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拂去尘沙》

2019-02-17 15:31王瑟
博览群书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餐考古幸福感

王瑟

当人们津津乐道看盗墓人怎么历险时,我却跟着一群怀抱科学严谨态度的“盗墓人”,行走在天山南北的沙漠戈壁、深山峡谷,寻找着一个个或有历史真实记录,或没有任何记载的历史文物古迹遗址。

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从土里拿出个物件,仿佛整个墓地或遗址都听到了几千年前的呐喊声,或者是呻吟声。人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明明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头脑里想象出来的东西,却相信得无比真实,不敢有丝毫懈待。

有多位考古研究者表示,他们这个职业很苦,很难受,不敢告诉别人自己是干什么的。可在我的眼里,他们最美,美得可以触摸几千年的历史,美得可以在历史与现实间穿来穿去。那种穿越感,是十分令人羡慕与敬仰的。所以,慢慢地,我们变成了朋友,那种不常见,但招呼一声就立马赶到身边的朋友。

说句实话,我最初采写这些文物考古报道时,只是为了简单地完成任务。记者是人民公社的社员,我们每天奔波在新闻现场,除了报道新闻,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完成每天要挣的工分。因为我们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家,也要养家糊口,也想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事情有时候就这样,写着写着,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竟然欲罢不能,心里有了一份牵挂,一份思念。

当一个人开始对某种事物喜欢上,热爱上了,那就成了事业的开始。

仍然是奔波在文物考古现场,仍然与众多考古专业人士交流交谈,但他们没意识到的事,自己意识到了。因为每次去采访,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定非常细致,甚至可以說出个子丑寅卯来。而最终写出来的文章,得到了采访对象——这些专业人士的认可。想想,他们可都是教授或博士,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无以伦比的学识与见地。当他们愿意与你交朋友了,愿意把自己的新发现第一时间告诉你了,那是种幸福感,一种被认同、被认可的幸福感。

再后来,这种幸福感就久久地包围在我身边、我心里,采访文物考古再也不是一份苦差事,变成一种快乐的工作。

当一个人把工作当成一种快乐时,那就成了一种享受。

享受几千年的历史穿越,享受几千年的不解之谜,享受几千年来的历史印迹,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快乐无比,每一次都像吃了一次大餐,一次精神大餐。

当然,享受也不是无所事事地享受,需要加强自我修养,需要加强自我知识能力的储备,更需要加强追求更大目标的淡定。

这就又逼着你不断地学习、求教、充实自己。

因为喜欢,自己踏上了这条路;因为热爱,自己主动去吃苦。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都是自己给自己种下了苦果,但吃在嘴里,却甜蜜无比。

当有一天,突然发现这些年的文章可以编成一本书时,它真就呈现在你们面前了。当初没想到要出本书,因为从小看书就总认为,能写书是很有知识、很聪明的人做的事,自己没有那份才华,看看书还可以,写书有点免为其难了。可当自己也能出一本书,并且不是刻意写成一本书时,才发现,世上的事原来人人都可以做到。

坚持,每个人只要坚持做一件事,就一定可以做出自己满意的结果来,不论它是好是坏,自己内心都会永远有一种满足感。因为好与坏,有时是别人对你的评价,而对自己来说,对得起内心那份追求、那份念想就是最好的。

当汉代张骞开通西域后,由于种种原因,丝绸之路这条在现在的新疆境内,竟然有了三条路线:南线、中线和北线。这本书的框架就是以遗留在新疆的丝绸之路三条线来划分的。共分“沙漠连着沙漠的黄沙之路”“点点绿洲连接着通天大道”“ 一马平川成就的草原之路”和“惊喜与受伤都在这里”四部分组成。前三部分都是在大家认可的丝绸之路南线、中线和北线现场文物考古发掘情况,第四部分则是新疆近年来文物考古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惊喜与困扰,甚至是受伤。书中的文章本来都是单独成篇的新闻报道,但为了写成一本书,我又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一一重新加工,力求让它们成为一本书。

给自己永远有追求的目标,给自己永远一个奋斗前进的方向,这可能就是我能出或者是可以出这本书的一个最初的动力吧。

(作者系光明日报驻新疆记者站站长。)

猜你喜欢
大餐考古幸福感
“考古”测一测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画与话
考古学家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军营里的“大餐”
圣诞吃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