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传统节日文化对高校德育实践的作用机制1
——以惠州学院为例

2019-02-21 07:37
惠州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大学生

胡 萍

(惠州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不仅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它还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智慧,是华夏子孙精神传承的历史结晶,也是华夏子孙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永远不可推卸的文化使命。有学者认为,一事物或观念若绵延三代及以上者,即具有传统的意义;其延续时间愈长,则文化价值愈高。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度在下降,文化认同感越来越淡漠。如何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功能,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认同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和激发其民族文化自觉性和民族文化自信心,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传统节日文化对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

华夏文明作为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之一,在历史的长河里唯有它展现了超乎寻常的韧性,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现已消失殆尽。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虽然屡经外族入侵和众王朝更迭,但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始终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和信仰,是每一位华夏子孙为之骄傲的宝贵遗产。2007年,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一决定的初衷就是为了唤起中华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唤起中华民族担负起传承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使命感。然而,二十世纪以来,高校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在经济大潮的裹挟下,中华传统文化一度被忽视甚至质疑。任何文化都不是凭空而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路径,传统节日里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新时期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高校充分发挥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功能,对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充分掌握在校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现状,笔者采用调查研究方法,抽取了惠州学院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等学科的600名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了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问卷调查。共发放并收集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89份,回收率为98.16%。学生们对自己在校期间度过(不包括寒暑假)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历史以及节日文化习俗都比较了解的学生为68.15%;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大学生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的大学生占总体样本的83.8%。从问卷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强,对传承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情感。但同时也发现还有16.2%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持抵触的态度,他们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是历史糟粕,不值得传承。实际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当今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是,使其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清明节的生命教育、端午节的爱国教育,中秋节的和谐教育以及重阳节的友善教育,这些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哲学思想,它对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有着重要意义[2]。可见,高校应以学生在校期间度过的节日为契机,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感受源远流长中华文化魅力,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召力。高校可通过传统节日解开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误解的心结,组织师生在传统节日里共同溯源节日历史文化、制作品鉴节日美食和策划节日仪式等,通过节日文化实践活动达到与中华传统文化对话的目的,促使大学生自觉通过回归传统辨识、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树立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

二、高校传统节日文化德育实践缺失的困境及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文化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学生对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提出质疑甚至抵触,西方节日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推动下,挑战了我国传统文化节日在高校的影响力。众多大学生对“好玩”的西方节日热烈追捧,对“沉闷”的传统节日淡化漠视,这两种鲜明的反差,实际上也是高校中西文化差异与碰撞的具体体现。据相关学者调查研究,“高达93.7%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知晓传统节日主要是通过长辈教育,而通过学校教育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还不到30%[3]”,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没有发挥好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化德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好高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根本职责。

(一)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缺乏生活体验

现今大部分大学生生活在城市中,对建立在传统农耕时代的传统文化体系较为陌生,如我国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我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密切相连,体现了中华民族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但现今的大学生对农事活动非常陌生,没有生活体验,也就无法理解和接纳传统节日里所蕴含的农耕文化,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传承依托。再如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传统节日里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人们在这个季节踏青,在缅怀先人时感恩生命的延续。

(二)高校传统节日文化德育实践欠缺

高校德育工作者为理论研究而研究的学术风气盛行,绝大部分德育工作者的实践性较弱。虽然国家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将许多传统节日确定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但极少高校会在传统节日里举办仪式感较强的庆典活动。由于高校德育实践的缺失,在金钱至上的错误思想驱使下,商家乘虚而入,传统节日成为商家盈利的噱头。他们通过市场运作将质朴的传统节日文化渲染成低俗的商业色彩,许多传统节日成为众多商家营销的绝好时机,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被商家异化为“购物节”“美食节”。传统节日文化原有的文化元素与文化意义完全被商家的功利思想淹没,造成传统节日在高校大学生心目中仅仅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是一个休闲放松的好日子,传承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文化观念在高校逐渐淡漠。例如:端午节直接被商家称呼为“粽子节”,端午节蕴含的传统节日精神内核与文化内涵完全被商家抛弃,传统节日活动形式呈现“经济至上”的商业化,促使繁衍数千年的传统节日文化失去了它原本的模样。

(三)高校德育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脱节

高校德育理念没有将学校与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只是依照教育教学目的培养人才,对于学校与社会生活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认识缺乏,导致高校德育工作者僵化地开展德育活动,德育实践活动缺失社会生活源泉,德育实践活动的吸引力不足。例如:高校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组织开展说教式的德育活动实效性差,若结合“七夕节”则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古代传说牛郎织女的爱情观更能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正确爱情观的认知,传统节日里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增加高校德育实践活动的生命力。

(四)高校德育力量单薄,协作意识不强

高校德育实践工作理念较为片面,高校“三全育人”理念欠缺,部分高校将德育工作与其他教学工作并列,存在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德育工作已成为学生处与政治辅导员们的专属职责,没有将所有教育工作者纳入高校立德树人的范围,更没有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力量,造成大量对德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没有形成合力,形成高校德育力量严重不足的局面,从而影响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五)高校德育实践活动形式陈旧

高校德育实践活动既有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提升,又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由于高校德育力量不足,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往往以简单易行为原则,德育实践活动既不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又没有立足当地,不能因地制宜宣传和发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我们的节日”德育主题活动,节日活动形式和载体单一,往往是以文艺晚会的方式组织,没有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没有提升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高校传统节日文化德育实践活动的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应与时俱进结合大学生实际需要,深入挖掘其深厚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努力构建注重实践的综合性德育新模式[4]。笔者所在高校学生对于“你认为通过什么方式能够让自己更容易接受并喜欢上中国传统节日”的问卷调查中,有86.3%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社团组织开展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习俗,可见,大学生愿意通过轻松活泼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鉴于此,笔者所在的高校以学生在校期间(不包括寒暑假)能度过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为德育契机,举办“我们的节日”德育实践系列活动,在校园中渲染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把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融合校园文化,让数千年敷衍的传统节日切合现代生活脉搏,这种融合能唤醒传统节日文化生机,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担负起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责任。然而,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将能更好地发挥传统节日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这也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的德育功能。

(一)以生为本,体验传统节日文化魅力

“以学生为本”是开展大学生德育实践整个过程中的核心,德育对象的需求是德育实践的目标,只有将学生放在德育工作的中心,才可以激发大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充满生活情趣和实践活力的传统节日文践中获得自我反思和学习的机会,能有效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5]。常有人说,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这一年一年的节味却变淡了。究其原因,快节奏的节日生活淡化了“仪式感”,“节味”唯有亲身经历与体验的人方可意会。因此,“体验”是高校传统节日文化不可或缺的。在德育实践中,高校教育者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支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德育系列活动,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突出大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笔者所在高校开展“我们的节日”德育系列活动,从策划、组织以及活动主持均由学生完成。德育活动从内容、目标到形式等方面都符合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在节日活动中体验认知,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滋养,使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接受由认知记忆转变为理性反思,促使他们构建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验式实践教育不仅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实需要,也是激发高校大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能力,促使他们通过自我教育达到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发挥专业优势,提升传统节日文化品质

高校在开展传统节日文化德育实践活动时,要尽可能地发挥学校学生的专业优势,促使德育实践活动有高校专业基因。例如:笔者所在院校是一所综合性本科高校,在开展“我们的节日”德育系列活动时,艺术类学生通过歌舞为传统节日营造艺术氛围,既丰富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又汲取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艺术的滋养;文史类学生溯源历史文献,用诗词歌赋品味传统节日文化之美,同时又提升了自身的文史造诣;理工类学生则通过互联网先进技术宣传推广传统节日的前世今生。各专业学生在活动中尽量将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中,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提高自身在组织活动中的协调、管理能力。

(三)加强校外协作,弘扬本土优秀传统节日文化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第四条指出: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教育教学。高校在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应积极借助本土优秀民间文化组织的力量,邀请本土优秀文化传承人进校共度节日。惠州学院在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德育活动时,曾邀请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东江文化两纵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民间艺人和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人员与学生共度节日,面向学生讲解、传授惠州地区传统节日文化中的民间技艺和风俗。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利用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校园,将其作为乡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有效增强了地方高校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四)传承中创新,丰富传统节日文化主题

现今大学生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事物,创新精神是传统节日文化得以传承,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条件。传统节日的创新与发展是德育实践的一大挑战,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但是,对于传统节日文化来说,变化不是一味地迎合,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根本一定要保护好,不能任意曲解或篡改。正如闻一多所说,“如果要让这些传统节日存在,就得给它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如此,清明节扫墓祭祖的节日文化主题应在祭奠祖先的同时要缅怀我们的英烈先贤,表达自己的一份哀思和敬意,弘扬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敬祖报本的道德情怀;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节日文化主题即要弘扬爱国忧民、卓尔不群的理想人格追求,还要弘扬龙舟竞渡传递的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中秋节家人团聚的节日文化主题既要弘扬中华民族对家庭团聚、生活祥和的追求,也要弘扬中华民族渴望国运昌盛“有国才有家”的追求。重阳节登高赏菊的节日文化主题既要弘扬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也要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社会道德。例如,惠州学院在“我们的节日”德育活中,清明节就以“追思•感恩”为活动主题,引导学生缅怀感恩东江两纵的先烈们。重阳节就以“尊老敬老”为活动主题,开展“纸短情长,感谢有您”三行情书大赛,鼓励学生向长辈表达自己的感情。

(五)注重精神需求,丰富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内容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和西方节日文化存在一定的民族性格差异,西方人个性较张扬,乐于敢于直抒情感,因此他们的节日娱乐性强,符合当代大学生青春活泼的个性。而我国每个传统节日承载的是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递的却是民族共同的感情。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厚,但民族性格较为内敛,节日活动内容相对较为沉闷,高校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他们追求所谓“自由”,在传统节日中也追求个性张扬,这也体现了他们在精神文化的需求变得更加旺盛,需求质量也越来越高,对周而复始的传统节日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此种情况下开展、组织传统节日德育活动,既要保证社会主义社会文化方向的正确性,又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6]。因此,要丰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内容,应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庆祝传统节日。例如在开展“我们的节日”德育实践活动时,通过“史解、品源、吟诵”等主要活动环节,溯源传统节日的历史,品味制作节日美食,吟诵传统节日诗词等庆祝形式丰富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同时借助微信、微博宣传为传统节日文化增添现代元素,解决传统节日习俗的现代感薄弱的问题,激发高校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热情,吸引更多大学生走进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文化,以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四、结语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具有多样性、渗透性和生动形象的特点,是很好的德育实践载体,在借助传统节日这一重要载体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时,应该坚持“扬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贴近高校实际、贴近当地生活、贴近该校学生,根据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继承传统节日文化精华、在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与时俱进地传承,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文化内涵和活力,使传统节日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精神家园,让更多的青年学生认识、体验、欣赏传统文化,养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焕发时代活力。

【责任编辑:赵佳丽】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