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进步对山西林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2019-02-13 01:03丁志刚
山西林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全省林业

丁志刚

(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

近年来,山西省大力发展以干果经济林、森林旅游等为重点的林业产业,林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势头强劲,林业总产值从2006 年的36.09 亿元增加到2017 年的500 多亿元,连续五年实现增速10%以上。与全国及周边省份相比,山西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40%左右,林业科技贡献率不足40%,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相对还比较低,还存在基础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总体水平不高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全省开启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新征程,当前林业科技发展势头强劲,创新取得新突破,科技对支撑生态建设、引领产业升级、服务社会民生的作用显著增强。

1 林业科技支撑现代林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推广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面总结干石山区抗旱造林技术、黄土丘陵区径流林业技术、风沙区治理技术的基础上,林业技术不断创新,推广了一系列抗旱造林集成技术,科研攻关力度不断增强,全省共取得林业科技成果325 项。尤其是近五年来,全省林业行业共承担国家、省、厅级科研项目200 余项,并取得丰硕成果,通过鉴(认)定科技成果37 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 项;实施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近200 项,新成果、新技术120 多项,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改造后果品产量增加60%以上。为加大对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组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乡土树种振兴计划取得重大突破,审定和认定了215 个国家级和省级林木良种,对林业发展的引领作用逐步增强;攻克了核桃良种繁育的难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造林技术体系初步构建形成,不断创新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有效推动了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向科技含量更高、建设成效更实的方向全面迈进。

1.2 林业标准化体系日趋完善

全省林业标准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省级林业标准化委员会的成立,加快了林业标准制(修)订进度。近年来,全省共完成林业标准制(修)订83 项(其中行业标准9 项),修订林业地方标准74 项,建立林业标准化示范区5 个,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适合山西林业建设的标准体系。通过标准示范,推动了林业标准化工作,全省林业重点工程不同环节的采标率达到90%以上,全面提升了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

1.3 科技基础建设全面加强

在振兴乡土树种计划的推动下,2016 年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申报的“国家林业局华北乡土树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国家林业局的评审在山西省组建成立,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乡土树种研究平台;2017 年太原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通过国家林业局评审,围绕数据积累、监测评估、科学研究等核心任务,开展建设与运行工作,使全省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达到6 个。截止目前,全省共有省级层面的3 个平台和省林业草原局组建6 个科技创新团队,各类林草科技创新平台达到了15 个,科技基础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形成了集攻关、推广、应用为一体的科研体系。

2 林业科技支撑现代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项目碎片化现象严重,科技支撑作用不充分

科研项目与生产结合不够紧密,承担单位参差不齐,课题分散、碎片化、重复化现象比较严重,支撑作用发挥不充分,造成了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达不到科研的目的。同时,市、县部分基层单位科技意识淡薄,不具备单独承担科技项目的能力。

2.2 基层科技推广机构不健全,科研基础队伍建设滞后

林业科技攻关推广的重点领域缺乏领军人才,科研基础条件与形势要求不相适应,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基层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年龄老化严重,已经形成技术断层。大多数经济林重点县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致使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技术传播在“最后一站”出现中断。县、乡林业科技服务人员主要以林业局技术人员和本地乡土专家为主,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少且知识面窄,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接纳能力很差,无法把最新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给林农。

2.3 科研成果和技术储备不足,转化应用效率不高

全省林业科技项目总量较大,但一些支撑林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突破不大,技术储备不足,科技成果总量不够,获奖成果更少,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对林业建设缺乏应有的推动力。“十二五”以来,全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8%,林木良种使用率达60.89%。据初步统计,山西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40%左右,林业科技贡献率不足40%,生态造林工程良种使用率不足40%,实用技术在适宜地区的覆盖率不足60%,困难立地造林成活率低而不稳,成果转化应用效率不高,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周边省份,而且表现出了与生产实际需求极不相适应的状况。其结果是导致科技成果的作用不能突显,许多先进适用的技术没有充分运用到生产实践,科技成果转化率和适用技术推广率低的问题依然是制约全省林业发展的短板。

3 林业科技支撑现代林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林业科技管理机制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通过整合资源,结合国家平台建设,优化全省科技创新力量布局,同时加强林业科研项目管理,推动林业科技创新水平,推进科研与生产的深度融合。加快以科研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完善科技人员和职称评定机制及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机制建设,创新林业科研机构绩效评价办法,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3.2 组建林业科技产业联盟,推动产学研结合

目前全省特色经济林发展速度快且势头猛,不仅结合全省林业科技实际,而且符合当前林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整合、优化林业科技资源,组织林业科研院所、高校、省直林局、涉林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立足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组建红枣、核桃、仁用杏、沙棘、连翘等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产业技术联盟。依托科技人才多、研究平台广的优势,加大林业科技前沿领域技术、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产业发展核心技术,探索知识产权共享,增强自主创新,解决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把更多的先进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尽快用于生产实践之中。

3.3 促进成果转化,助推科技兴林

根据全省林业生产的布局、需求和重点,完善全省林业科技成果数据库,加强林业科技成果信息汇聚,打造一批能复制、可推广、效果好的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和精品示范样板,带动区域林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鼓励一些林业条件好的县(市、区)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围绕乡土树种种质资源收集繁育、生态脆弱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经济林良种选育及丰产管理技术、低质低效林改造、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生态系统监测、自然保护地本底资源调查、林下经济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创新与研究,加大科技成果供给。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

以国家、省科技计划为依托,优化资源配置,多渠道吸纳人才,创造条件引进高端人才,同时加强对在职人员培养;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生产单位、企业人才共享机制,努力培养一批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科技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要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乡四级林业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培育面向基层的多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全省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land produces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