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最是乡愁

2019-02-11 10:36颜福林
杂文月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口人家乡话音像

颜福林

60年前我从湖北省秭归县移民黑龙江。我来到黑龙江后入乡随俗,说的是黑龙江普通话,但我从未背叛乡音。

我怎敢背叛她?乡音是母亲教我学说的第一个词“妈妈”,是奶奶教我学唱的第一首儿歌“摇呀摇,摇到外婆桥”,是爷爷讲给我听的第一个儿童故事“孙悟空大闹天宫”,是爸爸传给我的第一条家规“听话”,是启蒙老师在课堂教会我认识的第一个汉字的发音,它传递着同学之间的友谊,是邻里间鸟语似的叽叽喳喳,就算吵架音韵也是无比悦耳!也是山里娃和山妹子之间的打情骂俏。乡音,是我对那山那水那些人永远的记忆,是一个游子根之所系,是我自己的身份认证,是始终不认他乡做故乡的灵魂皈依,是独特的弥久愈新的乡土文化。

一次回乡探亲,在饭桌上亲朋好友都劝我回乡养老吧,凭这乡土乡亲乡音,我何尝不想落叶归根,可我回得来吗?我大姐(我移民黑龙江就是投奔的她)一家共11口人都在那,我一家8口人都在那,我的家业在那,我的社会关系在那,我提前买好的墓地也在那,我还回得去吗?回不去了!好在,我与妻子(是我湖北老家同村人)可以用家乡话交谈,可稍解乡愁。但我俩与儿孙交谈时,乡音说不出口,因为他们从出生那刻起听到的第一句话(接生医生的话)就是黑龙江普通话。

改革开放后,人员流动如潮涌,在外久了,很多人特别是在异地安家的人,大多发不出家乡话的原音了。比如深圳,那是个移民城市,为了交流方便,使用的是一種有深圳特色的普通话,他们基本不说家乡话了,从第二代起,原籍的乡音即丧失殆尽。

乡音在大规模的消失之中,特别是那种使用地域很窄的土话已近绝迹,不用很久,就再也不会有各种乡音土话的“余韵”绕梁了。

乡音是一国之中多样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如果消失,绝不亚于国粹京剧和各种地方剧种的消失。京剧就是一种京味的乡音,各地方剧使用的是该地的乡音。所幸的是,京剧和地方戏都抢救性地保存了一些音像资料。

有必要像抢救京剧和各地方剧的“原音”那样抢救乡音!也应抢救性地制作一些乡音的音像资料。以现在的录音技术,几百年几千年后也不会“失音”。那样,我们的后代N世孙不管身在何处,如果看到听到那些乡音的音像资料,发思故乡思祖先之情就有了“实物依据”,爱乡爱国之情也就有了凭证。如果能够做成一套《中国乡音大全》,必将比《二泉映月》等民族瑰宝更宏大更瑰丽,必将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

抢救乡音是一项巨大的综合性工程,比当年著名音乐家杨荫浏与曹安和两位先生抢救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的工作量要大出千万倍,仅依靠民间力量是难以毕其功的,得仰仗政府的全盘规划精细运筹和巨大财政投入。我深信,我们是不会坐视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乡音的消失的。

乡音最是乡愁。乡愁绵绵无绝期。

猜你喜欢
口人家乡话音像
财神爷爷来我家
近七成受访者认为年轻人有必要学家乡话
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
趣味字谜
家乡话
父亲的家乡话
An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n “Paste” by Henry James
黄梅戏的音响化、音像化与歌曲化
找数
音像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