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开发的相关问题研究

2019-02-20 20:29易淼清
生产力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浙江省浙江一带

易淼清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与开放的辩证关系,为新时期我国国内改革和参与全球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向引领,拉开了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基本架构,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和新样本。在此背景下,浙江省于2018 年5 月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大会,强调坚持“一带一路”的统领作用,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抓住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进开放强省。在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浙江省积极扩大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贸领域的交流合作,经贸规模不断扩大,标志性工程取得阶段性突破。作为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先行者,浙江取得的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重视与研究。

一、浙江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现状与成效

经过不断探索,浙江省已经形成“贸易先行、制造紧跟、园区整合、资本提升”的境外市场开拓方式,重点推动吉利集团、青山控股、万丰奥特等大中型制造企业走出去,“浙江制造”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浙江省推进“一带一路”贸易往来贡献突出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截至2018 年12月,浙江省累计对沿线国家(以下简称“沿线国家”)进出口3.7 万亿元,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1.0%。五年来,全省对沿线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7.6%,其中,出口年均增长7.1%,进口年均增长11.0%。对沿线国家进出口占全省进出口的份额从倡议刚提出时的30.3%,提升至2018 年的31.4%。

(二)浙江省推进“一带一路”投资合作取得突破

2018 年,浙江省企业在沿线国家投资项目202 个,境外投资备案额37.2 亿美元,同比增长22.3%,占全省对外直接投资比重的20.3%。截至2018 年底,浙江省在沿线国家投资项目总额231.62 亿美元,占全省对外直接投资比重达到25.7%。2018 年,浙江省企业在沿线49 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工程营业额29.2 亿美元,与2017 年基本持平,占全省总额的39.6%。此外,浙江省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境外经贸园区投资建设,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4 家,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8 家,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文莱等国家,其中国家级境外合作区数量居各省(市、自治区)第一。

(三)浙江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已经构建

2018 年以来,浙江省先后出台《关于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意见》(浙委发〔2018〕20 号)、《打造“一带一路”枢纽行动计划》(浙委发〔2018〕22 号)等系列文件,出台促进外资增长、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加强境外安全保障、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海河联运等多项政策措施,形成了“1+1+X”的对外开放政策体系。着力推进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群岛新区、宁波“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中国-中东欧“16+1”经贸合作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等一批重大平台和改革试点,并积极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和省内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协同合作,加强内外两个市场的联动效应。

二、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环境风险的预判不足

由于沿线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宗教文化差异较大,浙江省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风险。首先是安全风险,沿线许多国家因政局不稳甚至内战冲突,对项目落地以及项目人员和相关资产的安全都造成威胁。其次是市场成熟度风险,沿线许多国家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水平较低,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不确定性。2004 年,浙江省某民营企业在出资260 万美元收购了位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州的木兴林场100%的股权,因对俄罗斯国内腐败行为估计不足,在完成前期投资后其资产遭遇查封并导致因欠税而被拍卖。目前,浙江省一些企业受东道国开出的优惠条件吸引,但对当地政治法制、营商环境等认识不足,导致境外项目难以实施。

(二)现有体制机制和支持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外经外贸体制创新,除少数敏感投资国别和投资项目外,一律将境外投资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有效简化了项目流程,降低了申办门槛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投资主体对沿线市场开拓的积极性。从政策实效分析,现有政策尽管简化了前置审批,但因缺少全生命周期式的监管与支持体系,对外贸易与投资的政策呈现碎片化,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有关国有资本境外投资的监管机制始终处于“放”与“管”的探索中,难以形成清晰、健全的机制体制。此外,支撑对外经贸合作的基础性条件如统计监测系统、中介服务网络等还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不利于政府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体系。

(三)现有金融支持体系不足

“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开发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但浙江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特色优势产业并非国家金融层面大力支持关注的领域,加之浙江民营企业因规模小、抗御风险能力弱而不被大型金融机构所青睐,“浙江制造”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面临资金困难。此外,“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差异较大,境内外金融合作基础较为薄弱,实质性的金融合作很难深入开展,导致境外投资贷款业务和相关金融服务难以跟上。另外,受限于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整体金融体系对“浙江制造”开拓“一带一路”的支持也非常有限。

(四)现有人才支撑力不强

国际化合作离不开熟悉国际市场分析、商务规则、法律法规、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因此,“浙江制造”是否能顺利走出去,还高度依赖于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一带一路”沿线横跨亚欧非,辐射拉美等区域,涉及国家超过六十多个,这些国家存在明显的民族、宗教等差异,进而形成不同的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体系,单官方语言就有60 余种,加之多样化的民族语言共达1 000 余种。错综复杂的客观环境对“浙江制造”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市场造成了巨大挑战。目前,浙江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人才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民间要先行,充分发挥“企+侨+会”的协同作用

在国有企业受限的情况下,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首先,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在双边和多变经贸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吉利、阿里等“浙江制造”的创新力和影响力,构建互信的民间投资合作机制。其次,要积极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的资源优势,将200 万浙籍海外华侨华人、2.11 万余家侨资企业打造成“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力军。最后,要重视商会、协会在经贸合作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商会、协会开展“一带一路”投资调研、产品推介、技术宣讲、沟通政府等工作,充分发挥在外商会、协会熟悉当地市场的优势,降低“浙江制造”的进入风险。

(二)政府要重视,多途径提升政治文化交流的影响力

要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加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首先,要持续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交流,因为在“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实行多党制和联邦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约束力不强,一个项目的落地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因此要强化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交流。其次,要积极推动非政府组织进入“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活动,尤其是在居民就业安置及环保等领域开展相应工作,为此政府或者企业可以资助一些国内非政府组织去帮助企业解决相关问题,也可以在当地资助非政府机构开展实地调研,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另外,充分发挥浙江丝瓷茶等传统文化品牌的影响作用,积极开辟交流新渠道,为“浙江制造”进入“一带一路”沿线构建良好的基础。

(三)政策要优化,以机制体制改革创设良好的营商环境

首先,积极优化完善现有外经贸机制体制,系统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将备案为主、审批为辅政策落到实处,并以此推动对外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机制的形成。其次,系统构建支持对外投资和国际合作的政策体系和平台体系,包括:优化海外投资与合作项目的所得税和关税征管制度,激发主体积极性;推动制定外贸、外经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措施,降低浙江企业走出去的成本;积极动员和整合社会力量,构建信息充分、反馈及时的跨国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降低企业走出去的风险;谋划构建跨国产能对接重大项目库,积极为境内外企业牵线搭桥,精准服务企业所需。最后,加大信息、法务、会计、教育培训等机构的培育力度,并积极推动知名中资服务机构实施“伴随浙企走出去”计划,为浙江企业开拓沿线国家市场保驾护航。

(四)人才要多元,以“内联外引”策略优化人才智力队伍

首先,要加强多类型的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带一路”跨文化人才、政治法律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金融贸易人才。其次,构建差异化的海外用人机制,大力实施“高层人才国际化,中层人才母国化,基层操作人员本土化”的人力资源战略,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延揽相结合措施构建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再次,持续扩大沿线国家年轻学生来浙江留学的规模,为“浙江制造”海外拓展提供了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大力构建基于“一带一路”研究的专业智库,做好政策咨询和决策服务工作,为“浙江制造”海外经营提供系统性的决策咨询,切实降低海外经营的风险。

(五)金融要创新,以本土金融为主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支撑体系

构建完善的多层次金融支撑体系是提升“浙江制造”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重要举措。首先,鼓励有实力的浙江企业积极投资创办海外银行或金融机构,为“浙江制造”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提供支持。其次,以浙商银行为核心,广泛联合域内金融机构,组建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浙商金融集团。最后,充分利用在移动支付领域所形成的技术领先优势,大力推动互联网金融跨境发展,为“浙江制造”海外发展提供支付便利。此外,积极争取亚洲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投融资项目以及丝路基金的支持项目,借助买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为境外中资企业采购国内设备提供高效便利的融资支持体系。

(六)风险要分级,基于不同的市场采取差异性的开发策略

为切实降低开拓沿线国家市场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风险,需要引入专业调研力量,系统研判沿线国家的国情、民情,并科学评估其投资风险,谨慎选择合作东道国。对于风险等级“较低”的沿线国家,浙江企业要注意控制风险、发挥优势、合法、合规经营,积极展开与西方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真正实现“全球化”的战略目标。对于风险等级“一般”的沿线国家,可以加大对当地科研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并尝试在海外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也可以全面提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关系,组建合资技术开发公司,借助跨国公司双重网络嵌入实现薄弱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对于风险等级“极高”的国家,尽量采取与国际公司或当地企业联合开发的方式以降低当地的顾虑,实现多方优势互补,分散经营风险。

猜你喜欢
浙江省浙江一带
《初心》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