员应强化自身护理技术。护理人员用熟知穿刺针、钢针和留置针的使用和注意事项,根据小儿患者的疾病和身体情况,合理选择穿刺针具[14]。护理人员也应具备完善的穿刺后固定、拔针、拔针后护理的理论和方法。护理人员应充分掌握各类药物静脉输注的特性、使用和配伍,避免由药物引起的输液外渗。护理人员根据药物性质及操作规整,正确配置药液,选择合理浓度范围。根据患儿的疾病情况,判断患儿药物引发静脉输液外渗的概率,选择合理的静脉输液位置,避免多次针刺血管位置。针对高浓度和强刺激性药物,需确定针头在血管后,首先注射生理盐水,待患儿血管流畅后,才可以输注药物[15]。

2.1.3 优化护理操作

严格控制药物的输注速度,避免过快和过慢导致的针刺处血管通透性的改变。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也应该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询问患者的感受,当发现患者出现静脉输液外渗后尽快采取措施[16]。

2.2 优化治疗体验

优化治疗体验,最大限度的降低小儿患者的恐惧害怕,对降低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出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由护理人员与患儿进行良好的护患关系。讲故事、唱歌等方式可以使患儿感到放松,继而给患儿留下较好的印象。改善输液环境,可以通过播放动画片、童话故事等形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将此患儿的吵闹和不安[17]。基于患儿的表现,评估患儿的合作态度,选择患儿情绪稳定期进行静脉穿刺,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外渗。在输液过程中,即使鼓励和表扬患儿,激发患儿的好胜心,增强患儿治疗信心和勇气,提高患儿的主观能动性。研究[18]指出,通过技巧性的沟通交流,对患儿进行有效心理护理,可以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进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2.3 家属健康教育

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儿输液体验,避免输液外渗的发生。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留置针使用的目的、意义和优缺点,以获取患儿及家属的配合,解除家属的疑虑和担心。再者,向家属普及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和输液期间的注意事项,如如何更换衣裤,如何怀抱患儿睡觉、如何给患儿清洗以及留置针输液外渗的观察等[19]。

3 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护理

3.1 物理护理干预

物理护理干预可用于小规模或程度较轻的静脉输液外渗。当发现静脉输液外渗时,立即更换静脉输注位置,采用保鲜膜包敷或抬高肿胀肢体等措施消除输液外渗症状[4]。此外,也有文献[20]指出,红外线、微波照射等也是常用的消除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肢体肿胀的重要方法。物理护理干预具有操作简便、方便快捷、无并发症等特点,但使用范围较小。

3.2 药物护理干预

3.2.1 西医护理干预方法

药物护理干预可以快速高效的缓解、控制和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特别是大规模或较严重的静脉输液外渗。曾衡等[21]采用抬高肿胀肢体并给予33%硫酸镁湿敷的方式对109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进行治疗,观察1d后药液完全自行吸收好转且无任何不良反应。一般而言,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愈肤宁等是常用的治疗强刺激性药物外渗的治疗药物;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等是常用的治疗化疗药物外渗的治疗药物[22-23]。吴燕霞[24]采用50%硫酸镁联合山莨菪碱注射液与75%酒精交替湿敷对80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进行治疗,同时联合局部封闭、回抽药物等措施,实验组患者输液外渗症状明显好转,总有效率和满意率分别为97.5%和95%,均远高于对照组的85%和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曹凤莲[25]对20例化疗药物静脉输液外渗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措施为采用局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局部冷敷24小时后,外敷如意金黄散进行治疗。经治疗后,所有患者均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疼痛消失,效果显著。

3.2.2 中医护理干预方法

我国中药制剂也对静脉输液外渗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陈延芳等[26]选择了120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主要措施为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自制伤科黄药水湿敷患处,对照组则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患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肿胀情况快速好转,肿胀消退时间和更换敷药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6.67%。此外,罗雪琴[27]等也选择了90例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期对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方法给予50%硫酸镁湿敷,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艾条灸进行干预,其研究结果显示艾条灸联合硫酸镁湿敷治疗静脉外渗较传统单纯硫酸镁湿敷效果更好。

4 小 结

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是一项可以预防、管理和控制的临床护理工作。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儿、护理及药物等。临床护理中可以通过提升专业技术、优化治疗体验及进行家属健康教育等方式来预防留置针输液外渗的发生。针对已发生的患儿则可以通过物理和药物等干预方式进行处理。总之,通过总结和归纳小儿静脉留置针外渗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针对的预防和护理,可有效减少静脉留置针的非计划性拔管,大大提高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轻患儿痛苦,促进护患关系,减少护理纠纷,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猜你喜欢
外渗输液小儿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夜盗小儿(下)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