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的企业精益生产实施关键因素分析

2019-02-16 11:38李鑫尤凤翔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年1期
关键词:精益生产影响因素

李鑫 尤凤翔

[摘 要] 随着精益思想的广泛传播,精益生产(丰田生产模式)在我国许多企业中得到推广。根据精益生产在企业中实施的具体情况,影响其实施成功的因素有人员因素、技术因素和思想文化因素等。本文依据AHP层次分析法,建立影响企业精益生产实施因素评估模型,对精益生产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分析,找出影响实施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关键词] 精益生产;AHP层次分析法;影响因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01. 038

[中图分类号] TH1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01- 0086- 04

0 前 言

企业在实施精益生产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精益生产的实施结果,主要包括人員因素、精益技能及组织管理因素和思想文化因素等三大方面。在这些因素中,有些因素对精益生产的实施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而企业却常常会忽视。本文主要针对LP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找出影响实施最大的因素。

1 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主要涉及领导层支持程度、精益代理人的选择、管理员贴近一线的程度和员工参与度四个方面。

1.1 领导层支持程度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否实施精益生产、精益生产实施到何种程度、是否继续实施下去、由何人来主持整个精益变革,这些问题的最终决定权都在这个企业的领导层手中,领导层的支持是企业实施精益转型的前提。除此以外,领导层支持程度对于精益生产实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当精益转型实施之后,由于库存和在制品的大量减少,从会计角度来说企业利润会大幅下降[1],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是否能够坚持实施精益生产。

1.2 精益代理人的选择

要想开始精益生产,光有领导层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代理人来引导精益生产的实施。这个精益代理人的选择决定了以后企业精益生产实施的方向和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施的结果。

1.3 管理员贴近一线的程度

精益生产实施的目的就是使企业的价值流能够连续流动起来,从而将价值从价值流的起点到终点顺利地交给客户[2]。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实时了解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出符合生产实际的决策。因此企业管理员贴近一线的程度就决定了他们对企业现场的了解程度以及企业决策的合理程度,从而进一步对企业精益生产产生影响。

1.4 员工参与度

有很多员工每天的生活一成不变,他们处理相同的事务,体验相同的挫折,最后获得相同的结果。正因为每天都体验同样的事情,因此一线员工最知道存在什么问题,同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都有着很好的想法。精益寻求将员工中未利用的想法和改善措施与企业的总目标结合起来,来追求企业的长期绩效[3]。一个好的精益组织一定是充分利用了员工的智慧。当员工参与度发生变化时,企业精益生产的效果也必然会出现变化。

2 技能及管理因素

2.1 精益工具与技能的掌握

精益生产的十大工具为:价值流分析(VSM)、标准化作业(SOP)、5S与目视管理、全员设备保全(TPM)、精益质量管理(LQM)、TOC技术与均衡化生产、拉动式计划(PULL)、快速切换(SMED)、准时化生产(JIT)和全员革新管理(TIM)。这十大工具是建立精益生产流程的关键技术,任何一个精益组织都是在充分运用这十大工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以说它们是精益生产的一大支柱。

2.2 企业组织结构

精益生产强调流程化生产,将不同系列的产品分为不同的价值流,使每个价值流都连续流动起来。在精益组织中,部门之间的隔阂会被消除,部门将被重新整合,负责同一个价值流的不同部门的人员被组合在一起,形成专门的价值流小组,实现价值流的连续流动。在流程化生产建立的过程中,传统的组织结构对流程化生产会产生很大的阻碍,使得价值流难以顺利而连续的流动,影响精益生产的实施。

2.3 人力资源政策

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对于精益生产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精益生产推进的过程中,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导致企业的在职员工数量超过企业所需的人数。随着精益生产的不断推进,在产品市场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所需人数将会越来越少,同时对于生产流程改善的越多,所释放的生产力也就越多。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不断过剩的人力资源,企业必须制定出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来消化这部分生产力,如果只是一味地裁员,势必会引起员工的恐慌心理以及对精益变革的抵制。

2.4 企业绩效管理系统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关注的就是整个企业的绩效如何,好的绩效意味着生产过程的稳定和企业整体效益的增加。企业对员工的绩效管理,对于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企业忠诚度以及不断追求改善优化的信念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精益企业中,一个好的绩效管理系统不仅要针对员工个人,更要针对整个团队乃至整条价值流。不仅要关注员工的个人成就,也要着眼于团队的整体效率,并且以整体效率最大为绩效评价指标[1]。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因此,企业的激励措施也要以此为基础,不能一味地采取物质激励,要将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让员工体会到他在企业精益变革中及变革后的价值,实现自我认同。

3 思想文化因素

3.1 精益思想的普及程度

精益生产能否实现与企业中精益思想的普及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正在实施精益转型的企业,只有领导者和精益代理人了解精益生产、头脑中有精益思想,那么这个企业的精益转型的推进会十分缓慢,甚至会“夭折”。

3.2 持续改善思想[4]

精益原则之一就是不断改善,追求尽善尽美。精益生产的改善是没有尽头的,持续改善思想在整个精益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精益生产建立的过程中,当企业取得一定的改善成果后,能否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精益转型;二是在整个精益生产流程建立起来以后,整个精益组织能否处于不断改善的过程之中。

3.3 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决定了这个企业中员工的企业认知度、企业忠诚度以及大多数员工的工作态度,也决定了这个企业中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为重要。精益生产的引进可以说是一场思想上的变革,是传统生产思想的消除和精益思想的融入,这对于员工来说本能地会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这种抗拒心理在不同的企业文化面前会呈现出不同的行為表现,从而作用于精益生产的实施过程中。

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中原本就包含着“追求创新、鼓励改善”的思想,那么对精益思想的抗拒很快就会变成变革的动力;相反如果企业文化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思想,那么这种抗拒就会对企业精益转型造成巨大的阻碍。

4 应用AHP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这11个因素对企业精益生产的实施都有着各自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却难以用数据记录下来。对于这些因素而言,运用传统方法难以进行定量分析,而AHP层次分析法却可以很好地评价它们的影响程度。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可以综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模拟人的决策思维过程,以解决多因素复杂系统,特别是难以定量描述的社会系统。

AHP方法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有关人员的判断,确定备选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4.1 建立LP影响因素评价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递阶层次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目标层只包含一个要素,一般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期望实现的结果;准则层包括了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由若干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等;方案层表示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方案、措施[5]。

递阶层次结构有三种形式,在LP影响因素评价系统中我们采用完全独立结构——树形结构,如图1所示。同时采用分解法来建立该层次结构模型。在进行层次分解时,我们需要注意:(1)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各层次要素间须具有可传递性、属性一致性和功能依存性;(2)每一层次中各要素所支配的要素一般不超过9个。

基于以上方法,充分考虑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层次分析结构。通过综合考虑各因素对LP实施的影响,将准则层分为两层,建立评价系统模型。具体情况如图2。

4.2 构造判断矩阵[5]

任何系统能够进行分析的前提是有一定的数据为基础,基于定量分析的分析系统更依赖于对数据的分析。AHP层次分析法的信息基础就是有关人员依据自身判断对每一层次中各因素间的相对重要性做出的判断,并将这些判断用数值记录以矩阵的形式表示出来。判断矩阵的建立是AHP工作的前提。

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关的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以因素Ak及其相应的下一层次的影响因素B1,B2,B3为例,构造如表1的判断矩阵。

4.3.3 分析结果

由所求得的相对重要度可知,人力资源政策对精益生产实施结果的影响最大,其次依次是企业绩效管理系统、持续改善思想等。由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度排序得,在企业实施精益生产时,最应该注意的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可以凝聚员工的向心力,使员工可以更好地全身心参与精益改革的过程中去,推动改革的成功。

5 总 结

企业精益生产的实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针对11个主要影响因素,运用AHP层次分析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得出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度,由此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在实施精益生产时,企业要着重注意影响较大的因素,做出相应的决策,以此保证精益生产的成功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德鲁,等.精益之通[M].吕奕欣,张素华,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刘树华,鲁建厦,王家尧.精益生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美]沃麦克,[英]琼斯.精益思想[M].沈希瑾,张文杰,李京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4][日]大野耐一.大野耐一的现场管理[M]:白金版.崔柳,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5]汪应洛.系统工程.[M].第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精益生产影响因素
精益生产方式下推进QC小组活动研究
日本企业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发展概述
TPS生产方式在我国汽车工业推进现状及问题研究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精益六西格玛在降低成本中的应用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创造精益生产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